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途次望乡 孟浩然 古诗内容

《途次望乡》

唐代 孟浩然

客行愁落日,乡思重相催。

况在他山外,天寒夕鸟来。

雪深迷郢路,云暗失阳台。

可叹凄惶子,高歌谁为媒。

译文:

客行愁落天,乡思重相催。

何况在他山外,天气寒冷晚上鸟来。

雪深迷郢都的道路,云暗失阳台。

可叹很惊慌你,高歌谁为媒。

扩展资料:

注释:

1、途次:全诗校:“一作落日。”

2、郢路:指通往故乡的路。《楚辞·九章·抽思》:“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又,襄阳为郢之门户,故乡路亦可称郢路。

3、阳台:阳台为楚地,故浩然借以指家乡。

4、凄惶:同‘栖遑”。《文选》班固《答宾劝:“是以圣哲之治,栖栖遑遑。”李善注:“栖遑,不安居之意也。”全诗校:“凄惶,一作栖迟。”

5、高:全诗校:“一作狂,又作劳。”谁为媒:班固《答宾戏》:“齐宁激声于康衢。”言宁戚作《饭牛歌》以闻于齐桓事。此言虽劳歌而无人引荐终不见用。

《途次望乡》描述半生漫游远方,却无显著成效。十年间,孟浩然在来来往往的求仕之路上风尘仆仆,已然是一个不得志的中年人了。乡愁,总是那么猝不及防。这种一年又一年的漂泊人生,徒添了一层又一层的乡愁。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古诗词网-《途次望乡》

2.涉江采芙蓉中与游子望乡的感人情景对应的是什么诗句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一句。 拓展:《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东汉时期作,被南朝萧统编在《昭明文选》中的《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五言古体诗。

此诗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了妇思游子相思离别之情。 作品原文: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1,兰泽2多芳草。

采之欲遗3谁,所思在远道4。还顾5望旧乡6,长路漫浩浩7。

同心8而离居,忧伤以终老9。 作品注释 :1.芙蓉:荷花的别名。

2.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3.遗(wèi):赠。

4.远道:犹言“远方”。5.还顾:回顾,回头看。

6.旧乡:故乡。7.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形容无边无际。8.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9.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作品译文 :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于是我们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3.10首思乡的古诗

⑴除 夜 作 〔唐〕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⑵归 家 〔唐〕杜 牧

稚子牵衣问, 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 赢得鬓边丝?

(3)人日思归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4)《登逍遥楼》宋之问

逍遥楼上望乡关,绿水泓澄云雾间,北去衡阳二千里,无因雁足系书还。

(5)李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6)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7)京 师 得 家 书 〔明〕袁 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⑻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

阴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⑼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⑽月夜亿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雁一秋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4.半缘壁上半缘君;望乡楼上望乡人 出自哪首诗词啊

并不是诗句,是一个对子。

半缘君,一介才子,以潇湘子义弟身份登场,阿谀谄媚、狐假虎威之辈,心眼小、善巴结。血道天宫覆灭后,先后投靠无极殿、魔魁等势力,墙头草个性摇摆不定,最后被秦假仙降服,一度沦为跟班小丑 (元稹 离思 中人物)

望乡台,原指古代久戍不归或流落外地的人为眺望故乡而登临的高台(既可能是人为建造的,也可能是自然形成的)。后来,随着道教鬼神观念的成熟和佛教地狱体系的引入,逐步从现实建筑演变为虚幻存在﹐成为神话传说中,进入地狱的鬼魂们可以眺望阳世家中情况的地方,有时也借指阴间。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