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里有哪些诗
《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一批诗人以“楚辞”体写成的一批诗作的集子,其中可以确定为屈原所作的诗歌有25篇,即《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卜居》、《渔父》。
这些作品都是屈原卓越的艺术才能与浪漫、神秘、丰富多彩的楚文化尤其是楚民间文化相融合的结果,具有“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的特点。 屈原的作品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离骚》《九章》等在流放生活中写的政治抒怀诗;一类是以《九歌》为代表的祭歌和反映诗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天问》。
精彩篇章 1.《离骚》 题目的意思是遭遇忧患,也有人解释为牢骚。它是《楚辞》中最重要的作品,经常被用作《楚辞》的代名词。
它集中反映了屈原两个意义上的斗争与挣扎,一则与楚国群小党人激烈的冲突,二则在困境中与自己犹豫一面的冲突,两种冲突激起的感情强烈燃烧,以至于使他的苦闷、哀伤不可遏止的更番进发,从而形成他诗歌形式上的回旋复沓。长诗的最后一部分记述屈原驱使龙凤,挥斥云霓,邀游于广阔无垠的幻境之中,他的精神超脱了现实的羁绊,离开了人间苦痛的深渊。
但当他忽然俯临故乡的时候,感情又发生剧烈的变化,刹那间美好的幻境立刻毁灭了,便又回到现实中来。他感叹道:“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以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楚辞选注》第1~35页) 2.《湘君》、《湘夫人》 此二篇出自《九歌》,是主祭湘水男、女二神的。《湘君》是一篇凄惋的悲歌。
湘夫人在江边徘徊,若有所待。她看到湘君的身影,便乘着桂舟去迎接,吹着凤萧相召唤。
湘君终于驾着飞龙降临了,他向北走,涉洞庭之波,绝大江之口,见湘夫人在为想恋他而叹息,他则欲言而未言。湘夫人凿寒冰、开积雪,于艰难环境中乘舟去追求,而求之不得。
湘君临别赠杜若给湘夫人,因为难以再见面,所以二神在江边久久徘徊。全篇写湘夫人对湘君的追求,渴望,而湘君的态度则较冷淡。
《湘夫人》同样是一曲悲歌。湘君在洞庭兴波、木叶凋零的季节迎候湘夫人,但可望而不可即。
湘夫人终于降临了,她虽有思念湘君之心,却不敢明言。湘君以水中宫殿等待湘夫人,但湘夫人旋来即返,临别时也赠湘君以杜若,留下一丝再会的希望。
全篇也都写湘君对湘夫人的追求与爱慕,但结果只能忍恨终生。篇中最能状湘夫人之情的四句是:“沅有■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这四句惟妙惟肖,刻画传神。
(《楚辞选注》第36~45页) 3.《山鬼》 这是《九歌》中最美丽的一篇。在朦胧的深山幽曲处,美丽的山鬼闪现了一下,她身披萝带荔,乘豹从狸,含情带笑,以山中女神特有的风韵神采出场了,匆匆赴约的路上她没忘记折一枝香花给自己的情人,还自我埋怨别误了幽会。
带着最热切的期待和渴望来到相约的地方,她登山眺望,急切找寻与等待情人,忽然间浓云昼晦、东风飘雨袭来,痴情的山鬼仍苦苦等待,还幻想着相会场景,又感叹年华易逝,青春难再!徘徊,徘徊,等待,等待,半信半疑的幽怨与暮色一起渐浓渐重,情人还是没有来,夜雨滂沱,猿■哀鸣,风声飒飒,木叶萧萧,山鬼一片痴情却未得应有回报,她陷入了深深的思恋与惆怅中。多么美丽,多么痴情,多么幽怨的山神啊!(《楚辞选注》第51~55页) 4.《国殇》 这是一首献给阵亡将士的哀诗。
这首诗歌颂战士们顽强杀敌的悲壮事迹,描写残酷激烈战斗场面,褒扬战士保卫国家宁死不屈的品质,最后以“子魂魄兮为鬼雄”作结,突出了战士们的英灵不朽。这篇礼赞在《九歌》中文风独树一帜。
(《楚辞选注》第55~58页) 5.《橘颂》 这是一篇借咏物以抒情之作,名义是颂橘,实际上是以橘自喻,通过颂橘来述志。橘的纯洁品德,高尚情操恰恰是诗人“深固难徙,更壹志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不凡心志的写照。
(《楚辞选注》第91~93页) 6.《哀郢》 “郢”是楚国的政治中心,是楚国的象征,秦将白起破郢,无疑是楚人之国耻,此一哀;屈原被放逐,永远地离开郢都,无法再回来实现自己理想,此又一哀。屈原所哀的就是国家与民族的命运,郢都是其象征与载体。
(《楚辞选注》第102~108页) 7.《涉江》 孤独而高洁的屈原走在放逐的途中,他借诗篇诉说着自己的高尚情操,叙述着楚乡风物,历历如画,同时也把一个逐臣迁客,千回百折的去国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整篇作品没有呜咽的悲泣,没有愤激的情感,篇末援引古人以自慰。
其词和,其气平,其文简而洁,于从容淡薄中见精神。(《楚辞选注》第109~114页) 8.《招魂》怀王客死秦国,屈原做此篇招怀王之魂,这又是一篇奇谲瑰丽的奇文。
正文中先陈述四方之恶:东方有专食人灵魂的千仞长人,南方有杀人以祭鬼的雕题黑齿,西方有能埋没人的千里流沙,北方有可以冻死人的峨峨层冰,天上有啄害人的虎豹,幽都有血拇逐人的土伯;再陈述楚国之美:有层台临山、高堂邃宇的宫殿,砥室翠翅、翡翠曲琼的陈设,华容美貌的侍妾,高贵闲雅的淑女,还有米麦黄梁糁杂做成的美食,清凉醇厚的春酒,■鳖炮羊的佳肴,更有女乐歌舞等等。两方面对照,召唤。
2.楚辞全文的一些诗句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解读】
我长叹一声啊,止不住那眼泪流了下来,我是在哀叹那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
显然,我们可从这里发现,虽然屈原是楚国贵族,是个士大夫,可他在流放期间对劳动人民的深入接触,他深深的感于人民的痛苦处境,所以,在他的诗歌里常有忧国忧民的诗句。这句话就表现了他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解读】
只要合乎我心中美好的理想,纵然死掉九回我也不会懊丧。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他的理想是抗击强秦的侵略,维护楚国的独立,实行清明的政治。诗人为了实现理想,虽九死而无一生,他也是心甘情愿,始终不悔。这种精神,影响了千百代人民。
3.楚辞是怎样的一种诗歌样式
“楚辞”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一种诗歌体裁,是战国时代的伟 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 (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 特色,后来许多人模仿它作诗,所有这类诗被 统称为“楚辞”。
