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个步骤

以定风波为例 课题:《定风波》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高二 课时: 1 提供者:尹区英 单位: 榆次四中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题来源于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词人以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乐观、淡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

二、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成就思想,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2.欣赏、评价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3.探究文中的“词眼”,并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4.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5.通过主旨句的分析、感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人生风雨的精神。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通过平时上诗歌阅读课时的穿插讲解,学生已经对于诗歌鉴赏的方法有了一个总体的系统的把握;2.根据学生的检测成绩及上课的表现观察得出学生基础较差的事实,适合引导式教学;3.对于苏轼,学生高一的学习对其生平及风格已有一定程度的认知。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拟采取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让学生运用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

诗词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理由在于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合作探究法,调动学生思维,学生相互讨论,主动鉴赏诗词,自己处理文本,提高鉴赏能力。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探究文中的“词眼”,并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主旨句的分析、感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人生风雨的精神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1.遇雨定人生平常事一桩.你途中遇雨会怎样?2.走进《定风波》去感受苏轼是如何面对人生风雨的?说说自己旅途中突然遇雨的表现 结合学生实际,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知人论世: 1.知人:作者简介:苏轼 (1)基本信息 (2)人生经历:《定题金山画像》(3)成就风格:①成就 ②风格2.论世:背景链接:(1)乌台诗案一贬谪黄山 (2)沙湖道中遇雨 (二)全体感知:1.小序交代了什么关键信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词的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都在描写雨中的情况吗?3.本词的词眼是什么?1.| 时间: 3月7日 丨地点:沙湖道中 丨环境:先雨后晴 | 事件:遇雨 丨人物:仆人、同行、余.丨 情感:狼狈不觉 →作用:说明了写作缘由。2.→雨中事:踏雨吟啸 → 怡然自乐 →雨后情:蓦然回首 → 云淡风清3.→一蓑烟雨任平生 / 也无风雨也无晴 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

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初步感知怎本内容,对词的内容有个整体性的把握。1.从词中我们可以剖析出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这首词是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成就其艺术高度的?1.→一个拄拐杖、踩草鞋、顶风冒雨、吟啸徐行、不畏艰难、藐视祸难、镇定从容、旷达洒脱的词人形象。

(1)雨中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2)雨后看破人生得失的智者2.表现手法:① 以小见大 ② 曲笔 一语双关 ③ 对比 ④ 隐喻寄托(象征).学生合作探究,点拨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他人他物衬托对比),提高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以及概括能力,学生从中可以分析总结出分析鉴赏诗词的方法技巧以及着手点。整体系统的了解一下诗歌的表现手法,细致入微地掌握这几类表现手法的含义并可以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轻而易举地分析。

作业处理:写日常小事一桩,来反应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要求:以小见大的手法,300字左右) 评价归纳 定 这人:苏轼 风 这景:风雨 波 这情:旷达 课堂练笔/课后练笔 培养学生的及时运用一些高超的技巧来构建文本的写作能力。七、教学评价设计1. 学生系统的具体的掌握了分析人物形象的方式方法。

2. 本课内容有些过多,学习对词的表现手法中,能完全理解对比及以小见大的手法,对一语双关仍有待拓展。3. 学生互动积极,真正做到了学生自己“动”起来。

八、板书设计 定 这人:苏轼 一智者//达者 风 这景:风雨 ——自然//人生 波 这情:旷达洒脱。

2.诗歌教学一般有哪些步骤

新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选编了大量的现代诗,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下册共选编了12首现代诗歌,在初中阶段就大量选编现代诗歌,在此前的教材中是不曾有过的,对此有些老师提出疑虑。

原因之一是现代诗歌让学生难学,他们认为诗歌不是故事类的作品,难以唤起中学生的兴趣,并且诗歌本身就难懂,学生读了也不一定能接受。其次是老师难教,现代诗歌在字面上虽无生僻词语,读了以后有时却让人不知所云,就算是教师也难免会如堕入云雾之中。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们甚至怀疑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再者,因为诗歌本身蕴涵内容的丰富性及含蓄性,使得解读诗歌也成为极具个性的一种精神活动,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首诗歌的理解可能会大不相同,这也是教师觉得诗歌不好教的原因致之一。

