1.论语诗句大全

1.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2.小不忍,则乱大谋.

3.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4.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5.君子忧道不忧贫.

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天真.”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破,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温故而知新,可认为师矣.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论语》的诗

回目录 回首页 论语 ——————————————————————————– 论语序说 史记世家曰:“孔子名丘,字仲尼。

其先宋人。父叔梁纥,母颜氏。

以鲁襄公二十二年,庚戌之岁,十一月庚子,生孔子于鲁昌平乡陬邑。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及长,为委吏,料量平;为司职吏,畜蕃息。适周,问礼于老子,既反,而弟子益进。

昭公二十五年甲申,孔子年三十五,而昭公奔齐,鲁乱。于是适齐,为高昭子家臣,以通乎景公。

公欲封以尼溪之田,晏婴不可,公惑之。孔子遂行,反乎鲁。

定公元年壬辰,孔子年四十三,而季氏强僭,其臣阳虎作乱专政。故孔子不仕,而退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

九年庚子,孔子年五十一。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召,孔子欲往,而卒不行。

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则之,遂为司空,又为大司寇。十年辛丑,相定公会齐侯于夹谷,齐人归鲁侵地。

十二年癸卯,使仲由为季氏宰,堕三都,收其甲兵。孟氏不肯堕成,围之不克。

十四年乙巳,孔子年五十六,摄行相事,诛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鲁国大治。

齐人归女乐以沮之,季桓子受之。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行。

适卫,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适陈,过匡,匡人以为阳虎而拘之。

既解,还卫,主蘧伯玉家,见南子。去适宋,司马桓魋欲杀之。

又去,适陈,主司城贞子家。居三岁而反于卫,灵公不能用。

晋赵氏家臣佛肸以中牟畔,召孔子,孔子欲往,亦不果。将西见赵简子,至河而反,又主蘧伯玉家。

灵公问陈,不对而行,复如陈。季桓子卒,遗言谓康子必召孔子,其臣止之,康子乃召冉求。

孔子如蔡及叶。楚昭王将以书社地封孔子,令尹子西不可,乃止。

又反乎卫,时灵公已卒,卫君辄欲得孔子为政。而冉求为季氏将,与齐战有功,康子乃召孔子,而孔子归鲁,实哀公之十一年丁巳,而孔子年六十八矣。

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乃叙书传礼记。删诗正乐,序易彖、系、象、说卦、文言。

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十四年庚申,鲁西狩获麟,孔子作春秋。

明年辛酉,子路死于卫。十六年壬戌、四月己丑,孔子卒,年七十三,葬鲁城北泗上。

弟子皆服心丧三年而去,惟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孔子生鲤,字伯鱼,先卒。伯鱼生急,字子思,作中庸。”

何氏曰:“鲁论语二十篇。齐论语别有问王、知道,凡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颇多于鲁论。

古论出孔氏壁中,分尧曰下章子张问以为一篇,有两子张,凡二十一篇,篇次不与齐鲁论同。” 程子曰:“论语之书,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故其书独二子以子称。”

程子曰:“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

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程子曰:“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

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读论语孟子法 程子曰:“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

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

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 程子曰:“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

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 程子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

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 程子曰:“凡看语孟,且须熟读玩味。

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人只看得二书切己,终身尽多也。”

程子曰:“论孟只剩读着,便自意足。学者须是玩味。

若以语言解着,意便不足。” 或问:“且将论孟紧要处看,如何?”程子曰:“固是好,但终是不浃洽耳。”

程子曰:“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 程子曰:“学者先读论语孟子,如尺度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

程子曰:“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 卷一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

3.二十条论语古诗简单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温故而知新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温知知新.

7.见贤思齐.

8.学而不厌.

9.循序渐进

1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

1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后凋也?

12.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1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7.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9.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20.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1.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2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3.言必信,行必果

24.小不忍,则乱大谋.

25.道不同,不相为谋.

26.既来之,则安之.

27.有教无类.

28.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2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0.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谁知道励志的论语、文言文、古文诗句之勒的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 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 ,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 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 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 .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 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 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 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 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 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 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 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 “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 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 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 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 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 局,坏了大事.­ 22.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 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2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 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26.三思而后行. ——《论语》­ 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27.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2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 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