二是指《楚辞》这本书,是战国时期楚国 的文学总集,原来收入了楚国人屈原、宋玉以 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 辞赋共16篇,后来王逸又增加了自己的《九 思》,达到17篇。 以屈原的作品为主,其中《离骚》、《九歌》、《天问》等篇保存了较多的 历史资料和神话传说,学术参考价值很高。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 诗歌样式。“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 期。
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在屈原的影响 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者,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 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 都未能流传下来。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 序》中概括楚辞的特征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 ‘楚辞’。”
除此之外,《楚辞》中屈原、宋玉作 品中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惯 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都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它们是与中原文化 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丹阳 (今湖北秭归)人。屈原曾任楚怀王左徒,他 对内主张举贤任能,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一度深得楚怀王的信任。
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忌 妒,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在怀王面 前诬陷他,怀王于是“怒而疏屈平”。 此后, 楚国一再见欺于秦,屈原曾谏楚怀王杀秦使张仪,又劝谏怀王不要往秦国和秦王相会,都 没有被采纳。
楚怀王死于秦后,楚襄王即位, 屈原再次受到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靳尚的谗 害,被楚襄王放逐。屈原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的主张是符合中原传统文化精神 的,因此,屈原对自己的理想和行为充满了信 心和希望,而对自己遭到的不公正待遇充满 了哀怨、愤激之情,不得已借诗歌宣泄出来。 屈原的一生是坚贞不屈的、悲剧性的一生,他 的《九歌》、《离骚》、《天问》、《招魂》、《九章》 等,都铭刻着他一生的心迹。
“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这 时“楚辞”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六 经”并列。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 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
进一步说,楚辞 的直接渊源应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 歌。《九歌》原为祭祀时所唱之巫歌,后经屈 原加工而保留下来,《离骚》等其他作品则是在这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因此,南方祭歌那 神奇迷离的内容爱境和浪漫精神,也深深地 影响甚至决定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及风格特 征。 由于楚辞和汉代赋作之间的渊源关系, 所以屈原作品又有“屈赋”之称。
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汉书•艺文志》记载 屈原赋25篇,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认为屈原所作有《离骚》、《九歌》(11篇)、《天 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等共24 篇。
至于《渔父》、《大招》,王逸“疑不能明”, 持两可的态度。还有《招魂》一篇,司马迁在 《屈原列传》中明确说为屈原所作,却被王逸归在宋玉名下。
在楚辞的研究史上,除了 《离骚》、《天问》、《九章》的部分篇章之外,其 他篇的作者问题都引起过争论。现在看来, 《大招》是对《招魂》的模拟;《远游》中有浓重的求仙色彩,甚至采用了后世之典故,显然 出自汉人之手;《卜居》、《渔父》是后人为追 述屈原事迹而作。
基本可以肯定这些都不是屈原的作品。此外,《九章》中的部分诗篇, 如《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等,在证据不是十分充足的情况下,还是肯定 皆为屈原所作更为适宜。
我们基本可以认定,王逸《楚辞章句》的目录中,除去《远游》、《卜居》、《渔父》、《大招》,屈原的作品共计 23篇。 正是这23篇奠定了屈原在中国文学 史上的崇高地位。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与《诗经》并称,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 源头。
尤其是屈原的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瑰丽的文辞,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它的比兴寄托手 法,不仅运用在遣词造句上,且能开拓到篇章 构思方面,为后人提供了创作的楷模。
楚辞 对其后的赋体、骈文、五七言诗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楚辞中著名诗字
湘 夫 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茞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背景简介 《湘夫人》选自《楚辞?九歌》。
“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共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九”是个虚数,表示很多的意思。
