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带摇的诗句和成语

踏莎行 题破窗风雨图和王筠庵韵(元·金炯)

草带残编,荷衣断袂。

破窗风雨深深闭。

江南倦客正思家,灯花摇梦来乡里。

翠竹檐前,碧蕉丛里。

秋声斗合愁心碎。

不教潘鬓总成霜,也应有泪如铅水。

过龙华 郁达夫

干戈满地客还家 ,望里山河镜里花。

残月晓风南浦路 ,一车摇梦过龙华。

徐沟道中 张瑞玑

轻舆小睡稳如舟,树外青山山外楼。

十里河滩软沙路,马铃摇梦过徐沟。

题吴山民江南归棹图 张瑞玑

渔庄落日柳毵毵,水影天光漾蔚蓝。

一片布帆双桨雨,稳摇诗梦到江南。

交阮嗣宗一首 舒岳祥

贫莫客千里,富莫不出门。

迫隘多陵辱,飘摇困风尘。

所以丈夫志,奋翼凌清氛。

一举蹴四海,载举登昆仑。

玉皇顾我笑,众嫭粲以繁。

引酒酌北斗,银河为飞翻。

天姿固如是,龌龊何足云。

鄙哉贫贱者,矫首望余芬。

鹏鷃各有分,榆枋保终年。

春游 牟融

锦袍日暖耀冰蚕,上客陪游酒半酣。

笑拂吟鞭邀好兴,醉欹乌帽逞雄谈。

楼前弱柳摇金缕,林外遥山隔翠岚。

正是太平行乐处,春风花下且停骖

感兴八首 李白

洛浦有宓妃,飘摇雪争飞。

轻云拂素月,了可见清辉。

解佩欲西去,含情讵相违。

香尘动罗袜,绿水不沾衣。

陈王徒作赋,神女岂同归?

好色伤大雅,多为世所讥。

醉中见微之旧卷有感 白居易

今朝何事一沾襟,检得君诗醉后吟。

老泪交流风病眼,春笺摇动酒杯心。

银钩尘覆年年暗,玉树泥埋日日深。

闻道墓松高一丈,更无消息到如今。

题金山金鳌阁 王奕

谁橐红炉铸宝刀,辟开太极奠金鳌。

尾摇光岳星辰转,背负乾坤日月劳。

潮落潮生通气息,帆来帆去动毫毛。

不知南北车书混,此际翻身第几遭。

长恨歌 白居易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长恨歌太长啦,就把这两句给你吧~)

九日思杭州旧游寄周判官及诸客 白居易

忽忆郡南山顶上,昔时同醉是今辰。

笙歌委曲声延耳,金翠动摇光照身。

风景不随宫相去,欢娱应逐使君新。

江山宾客皆如旧,唯是当筵换主人。

2.临江仙古诗鉴赏晃补之

【原文】:

临江仙

晁冲之

忆昔西池池上饮,年年多少欢娱。别来不寄一行书,寻常相见了,犹道不如初。

安稳锦衾今夜梦,月明好渡江湖。相思休问定何如?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无?

【注释】:

哲宗绍圣元年(1095年),“二苏”及“四学士”相继连续被贬。晁冲之虽只是承务郎的小官,也被当作旧党人物,被迫离京隐居河南具茨山。从此,当年的诗朋酒侣,天各一方,均遭困厄。

【翻译】:

想当年在西池欢聚痛饮,不知度过了多少欢乐的日子。离别之后却连一行书信都没有。假使不经意间重逢了,也不是当初的样子了。

今夜或许能梦见锦绣屏风旁的往事,月色明亮正好伴我渡过险恶的江湖。不要问相思会有什么结果。谁都知道春天过后,花落无人能管,但人们还是为它悲伤!

