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儿童捕蝉前的诗句
1、《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新蝉》
宋 李复
病耳不堪听,仍悉露下时。才能升木杪,便解入云吹。
漫有真仙契,犹多风树悲。美阴如可托,后患亦须知。
3、《浣溪沙》
宋 晏殊
湖上西风急暮蝉,夜来清露湿红莲。
少留归骑促歌筵。为别莫辞金盏酒,
入朝须近玉炉烟。不知重会是何年。
4、《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5、《蝶恋花·梨叶疏红蝉韵歇》
宋 晏殊
梨叶初红蝉韵歇。银汉风高,玉管声凄切。
枕簟乍凉铜漏彻。谁教社燕轻离别。
草际虫吟秋露结。宿酒醒来,不记归时节。
多少衷肠犹未说。珠帘夜夜朦胧月。
2.写儿童捕蝉的诗句
描写儿童捕蝉的诗句,关于蝉的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清】 袁 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噪林愈静,鸟鸣景更幽儿时的夏天。
闻蝉声,就有一种捕蝉的心痒。小伙儿各自握一根长竿,盯准了树枝上伏着的知了,嗖一下将长竿猛伸过去,那蝉,就被罩进竹竿尖的网斗上,死命地挣扎着叫。
就这样,儿时的夏天,两耳之中,总是布满了蝉声。那时,心灵也常常溢满着一种快乐。
3.写儿童捕蝉的诗句
描写儿童捕蝉的诗句,关于蝉的诗句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 【清】 袁 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噪林愈静,鸟鸣景更幽 儿时的夏天。
闻蝉声,就有一种捕蝉的心痒。小伙儿各自握一根长竿,盯准了树枝上伏着的知了,嗖一下将长竿猛伸过去,那蝉,就被罩进竹竿尖的网斗上,死命地挣扎着叫。
就这样,儿时的夏天,两耳之中,总是布满了蝉声。那时,心灵也常常溢满着一种快乐。
4.儿童捕蝉的诗句
1、诗句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注释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⑺立:站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3、简析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5.螳螂捕蝉古诗及文言文
1. 唐·戴叔伦《画蝉》
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
2. 刘向《说苑·正谏》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3. 《庄子·山木》
“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yì)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4. 宋·文天祥《葬无主墓碑》
路逢一石碑,亭亭傲风雨。停骖彷佛看,云是无主墓。末书戊申岁,屈指九十秋。是时龙渡江,甲子恍一周。借问葬者谁,承平百世祖。亦有周馀民,战骨委黄土。太祖下江南,誓不戮一人。神孙再立国,天以报至仁。大河流血丹,屠毒谁之罪。潼关忽不守,皇皇依汴蔡螳螂知捕蝉,不知黄雀来。今古有兴废,重为生人哀。
5. 宋·袁甫《螳螂捕蝉诗》
鸣蜩善择木,木美叶敷腴。国于美荫中,自庆无他虞。螳螂伺其便,欲进复趦趄。怒臂俄一施,捕取如囚拘。委身膏利吻,性命缠须臾。均之细微物,一何强弱殊。蜩科汝无识,自知其过欤。物在宇宙间,谨默酒安居。今汝独聒聒,书夜长喧呼。汝闹力不足,彼静智有余胜负此决,谁谓汝非辜。螳螂即得意,自谓零点良图。那知仅一饱,燕鹊已窥觎。出尔反乎尔,胡能独全躯。乃知祸与福,不系巧与愚。晓晓固不免,默默复何如。置之不足道,燕坐观厥初。
6.《所见》中写牧童想捕蝉的诗词是
《所见》中写牧童想捕蝉的诗词是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清】 袁 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题解】 袁牧(1719~1798),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
著有《小仓山房文集》与《随园诗话》等。“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