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起俗信鬼而好祠,起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间,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辞鄙陋,因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一风谏。”
大致言之成理。但将《九歌》完全定为屈原的自作心创,似有不妥。
现在一般认为,《九歌》是屈原依据当地民间祭歌加工改写而成,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看,此说均可信。 《湘君》和《湘夫人》是姊妹篇,都是祭祀湘水神的乐歌。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或谓夫妻神。《湘君》是以巫师扮演得的湘夫人的口吻,抒写追怀湘君的情景,《湘夫人》是以巫师扮演的湘军的口吻,抒写追怀湘夫人的情景。
至于湘君和湘夫人作为湘水神的来历,则多有争论。当地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在九嶷山。
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哭,泪水落在柱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见《述异记》)。后世所湘妃、湘夫人、湘妃竹诸说,均源于此。
但传说就是传说,无所谓真假之辨。现在我们应当知道的是:这两首诗作中,有着丰厚的上古神话时代的历史文化积淀,并由此给它增添了浓郁的神秘浪漫色彩。
内容述评 一、神恋生活中期约难遇的悲剧情景 这首诗的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诗中截取湘君与湘人爱情生活中的一个期约难遇的片段,着重抒写湘君的一系列追寻行为和心理活动,表现出湘君对湘夫人的真挚爱情和对幸福美满生活的追求。
全诗大致可分四段,由于写的是神的爱情,意境朦胧难解,须潜心体悟。 首四句是第一段,总提湘夫人期约难遇、湘君哀愁顿生的情景。
从后文中“闻佳人召予,将腾驾兮偕逝”两句看,湘君与湘夫人似乎有过预约,湘君就是为赴约而匆匆赶来的。但来到期约地点一看,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帝子降兮北渚”,湘夫人是来了,但却降临在北面那个小岛上,两个人只能隔水相望。
这情景,就像《诗经?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样,可望而难即。“目眇眇兮愁予”,写他只能在渺渺茫茫、似有实无中遥望、追寻,于是一股失落的愁情就在心中升腾起来。
而秋风??、水波荡漾、落叶飘零,则是通过写景来渲染这愁情。 第二段十四句,都是写湘君在期约难遇后的追寻行为和心理活动。
“登白?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写登高远望,日夜等待。“沅有?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是说在沅江、澧水相夫人往常出没的那些地方,本来应当有相遇表白的机会,但错过了,想来实在令人追悔、懊恼。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是说湘君放眼追寻,到处都是浩渺烟波、潺?流水,没有相夫人的半点踪影,于是他的精神陷入了恍惚之中。“朝驰余马兮江皋,兮济兮西?”,写湘君在恍惚中仍日夜驰马沅、湘之间,颇是《蒹葭》中“溯洄”、“溯游”反复“从之”的情景。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与其说是真有这样的召约,不如说是湘君的内心想望:在神志恍惚的追寻中,他耳边仿佛时时有相夫人的声音在呼唤自己一同飞向那幸福的爱情港湾。于是,诗意也就自然地过渡到第三段的幻境。
在这第三段的行文中还穿插描述了“鸟何”、“罾何”、“觅何”、“蛟何”四种反常景象,那是对湘君期约难遇尴尬处境和懊恼心情的比况和烘染。 第三段十六句,铺叙湘君在水中装修新房以迎娶相夫人的情景。
这是在失望与希望的交织中,从恍惚神志中生发出来的虚幻空间。先写筑室建房、美饰洞房,再写彩饰门廊、迎接宾客,极尽排场,百般美化,物色华丽,情调欢快,充分显现出湘君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执著追求。
最后六句是第四段,写湘君离开期约地点时的行为和心境。相夫人最终没能出现,湘君的心境也由梦幻回到无可奈何的现实。
于是,他将自身的衣物抛入江中,遗赠信物以及寄托真情相思。采一枝芳香杜若留待以后送给“远者”,则意味着希望犹存,思念和追求还将继续。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是劝自己把眼光放远,在旷达自解中见出对幸福爱情生活永不放弃的韧性。 二、屈原的感情寄托。
5.【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
(一)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二)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三)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 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
6.诗经,楚辞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发展地位
风(诗经)、骚(楚辞)是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的两大流派.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西周、东周、东周春秋中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如《大雅》,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朝的历史叙事诗.也有许多反映人民生活的.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诗经》在后代历来作为启蒙必读必背教材,被历代文人雅士引用和发展,也有其中产生许多名句和俗语.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可以说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