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莫干山的相关诗文

《七绝·莫干山》:毛泽东翻身复进七人房,回首峰峦入莽苍。

四十八盘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游莫干山》:郭沫若盛暑来兹颇若秋,紫薇花静翠篁幽。

晨登塔岭亲吴越,夜看银河贯斗牛。射击稚儿欣获鸟,校雠旧集听鸣蜩。

山居最好劳盘骨,蹬道千寻赴上游。《莫干山上的风雨》:刘大白朝朝暮暮,尽是风风雨雨,挟着些云云雾雾,向高山喷喷吐吐。

花翻草覆,藤飞树舞;不管淋漓零乱,颠狂得不由自主。亏它近处几星灯火,云雾也难遮住;到晚来依稀透露,约略是邻家三五。

《和韵》:陈其采丁亥夏,来游莫干山,承浦江郑卓人贤兄枉。诗投赠,咏而善之,爱步原韵答和。

登高四望满修篁,天与名山特地凉。解得万竿怀叶老,剑池空自惹人忙。

《莫干游记》:宋琦岁次辛卯,三月暮春,同仁十六,相携游于浙北莫干。其为山也,丘峦绵绵,其相依也,轻波淡染。

拾级踏雾,修竹相扶,山溪有情,绕阶还顾。临顶极目,天宇澄静。

风摇摇兮绿竹扬波。意渺渺兮孑然无措。

一竹之荫,不蔽卧牛,万千相随,终为涛碧。一夫之力,时或有极,众志成城,国泰可期 。

向之剑池,叠瀑依然。楼阁星散,风云渐远。

逝者如斯,百年苦短。 。

2.七绝·莫干山的作品鉴赏

全诗一二句叙写作者乘车在下山的路中穿行,回头看抛在身后的峰峦已入莽苍。

三四句写诗人还沉浸在对莫干山盘旋陡峭的山势的回味之中时,回程的路不知不觉地走完了。“翻身复进七人房,回首峰峦入莽苍。”

这是写毛泽东乘车归途回望莫干山。翻身跳进汽车里,回头看大大小小的山峰,已隐人到迷茫不清的草色中。

诗人和随同人员,由莫干山的主峰塔山下来,很快地上了汽车,这时汽车已经发动。“翻身复进”即转身跃入,表现了乘车人动作敏捷,状写了上车的动作快而有力,说明心情欢愉,游兴未尽,不但体力未减,而且有所增强。

杜甫《哀江头》有:“翻身向天仰射去,一笑正坠双飞翼。”毛泽东将手稿中的“复人”改为“复进”,避免与下旬中的“入”字重复。

诗人将可坐七人的轿车称为“七人房”,通俗而幽默。“翻身复进七人房”一句,揭示了诗人动作轻快、心情欢愉的情状。

“回首峰峦人莽苍”,轿车急驰,回头看时,莫干山的峰峦已进入苍茫的野色之中,越来越辨认不清了,形象而真切。从乘车下山,到“回首峰峦入莽苍”,对时空转换与行车速度,诗人只用“回首”二字,刻画出对名山胜境未了的兴致。

诗人用“峰峦”来代指莫于山,很恰当。“莽苍”,古人多用于迷濛不清、空旷无际的田野之色,诗人用于山色也很贴切。

因为那里“百道泉源飞瀑布”,青竹野树翠无边,云生雾绕,远远望去,只能是迷茫一片,同广阔无边的田野浑然一体。“四十八盘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

更是长距离的空间转换,四十八道盘旋山路才走过,风驰般的汽车已经到达了杭州。“四十八盘”是指莫干山山间曲折盘旋的公路;“钱塘”是杭州的代称,历史上钱塘长期为杭州州治所在地,故以“钱塘”代指杭州。

“四十八盘才走过”是说离开莫干山的时间不长,好像才走过似的,有力地衬托了汽车行驶之快。“风驰又已到钱塘”,用“风驰”来写车速,当然也是比喻。

用“又已到钱塘”这一完成时的动作,写出汽车之快。“四十八盘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

这两句是刚离开一个地方又到了另一个地方,不仅表明地理位置的转换,也显示时间的快速和诗人的心情舒畅。从莫干山到杭州,本有百里之遥,但诗人却有风驰电掣的快速之感,这是诗人借助这种时空的急遽变化,抒发自己的欣喜之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中的“回首峰峦入莽苍”,写得十分清新自然、闲适飘逸。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风格轻快。

体现在归途人的心情与动作的轻快上。上汽车的动作“翻身跃人”,体轻敏捷,干净利落,“跃”字传神,显得老当益壮,非常活跃。

在回首山色时,看到的是“人莽苍”,反衬出汽车远离莫干山以及行驶之快,一个“人”字,更加突出车速之快,又表现了作者心情的轻快。在不知不觉当中,已经走过“千里”之程,诗人完全沉浸在轻松快乐之中,显得轻舟的神速。

两者都体现了一个“快”字,表现的是一个“松”的心境。所不同的是,一个在陆上,一个在水上;一个坐车,一个乘船;一个“回首”,一个“旁观”。

全诗即景抒情,诗句轻快,语言明白如话,诗趣意兴盎然。诗人此次游兴极好,心境闲适,以致慨叹时光走得太快了。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