诚如是,但诗歌的引入同样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它能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认识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类型;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心态,丰富学生情感;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激发鉴赏兴趣,提高诗歌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开阔学生胸怀,美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魅力、艺术构思技巧,可以培养精炼、准确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不断提高其表情朗读水平。那么如何适应新教材的变革,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事现代诗歌的教学呢?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诗歌教学的几点粗浅的体会:一、加强朗读训练朗诵是诗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对于中学生来说,朗诵也适合他们的口味,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

新教材在每一首现代诗的课后练习中,都有这方面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教师更应该明白诗歌教学中朗诵是非常重要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都点明了朗诵教学的重要性.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

营造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朗诵应讲究方法,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如初读,读准字音(查字典及结合课文注释),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再读,整体感悟,把握其节奏及感情, 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一般情况下,对于诗歌,应多指导学生大声朗读,读出感情色彩,读得琅琅上口,熟读成诵;需要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时,应指导学生齐读;让学生领略某篇文章的优美文辞;欣赏其艺术特色时,应指导学生自由读。

当然对诗歌更高要求的朗诵,能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必定是在对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把握之后,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而把握诵读的感情,洋溢着朗读的渴望。同时还应注意朗诵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而应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过程中,可以说诗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了朗诵,应根据每一步的教学任务提出不同的朗诵要求。

二、发挥想象和联想,调动形象思维诗中的世界已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的客观世界,他们总是经过诗人有意无意的“改造”,投上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情色彩,要理解诗人的感情,首先得进入诗中的世界。每一篇诗作都是客观世界在诗人心中的再现,或多或少地打上了诗人自身思想感情的烙印,读诗必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诗人心中之诗——纸上之诗——读者心中之诗。

所以鉴赏诗歌首先应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诗歌的内涵,品味诗情画意。这中间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联想和想像。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像,如“请同学们团上眼睛,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并让同学们描述出自己头脑中的画面,经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同学们大多能结合诗歌内容有所想,有所说,当然学生此时所说的已不完全是诗之内容了,而总是带有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了。现代诗歌教学中,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活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品味了诗情画意,又培养了他们口头描述的能力。

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加进了自己的感悟,又不同程度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获得独特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现代诗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当然这里的生活包括社会、自然和人生三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诗歌,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他们自己说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从而更深刻地领悟诗歌的内涵。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故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诗人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诗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

3.古诗词五步分别是什么

一、课前查询,解诗疑

1、查询诗人。利用网络资源或与相关的教辅书查询作者。

2、了解背景。利用学生现有的图书资料了解相关的写作背景。

3、读文释词。利用工具书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和初步理解个别词语的意思。

通过课前预习,为下一步学习古诗词打基础,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激趣导入,揭课题

上课伊始,教师要努力营造积极的情感氛围,将学生引入古诗的意境,点燃学生渴望学习古诗的欲望。玉莹老师和崔培老师都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前者以图引诗,后者以回忆带诗,符后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

三、初读诗词,读韵味

为了提高诵读效益,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作品的不同艺术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可以听读、范读、领读、也可以齐读。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画出节奏,做到停顿正确。每教习一首新学习的古诗词,都先让学生自己读读,感觉出它的停顿应该在哪里。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节奏再加上古诗本身原有的那些押韵,反复地读,让这些节奏感极强的诗词,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潜移默化,制造出浓郁的诵读氛围,带领学生进入古诗词原有的音乐境界,促使学生对古诗词阅读感兴趣,感受到古诗词的音韵美。王莹老师和崔培老师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配乐范读的方法,有了老师的示范作用,学生们也读得有模有样。但对于孩子们在读诗时多次出现的读音错误老师应该加强指导。

四、想象诵读,悟诗情

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根据诗句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想象作者所描绘的人物、情节、场面等等,品味深蕴其中的浓浓情怀,读出作者的神韵,做到读中入境,读中悟情。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借景引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如何描写景物,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能把诗句中的语言想象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在联想中再现作品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2)借曲引情。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创造条件。在教学中,用歌曲、音乐引发学生的情感,学生听乐曲,便置身于其中,犹如身临其境,这时学生就会很快进入情境,为学生学好古诗创设了一个艺术氛围。(3)借画引情。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往往诗情画意是融为一体的,在教学中抓住这个特点把诗和画结合起来,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的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可以教师作画、师生同画、学生自画,用简笔画的形式把诗意融于画面,把无形的语言变成直观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学生走进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中,加之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一定会有所感悟,从而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美的教育。 王莹老师用形象的板书展现庐山瀑布的气势,崔培老师则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园子里的美丽春色,体会红杏出墙的一枝独秀。

