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青铜器的诗句

青铜器中的乐器,属于乐器中的打击乐器,有钟(编钟)铃、钲、铙、镈、句鑃、錞于、铜鼓这几种分别解释一下

最早出现的是青铜铃,在二里头夏代墓葬中已有出土,现存最早的是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了一例我国迄今考古发现最早的红铜铸就的铜铃,盛行于商到西周中期,西周以后逐渐演变为马具的一部分。

其次出现的就是铜铙,他与其后出现的钲有前后相继的关系,也就是说商代出现的铙到西周时期演变为钲,铜铙是原始乐器木铙的金属化,中国最早的现存文物是商代中期(武丁时期)妇好墓中的随葬品,通常以3枚一组的方式出现,形制为合瓦状,有点像口朝上的钟,演奏方式为手执敲击(下部安装木柄)这种乐器流行于商代晚期,是当时商代宫廷主力乐器,西周时期逐渐被钲取代。

钲 可视为铙的进一步发展,出现时间不会晚于西周中期,但出土实物年代较晚为三门峡虢国墓地中出土,属于军乐两用器,古书上说鸣金收兵,这里的鸣金就是敲击铜钲,钲中国南北流行的时间有差别,北方在西周到春秋中期比较流行,南方楚系地区则延续到战国末期。

镈、钟这两者相近,具体介绍也比较多,不详细介绍了,商代末期出现,流行于周代,极盛期为春秋到战国早期。西汉以后基本衰落。

青铜句鑃:一种手持的打击乐器,其形狭长,使用时口朝上,手持铎柄, 以槌敲击。存世句鑃铭文中有“择其吉金铸句鑃,以享以孝”的内容,可知它是宴享和祭祀用的乐器,属于铜铙的又一种变体主要盛行于春秋时期的吴越地区。

青铜錞于:军中乐器,《国语·晋语》:“战以錞于、丁宁,敬其民也。”又《周礼·他官·鼓人》:“以金錞和鼓。”郑玄注:“錞,錞于也,圆如碓头,大上小下,乐作鸣之,与鼓相和。”所见实物形如圆筒,上大下小,与文献记载一致。錞于顶上有钮,且以虎钮为多,西周中期出现,主要流行于春秋至西汉时期的长江流域地区。

铜鼓:《周礼·地官·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可知鼓常用于乐舞、宴会及战争中。商周时期鼓多木质。目前发现的铜鼓属于商代,仅有两面:一面流落日本;另一面是1977年在湖北崇阳新出土的。两鼓的主要特征是横置的两面鼓,有四足或矩形足。现在见到的大量铜鼓出于我国西南广西、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鼓呈圆形,均为单面鼓,由鼓面、鼓胴、鼓腰、鼓足等部分构成,在鼓腰常附有环耳,鼓面常装饰浮雕人和动物,鼓身和鼓面还饰有各种图案的纹饰,主要盛行于战国至汉代。