创作背景

元祐元年(1086),宋哲宗初立,神宗母宣仁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上台,苏轼等人各有晋升。元祐八年,宣仁太后死,哲宗亲政,新党再度上台,章惇执政,排斥旧党。同年八月,苏轼被贬定州。哲宗绍圣元年,即元祐九年,“二苏”及“四学士”先后相继连续被贬。晁冲之虽只作了个承务郎的小官,也被当作旧党人物,被迫离京隐居河南具茨山(今河南密县东)。从此,当年的诗朋酒侣,天各一方,均遭困厄。晁冲之在隐居生活中对旧日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深怀眷念,当年同朋友们游宴唱和的美好往事时时萦绕于怀,引起他无限感慨和思念。该词就是这样一首怀旧相思之作。

【赏析】:

这是作者和旧游离别后怀念往日汴京生活的词,是一首怀旧之作。全词以淡雅的笔触追忆昔日的欢娱和友情,从“忆昔”到“夜梦’,从“夜梦”到“落花”,详尽了坎坷的遭遇和人世的沧桑,同时朦胧地透出了一种怅惆情绪。

这是一首相思怀人之作。全词语辞清淡素雅,许昂霄《词综偶评》评此词“淡语有深致,咀之无穷”。 词的上半部分抚今追昔。开篇两句写词人当年和友人们畅饮西池(金明池)的欢娱情景,“年年多少欢娱”暗含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失落和惆怅。这是词人因入元祐党籍而罹祸后生发的对昔日欢聚时光的追忆。“别来不寄一行书”,看似抱怨,其实是暗示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根本容不得友人们相互“寄书”。随后更进一层,设想倘使平时能够相见,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只怕再也不敢像先前那样开怀畅饮了。“寻常”两句,是词人在经历了诸多政治苦难后所得到的感悟,虽然用语质朴,却充分反映出当时政治的黑暗。

词的下半部分写词人现在的处境和对形势的判断。不能相会,亦不能寄书,恐怕只有寄望梦境,期盼着好友们能在梦中渡过险恶江湖前来相会。“安稳”两句颇富美感,但深处却暗藏着一丝忧郁的情怀。“相思”一句,写幻想中与朋友们相见的情景,由于大家对眼前的处境全都心知肚明,所以也就打消了问候和寒暄。结尾两句抒怀:既然春天都已经逝去了,那么谁还顾得上“落花”呢?此处的“春天”喻指政治上的春天,“落花”喻指遭受政治风雨迫害的友人。词人巧用隐喻手法,道出了自己对眼前处境的冷静思考,旷达中隐含着深切的悲哀。

这首词含蓄蕴藉,以乐景写哀情,寓深沉情思于质朴语句和冷静思考之中,在同类题材的词作中颇为少见,可谓独具匠心。

【阅读训练】:

1.试从虚实的角度赏析词的上片。(4分)

2.词人梦中与友人相会,又为何要休问相思?请联系注释,结合“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无”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前两句虚写当年纵饮豪谈的欢乐,实写词人心中无限留恋和惆怅;“别来不寄一行书“实写朋友之间杳无音信,虚写自己对朋友的挂怀;”寻常相见了,犹道不如初“虚写见面后的感受,实写政治环境的恶劣。

2.“相思休问定何如。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无?”这是设想月夜梦中重逢的话。论理,久别重逢,应畅谈彼此别后景况,之所以反而“休问”,实在是因为彼此遭遇相同,处境相似,“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琵琶行》),彼此互问情况,徒增伤感而已。春天已经过去了,落花命运如何,也管不着了。春天,是借指政治上的春天,也就是旧党执政的元祐元年至元祐八年他们春风得意的这段时间。“落花”,比喻他们这些像落花一样遭受政治风雨摧残的故旧。作者巧用隐喻手法,道出了自己对眼前处境的冷静思考,旷达中隐含着深切的悲哀。

3.古诗《春日》(宋 晃冲之)