总之,古诗词的朗读要有一个过程,首先知其意掌握古诗词的韵律,动之以情朗读之。其次要感受诗词形象,学习文化精髓,晓之以理朗读之。这样朗读就不只是停留于文字表面,而是有了自己的理解感悟,洋溢于古诗词中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展现出来,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然成诵。

五、迁移拓展,背诗文

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采用复习归类、拓展延伸、整合创造三种形式。

1、复习归类

学完古诗,要“趁热打铁”以“吟诗会”的形式,引导学生回忆读过的同作者、同主题或同类型的古诗,这样延伸,帮助学生对古诗的积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融合了课堂内外的教育资源,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

2、拓展延伸

古诗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授之以渔”的过程。新课结束后,引出一首写法类似的课外古诗,让学生自学感悟,检查学生“得之以渔”的情况,拓展型延伸,使学生学以致用,对古诗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对美的鉴赏能力得到提高。王莹老师补充的《题西林壁》和崔培老师的一“遮”一“关”都很好的深化了主题。

3、整合创造

古诗具有意境美、节奏美、韵律美等特点,如果将其与美术、音乐、舞蹈等学科结合起来,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中可以把诗配画、诗配舞、诗配曲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课堂。学生玩玩、唱唱,诗不离口。通过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渗透整合,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无处不在,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只要善于发现,乐于创造,勇于尝试,就能收获无穷的乐趣。

4.诗歌教学一般有哪些步骤

新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选编了大量的现代诗,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下册共选编了12首现代诗歌,在初中阶段就大量选编现代诗歌,在此前的教材中是不曾有过的,对此有些老师提出疑虑。

原因之一是现代诗歌让学生难学,他们认为诗歌不是故事类的作品,难以唤起中学生的兴趣,并且诗歌本身就难懂,学生读了也不一定能接受。其次是老师难教,现代诗歌在字面上虽无生僻词语,读了以后有时却让人不知所云,就算是教师也难免会如堕入云雾之中。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们甚至怀疑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再者,因为诗歌本身蕴涵内容的丰富性及含蓄性,使得解读诗歌也成为极具个性的一种精神活动,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首诗歌的理解可能会大不相同,这也是教师觉得诗歌不好教的原因致之一。

诚如是,但诗歌的引入同样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它能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认识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类型;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心态,丰富学生情感;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激发鉴赏兴趣,提高诗歌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开阔学生胸怀,美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魅力、艺术构思技巧,可以培养精炼、准确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不断提高其表情朗读水平。那么如何适应新教材的变革,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事现代诗歌的教学呢?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诗歌教学的几点粗浅的体会:一、加强朗读训练 朗诵是诗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对于中学生来说,朗诵也适合他们的口味,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

新教材在每一首现代诗的课后练习中,都有这方面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教师更应该明白诗歌教学中朗诵是非常重要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都点明了朗诵教学的重要性.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

营造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朗诵应讲究方法,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如初读,读准字音(查字典及结合课文注释),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再读,整体感悟,把握其节奏及感情, 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一般情况下,对于诗歌,应多指导学生大声朗读,读出感情色彩,读得琅琅上口,熟读成诵;需要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时,应指导学生齐读;让学生领略某篇文章的优美文辞;欣赏其艺术特色时,应指导学生自由读。

当然对诗歌更高要求的朗诵,能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必定是在对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把握之后,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而把握诵读的感情,洋溢着朗读的渴望。同时还应注意朗诵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而应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过程中,可以说诗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了朗诵,应根据每一步的教学任务提出不同的朗诵要求。

二、发挥想象和联想,调动形象思维 诗中的世界已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的客观世界,他们总是经过诗人有意无意的“改造”,投上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情色彩,要理解诗人的感情,首先得进入诗中的世界。每一篇诗作都是客观世界在诗人心中的再现,或多或少地打上了诗人自身思想感情的烙印,读诗必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诗人心中之诗——纸上之诗——读者心中之诗。