2.赞美青铜器的诗词有哪些

1、《戏郑曾二老》 宋 王洋

两编千片白雪茧,六百二斗青铜钱。

不辞破费十日产,要向几上追前贤。

前贤已死不可慕,世上流传只佳句。

不寻断简赏心符,定自前贤无觅处。

郑翁知我用意诚,云有甲乙分馀明。

卢仝书到孟郊富,李老被酒张翁醒。

当时储馆典雠校,今日取送传芳馨。

分多析少每如此,翁甑百金杯千羹。

北邻老子苦好客,悬箪过午须宾食。

昨朝唤客啖鹅炙,十字浮光汤饼滑。

须臾碾畔百尘飞,语是奴音破珪璧。

此翁香串数百枚,一一啖客当千回。

啜香饱炙勘诗谱,但度流年无所苦。

2、《秋怀二首寄圣俞》 宋 欧阳修

孤管叫秋月,清砧韵霜风。

天涯远梦归,惊断山千重。

群物动已息,百忧感从中。

日月矢双流,四时环无穷。

降阴夷老物,摧折壮士胸。

壮士亦何为,素丝悲青铜。

3、《白发吟》 宋 五迈

明发览青铜,寸白坠华簪。

悬知不能免,岂意遽见侵。

忆昔随群儿,总角混青衿。

纵弱不好弄,既冠知惜阴。

时开磊块胸,浇之以古今。

二十偕计书,进士路欹嵌。

迟迟十四年,一第酬苦心。

今年已六六,暮景来侵侵。

一发照我眸,众发立森森。

忽然一失笑,政要渠相寻。

有田愿种玉,有腰愿重金。

富贵岂不好,劳鹿那能禁。

何如一床书,侑之绿绮琴。

远参兰茝香,清玩山水音。

高歌月满架,醉卧斗横参。

待教头半白,挂冠老山林。

饮犊青草浦,盟鸥白沙浔。

凭虚唤张陆,听我白发吟。

4、《与蒋秘别二十六年田棐二十年罗拯十年始见之》 宋 梅尧臣

我今五十二,常苦离别煎。

屈指数离别,正去一半年。

三君异出处,相见有后先。

蒋最会遇早,罗倍晚於田。

仕宦比我迟,官资居我前。

此亦漫轻量,无限归荒埏。

所喜笑语同,各惊颜貌迁。

发有霜华侵,目有蜘蛛悬。

有酒易以醉,有奚徒用妍。

醒来念功名,病螾希蜿蜒。

安得有园庐,宽闲近林泉。

养鱼数千头,种薤三四廛。

余蔬皆称此,嘉果植亦然。

既无俗造请,穷冬事高眠。

囷贮白粳稻,酒沽青铜钱。

饭过引数杯,令儿诵嘉篇。

仰首看赤日,区区随天旋。

朝见出沧海,暮见入虞渊。

毕竟将何穷,磨灭愚与贤。

亿亿万万载,筋骨非玉坚。

桐棺三寸厚,在昔谁免焉。

去去欲及时,嗟嗟无由缘。

列举几个著名的商代青铜器的名字:

河南郑州的《杜岭方鼎》。

河南安阳侯家庄出土的《司母戊方鼎》。

河南安阳小屯村妇好墓出土的两件《

3.描写青铜的诗句

《戏郑曾二老》 宋 王洋两编千片白雪茧,六百二斗青铜钱。

不辞破费十日产,要向几上追前贤。前贤已死不可慕,世上流传只佳句。

不寻断简赏心符,定自前贤无觅处。郑翁知我用意诚,云有甲乙分馀明。

卢仝书到孟郊富,李老被酒张翁醒。当时储馆典雠校,今日取送传芳馨。

分多析少每如此,翁甑百金杯千羹。北邻老子苦好客,悬箪过午须宾食。

昨朝唤客啖鹅炙,十字浮光汤饼滑。须臾碾畔百尘飞,语是奴音破珪璧。

此翁香串数百枚,一一啖客当千回。啜香饱炙勘诗谱,但度流年无所苦。

《秋怀二首寄圣俞》 宋 欧阳修孤管叫秋月,清砧韵霜风。天涯远梦归,惊断山千重。

群物动已息,百忧感从中。日月矢双流,四时环无穷。

降阴夷老物,摧折壮士胸。壮士亦何为,素丝悲青铜。

4.关于殷墟的诗句

甲骨文,中国发现的最古老文字,点燃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承载着祖先勤劳智慧的言行。

假借、会意、形声,创制了汉语的字正腔圆,塑造了国人品格的正大光明。于是,你总会看到——中国人的腰板挺得最直最正!司母戊大方鼎,世界最大最重最古老的青铜器,镌刻着古人精湛超前的技能,见证了华人智勇双全的光荣。

烈火、洹河、汗水,冶炼了青铜的高大宽厚,铸就了国人信念的坚定钢硬。于是,你总能感受到——中国人的心凝聚得最近最紧!所以,殷墟,不是一片废墟,因为它荟萃了中国伟大的发明;殷墟,不是消逝之梦,因为它寄托着明日更绚烂的文明。

5.中国古代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

鼎,早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

它本来是陶制炊器,到了奴隶社会时期,成为所谓“藏礼于器”的礼器,即奴隶主阶级的一种专用品和表示他们享有特权的象征。 考古发现,商代和西周的鼎中有好几件大型的。

1939年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是中国青铜器中最重的,也是世界上所仅见的。该鼎器重832. 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

四周以雷纹为地,上有夔之盘绕,四角为饕餮纹,内里有“司母戊”三字铭文。因鼎大得可以做马槽,又俗称“马槽鼎”。

西周还有一^种列鼎,在一^组鼎中,每个鼎的形制、花纹相同,但大小有别,尺寸依次递减,形成有规律的序列。这种礼仪制度是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周各奴隶主贵族,使用列鼎的数目也按“名位不同,礼亦异数”的规定。在安阳殷墟中出土的另外一些鼎上,有铸有长篇铭文的。