春日二首

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

春日二首

男儿更老气如虹,短鬓何嫌似断蓬。

欲问桃花借颜色,未甘著笑向春风。

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4.小学五年级作文《摇头晃脑读古诗》

中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诗经》是一颗闪亮的明珠,唐诗是一朵艳丽的奇葩,宋词是一曲委婉动听的歌。正因为如此,小学教材中所选用的诗词古文不下数十首。在教学时,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文字本身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欣赏美的意境,让学生透过文字表面感悟诗人所要表达的绵长的情怀,让学生倘佯于千年前的神奇美妙的意境,流连于祖国文化的海洋,这样才能算教学获得了成功,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古诗词中,各种美无处不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下几点,让学生体会古诗的美,走进古诗词。

一、大珠小珠落玉盘,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古人做诗非常讲究。古诗中就体裁而言就有:五言古诗、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古诗、七言绝句、七言律诗和乐府古诗等,更不要说平仄规律了,那么如何使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呢?我认为要在读中感悟。人人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不厌百遍读。”为什么古代诗人读起诗来,一个个都是摇头晃脑不亦乐乎?原因是他读出了诗的节奏。小学课本所选的古诗都是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两种,七言诗基本上是二二三或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式词组结构;五言诗则是二三或二一二或二二一式词组结构。这种词组分开读后与伴随着这些词组前后平仄的变化(声调的强弱和声音的长短)也大体一致,通过分开词组反复细读,古诗语言的节奏美也便油然而生了。

例如:在教学《舟过安仁》时,有这样两句诗:“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在旅途中看到两个天真可爱的小孩童,嫌船驶得太慢,而把伞张开的事情,寥寥几笔,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的天真。但是学生在初读的时候,根本读不好节奏,肯定读不出诗的味道。于是我先范读一遍,让学生听老师停顿在哪里,再让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多读几遍,果然学生读得有滋有味,这样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除了节奏美以外,读古诗时也应该感受古诗的平仄。古人云:“平声悠扬尾音长,如击钟鼓;仄声短实重疾,如击木石。”很欣赏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游园不值》,开始时,教师先从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导入,指导学生古诗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接着让学生尝试读这首诗,然后教师出示当天上课要学的《游园不值》,教师先范读:

应——怜——屣——齿(短)印(短)苍——苔

小扣柴——扉——久(短)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短促,乍停)

一枝——红——杏出——墙——来——

学生也学着窦老师的样子读起来,经窦老师一指导,学生读得果然不一样了,活脱脱一个个古代小诗人,每个人都陶醉在自己的读书声里了,这堂课果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是有共同点的。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从小学教材中所选的古诗看,其中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诗和画虽然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征,但是,画是视觉艺术,诗是语言艺术,所以说对古诗词的鉴赏应从语言入手。言为心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出诗歌的韵律美,然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动手通过查阅资料弄懂诗中的词义、句意,正确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最后指导他们反复吟诵,进一步感受古诗的语言美。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应该多引导学生品味诗中的语言,特别是诗中的字眼的美。

例如:一个低段的老师在教学杜甫的《春夜

5.老师教我们摇头晃脑读古诗作文

校园春色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春天的校园自然也是一派万紫千红的景象。

走进校园,首先映入你眼帘的就是那片清脆的松柏,它们就像守护花园的卫士一样守在那里,绿油油的草坪充满了生机,好像每根草上都有一个生命在跳动。小花园里,各式各样的花都睡醒了,争先恐后地尽情开放,有黄色的,红色的,紫色的……真是百花争艳,五彩缤纷。我们班正对着这个小花园,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

校园里一阵阵朗朗的读书声,伴随着一阵阵拂面的春风,风中带着诱人的花香,令人陶醉。路边的小树沐浴着日光浴正茁壮地生长着。春风抚摸着花朵,花朵竟然得意忘形,跳起了温柔的华尔兹——春风之歌。太阳公公眨着眼睛,好像在问:“孩子们,你们在开舞会吗?怎么不邀请公公我去呀。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