所以鉴赏诗歌首先应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诗歌的内涵,品味诗情画意。这中间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联想和想像。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像,如“请同学们团上眼睛,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并让同学们描述出自己头脑中的画面,经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同学们大多能结合诗歌内容有所想,有所说,当然学生此时所说的已不完全是诗之内容了,而总是带有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了。现代诗歌教学中,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活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品味了诗情画意,又培养了他们口头描述的能力。

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加进了自己的感悟,又不同程度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获得独特的生活和情感体验 教学现代诗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当然这里的生活包括社会、自然和人生三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诗歌,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他们自己说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从而更深刻地领悟诗歌的内涵。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故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诗人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诗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的。

5.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个步骤

以定风波为例课题:《定风波》科目: 语文教学对象: 高二课时: 1提供者:尹区英单位: 榆次四中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题来源于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词人以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乐观、淡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

二、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成就思想,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2.欣赏、评价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3.探究文中的“词眼”,并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4.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5.通过主旨句的分析、感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人生风雨的精神。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通过平时上诗歌阅读课时的穿插讲解,学生已经对于诗歌鉴赏的方法有了一个总体的系统的把握;2.根据学生的检测成绩及上课的表现观察得出学生基础较差的事实,适合引导式教学;3.对于苏轼,学生高一的学习对其生平及风格已有一定程度的认知。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拟采取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让学生运用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

诗词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理由在于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合作探究法,调动学生思维,学生相互讨论,主动鉴赏诗词,自己处理文本,提高鉴赏能力。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探究文中的“词眼”,并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主旨句的分析、感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人生风雨的精神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遇雨定人生平常事一桩.你途中遇雨会怎样?2.走进《定风波》去感受苏轼是如何面对人生风雨的?说说自己旅途中突然遇雨的表现结合学生实际,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知人论世: 1.知人:作者简介:苏轼(1)基本信息(2)人生经历:《定题金山画像》(3)成就风格:①成就 ②风格2.论世:背景链接:(1)乌台诗案一贬谪黄山(2)沙湖道中遇雨(二)全体感知:1.小序交代了什么关键信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词的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都在描写雨中的情况吗?3.本词的词眼是什么?1.| 时间: 3月7日 丨地点:沙湖道中 丨环境:先雨后晴| 事件:遇雨 丨人物:仆人、同行、余.丨 情感:狼狈不觉→作用:说明了写作缘由。2.→雨中事:踏雨吟啸 → 怡然自乐→雨后情:蓦然回首 → 云淡风清3.→一蓑烟雨任平生 / 也无风雨也无晴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

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初步感知怎本内容,对词的内容有个整体性的把握。1.从词中我们可以剖析出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这首词是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成就其艺术高度的?1.→一个拄拐杖、踩草鞋、顶风冒雨、吟啸徐行、不畏艰难、藐视祸难、镇定从容、旷达洒脱的词人形象。

(1)雨中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2)雨后看破人生得失的智者2.表现手法:① 以小见大② 曲笔一语双关③ 对比④ 隐喻寄托(象征).学生合作探究,点拨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他人他物衬托对比),提高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以及概括能力,学生从中可以分析总结出分析鉴赏诗词的方法技巧以及着手点。整体系统的了解一下诗歌的表现手法,细致入微地掌握这几类表现手法的含义并可以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轻而易举地分析。

作业处理:写日常小事一桩,来反应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要求:以小见大的手法,300字左右)评价归纳定 这人:苏轼风 这景:风雨波 这情:旷达课堂练笔/课后练笔培养学生的及时运用一些高超的技巧来构建文本的写作能力。七、教学评价设计1. 学生系统的具体的掌握了分析人物形象的方式方法。

2. 本课内容有些过多,学习对词的表现手法中,能完全理解对比及以小见大的手法,对一语双关仍有待拓展。3. 学生互动积极,真正做到了学生自己“动”起来。

八、板书设计定 这人:苏轼 一智者//达者风 这景:风雨 ——自然//人生波 这情:旷达洒脱。

6.3.古诗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古诗教学的常用方法 串讲法。

小学生学习古诗有一定困难,需要逐字逐句地串讲,扫除语言障碍。一般词句可启发学生串讲;古诗中的难点,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省略句、倒装句等,需要教师串讲。