这些鼎是中国文物的珍品。

6.求古青铜器的有关资料

青铜器的名称及种类 鼎 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

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鬲(li,音历) 煮饭用:一般为侈口、三空足。

甗(yan,音演) 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

甑与鬲之间有一铜片,叫做箄。上有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

角 饮酒器。形似爵,前后都有尾,无两柱。

有的有盖。 ??jia,音甲) 温酒器。

形状像爵,有三足,两柱,一?。 觚(gu,音姑) 饮酒器。

长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状。 觯(zhi,音志) 饮酒器。

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 兕觥(sigong,音四公) 盛酒或饮酒器。

椭圆形腹或方形腹, 圈足或四足,有流和?,盖作成兽头或象头形。 尊 盛酒器。

形似觚,中部较粗,口径较小,也有方形的。 卣(you,音有) 盛酒器(是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种)。

一般形状为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也有作圆筒形、鸱鴞形或虎食人形。 盉(he,音和) 盛酒器,或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

一般是深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下有三足或四足,盖与?之间有链相连接。 方彝 盛酒器。

高方身,有盖,盖形似屋顶,且有钮。有的方彝上还带有觚棱。

腹有曲的,有直的,有的在腹旁还有两耳。 勺 取酒器。

一般作短圆筒形,旁有柄。 ? 盛酒或盛水器。

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 方形?宽肩、两耳,有盖;圆形?大腹、圈足、两耳。

两种形状的?一般在一侧的下部都有一个穿系用的鼻。 壶 盛酒或盛水器。

如《诗经》上说:“清酒百壶”,《孟子》上说:“簟食壶浆”。壶有圆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种形状。

盘 盛水或承接水。 多是圆形、浅腹,有圈足或三足,有的还有流。

?F(yi,音仪) 《左传》有“奉?F沃盥”,沃的意思是浇水, 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说明是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形椭圆,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后有?,有的带盖。

盂 盛水或盛饭的器皿。 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

簋(gui,音轨) 铜器铭文作“毁”,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盛饭用。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

?(fu, 音甫) 古书里写作“胡”或“瑚”。盛食物用。

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 盨(xu, 音须) 盛黍,稷,稻,粱用。

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 敦(dui,音对) 盛黍、稷、稻、粱用。

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也有球形的敦。

豆 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上有盘,下有长握,有圈足,多有盖。

爵(jiu, 音决) 饮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

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把手 更多: 。

7.关于殷墟的诗句

甲骨文,

中国发现的最古老文字,

点燃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

承载着祖先勤劳智慧的言行。

假借、会意、形声,

创制了汉语的字正腔圆,

塑造了国人品格的正大光明。

于是,你总会看到

——中国人的腰板挺得最直最正!

司母戊大方鼎,

世界最大最重最古老的青铜器,

镌刻着古人精湛超前的技能,

见证了华人智勇双全的光荣。

烈火、洹河、汗水,

冶炼了青铜的高大宽厚,

铸就了国人信念的坚定钢硬。

于是,你总能感受到

——中国人的心凝聚得最近最紧!

所以,

殷墟,

不是一片废墟,

因为它荟萃了中国伟大的发明;

殷墟,

不是消逝之梦,

因为它寄托着明日更绚烂的文明!

8.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的代表作是什么

战国时期由于手工业的发展,铸造工艺较之从前有更大的发展,出现了不少非常经典的传世之作。

其中在河北平山出土的战国晚期铸造的错金银猛虎噬鹿铜器座 和错银双翼神兽,非常有代表性。1972年在云南江川县李家山古墓群遗址第24号墓坑中发掘出来一件战国时期青铜牛虎俎,这是中国古代一种放置肉祭品的礼器。

这件青铜雕塑高43厘米,长76厘米,造型由二牛一虎巧妙组合而成。以一头 体壮的大牛为主体,牛四脚为案足,呈反弓的牛背作隋圆形的案盘面,一只猛虎扑于牛尾,四爪紧蹬于牛身上咬住牛尾,虎视眈眈于案盘面。

大牛腹下立一条悠然自得的小牛,首尾稍露出大牛腹外,寓意了大牛牺牲自己对小牛犊的保护。 牛虎铜案中的大牛颈肌丰硕,两巨角前伸,给人以重心前移和摇摇欲坠之感,但其尾端的老虎后仰,其后坠力使案身恢复了平衡。

大牛腹下横置的小牛,增强了案身的稳定感。此铜案是滇国青铜器中较大的一件,其特殊的组合造型使整个铜案重心平稳,大小和谐,动静均衡统一。

也因其器奇特造型,新颖构思,既有中原地区四足案的特征,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此铜案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极具艺术观赏价值,是中国青铜艺术品的杰作,更是我国古代文化之稀世珍品。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