翻译法。一般来说,应采取直译的方法,尽量保持原意和原句结构。

这样可培养学生准确理解古诗和准确表达思想的能力。具体翻译的方法,有保留法、增补法、图解法、移位法、替换法等等。

朗读法。古诗语言的美必须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到,所以古诗教学宜采用以朗读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讲解分析课文时,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有表情地引读课文。学生通过多次朗读课文,可从词语的上下联系中“发现”某些词语的意义,然后再进行具体分析和说明。

想象法。诗歌是借助想象创作的,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其方法是,让学生把诗的艺术形象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一步理解古诗内容,深入体会古诗意境之美。

自觉法。对短小浅显的古诗,可采用自觉法,即在教师指点下,让学生自己动眼、动口、动脑、动手,让学生口育心惟,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奥妙。

这是培养学生自觉能力的有效方法。一般采用预习、练读、理解、直译、欣赏五个步骤进行教学。

朗读品味。朗读有教师范读,学生个读和师生齐读等。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的过程就是鉴赏的过程,朗读的作用不可小觑。

它是学习古诗有效的传统好方法。鉴赏诗歌的第一步要认真朗读品味,走好了这一步,才说得上第二步的分析鉴赏。

古诗绝大多数都是合辙押韵的,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本身具有一种音乐美,那么,老师在引导学生讨论赏析诗歌思想内容的同时,也就受到了如同音乐一般的熏陶。古诗又很讲究音韵的平仄和谐,朗读诗歌时节奏感很强,如同唱歌一样声情并茂。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深情朗读的时候,实际上也就进入了感受鉴赏的阶段。当全班师生都摇头晃脑的朗读、沉浸在诗歌特有的意境中的时候,就说明初步的鉴赏已经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大家一起来探讨吧。(一)以读促悟 以读促悟指的是以读图为主读诗为辅,读生活贯穿于读图和读诗之中。

经过实践,本人发现诗歌从读图入手,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把握全诗的内容,更好的领会诗歌的精髓;再以读诗为辅,在读图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体会用自己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在读诗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用普通话,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运用家乡话,只要他们能够很好的把握诗歌中的韵味即可。而这些都是要建立在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上,所以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先好好地备一下学生,在必要的时刻还要好好的体验一下农村生活,这样能够在授课的时候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

(二)以演入境 传统教学中的“演”就是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表演再现诗歌里所写的全部内容,这样的表演注重的是学生的模仿表演能力,学生表演得像就行了,但我们知道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是带着自己的个人体验的,因而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演”应是指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领会进行表演,从而表现出自己所理解的诗歌所要表达的情境,表演的时候学生可以就其中的某一方面进行表演,不一定要全部表演,这样能够让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比如学生觉得诗歌中最主要的是主人公的心情,那么学生可以加入现代的元素进行表演,不一定要回归古代,回归诗人当时的生活情境,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高难度的挑战。

既然生活在现代,我们为什么不让学生用现代的元素把诗歌的精华给表现出来呢?这样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以找促思 “以找促思”其实就是要让学生举一反三,通过引导学生找相同主题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促进他们深入思考,更好的把握诗歌主旨。这里的“找”不仅是指教师找还指学生的找。

(四)以评促升华 以评促升华主要是在学习古诗词时让学生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评价,在观点的碰撞中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对他人的观点、看法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一种心灵的诉说,而这正好是农村学生的最大弱点,因为他们不会评也不敢评,而这种评也是乡村教师经常忽视的。

(五)以写促悟 所谓“以写促悟”是指教师在授完整首诗歌的时候,给一定的时间或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以散文或者以现代诗的方式写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感悟,从而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而且能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实践证明,这样的写作可以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诗歌主旨,更深入地感悟到古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提高写作能力也大有裨益。

(六)以唱促记 学习古诗应要熟读成诵,但如何让学生愿意背且背得快呢?在教学实践中发掘出了以唱促记的方法,就是用唱的方法记住诗歌。古代诗人作诗词本就是吟咏而成的,郭沫若就说过:“中国的旧时对于古诗词本来有朗吟的办法,那是接近于唱,也可以说是无乐谱的自由唱。”

在农村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孩子们只有在课堂上才讲普通话,课外所讲的每一句话都是家乡语,还喜欢用家乡语。

7.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有几种

(一)以读促悟

以读促悟指的是以读图为主读诗为辅,读生活贯穿于读图和读诗之中。经过实践,本人发现诗歌从读图入手,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把握全诗的内容,更好的领会诗歌的精髓;再以读诗为辅,在读图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体会用自己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在读诗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用普通话,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运用家乡话,只要他们能够很好的把握诗歌中的韵味即可。而这些都是要建立在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上,所以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先好好地备一下学生,在必要的时刻还要好好的体验一下农村生活,这样能够在授课的时候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

(二)以演入境

传统教学中的“演”就是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表演再现诗歌里所写的全部内容,这样的表演注重的是学生的模仿表演能力,学生表演得像就行了,但我们知道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是带着自己的个人体验的,因而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演”应是指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领会进行表演,从而表现出自己所理解的诗歌所要表达的情境,表演的时候学生可以就其中的某一方面进行表演,不一定要全部表演,这样能够让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比如学生觉得诗歌中最主要的是主人公的心情,那么学生可以加入现代的元素进行表演,不一定要回归古代,回归诗人当时的生活情境,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高难度的挑战。既然生活在现代,我们为什么不让学生用现代的元素把诗歌的精华给表现出来呢?这样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以找促思

“以找促思”其实就是要让学生举一反三,通过引导学生找相同主题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促进他们深入思考,更好的把握诗歌主旨。这里的“找”不仅是指教师找还指学生的找。

(四)以评促升华

以评促升华主要是在学习古诗词时让学生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评价,在观点的碰撞中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对他人的观点、看法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一种心灵的诉说,而这正好是农村学生的最大弱点,因为他们不会评也不敢评,而这种评也是乡村教师经常忽视的。

(五)以写促悟

所谓“以写促悟”是指教师在授完整首诗歌的时候,给一定的时间或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以散文或者以现代诗的方式写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感悟,从而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而且能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实践证明,这样的写作可以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诗歌主旨,更深入地感悟到古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提高写作能力也大有裨益。

8.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三种

诗是一种思想高度凝练、高度集中的文学体裁,我们学习古诗,就是要将这种被集中、凝练化的语言。

具体化,所谓具体化,我想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将诗的意境重组,将诗人的感情再现,让诗歌掺入读者的思想。 了解这些,那么我们在学习、鉴赏古诗时就应有条理、有步骤地去解析古诗,领会诗中蕴含的意思。

一、紧扣诗题,了解内容 有些古诗,诗题便是内容的眼,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中主要写了夏夜词人在黄沙道上见到的、听到的以及想到的,在如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这首诗写诗人夜晚在船上的见闻。学习这类古诗时,应先理解题目,然后紧扣题目,让学生猜想内容,在猜想过程中了解诗人写作的内容。

二、围绕诗句,猜想主题 由于古诗短小、精悍,因而留给我们联想的空间极为广阔,也正因为诗歌以极简略表现极丰富,所以读诗时难免靠“猜想”,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把握住有限的诗句,去了解诗歌的主题:或反映民间疾苦,或抒发个人胸臆,或痛斥朝政腐败,或自怜悲惨身世……如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面是写残花并不是无情的,到来年春天它便化作泥土去滋养、保护花朵,其实是在暗喻自己,虽然遭到迫害,但理想与信念是不会变的。这一点是需要学生去猜想的 . 。

三、把握重点,品味意象 中国古代诗歌形象,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如花、草、山、河等表现主观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时,还应透过这些事物的表象,看到内蕴的情感。如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何“烟”会“直”?为何“长河”会“圆”?其实这诗句写出了边塞烽烟的坚毅、劲拔之美,同时“圆”字给人以亲切而略带苍茫的感受,这也是当时被排挤出京城的王维的内心感受。

四、了解作者、历史背景 许多古诗的创作与作者的身份及历史背景有相当关联。如文天祥写作《过零丁洋》时,正值宋兵被金兵围攻,宋军面临着兵败的危险,看到这一切,作为接触爱国将领的文天祥,发出“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感叹。

可是,由于朝廷的腐败无能,他眼见报国无望,最后以一句流传千古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表达自己的赤子之心。 五、反复诵读,悟出诗情 俗话说“熟读百遍,其意自见”。

读对于小学古诗教学来说应该是个关键。一首诗,首先要将它读通,这是基础。

然后在理解诗句大致内容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这是重点,也时古诗课堂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