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伊春的文艺作品主要有什么

伊春市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文化艺术的渊源,可追溯 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嘉荫县永安遗址出土的“盘口罐”,记述了原始 社会初期先民的文化生活情景。到了清代,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外 地人涌向嘉荫河一带来采金,采金者带进一些民间文化活动和民间 故事、传说等,并定居在这里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

在抗日战争时 期,小兴安岭是东北抗日联军的重要活动地区,抗联将军李兆麟等在 这里创作了著名的《露营之歌》等大量诗歌、故事等。日本帝国主义 为了掠夺小兴安岭森林资源,从各地抓来了大批劳工,在实际劳动中 派生了独具特色的劳动号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随着国家全面开发小兴安岭林业,伊 春各项文化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繁荣起来,各种题材、风格的艺术作品不断涌现,20世纪80年代的话剧《欲望的旅程》赴 南京参加首届小剧场演出;20世纪90年代话剧《大青山》获中宣部 “五个一”工程奖,并应邀参加第4届中国艺术节赴兰州演出。 弘扬 林业老工人马永顺精神的大型话剧《青山不老》,于1999年10月, 作为黑龙江省重点剧目进京向国庆50周年献礼演出,受到了首都戏 剧界专家好评。

最有代表性的是,1956年创作的《高跷舞》和 1998年创作的《大森林之歌》大型综合节目,充满了浓郁的松树油 香,表现了林区人豪爽奔放的性格。

2.你想听听伊春的悠久历史吗

伊春的历史可上溯到周朝,唐、宋、元、明、清都对此地实行管辖。

在金山屯区横山屯发现的金代古墓群,出土过“敕走马”金牌和金代 八面舞乐浮雕石幢等文物;在带岭大青川出土过金代铁农具及三色 花卉小口瓷瓶等文物;嘉荫和南岔先后出土九叠篆“恤品河窝母艾 谋克印”和“都统所之印”各一方。对研究我国金、辽时期的历史文 化有重要的价值。

抗曰战争时期,伊春林区遭到日本侵略者的严重破坏,也留下 了东北抗日联军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光辉历史。在南岔区 四块石、带岭区大箐山、金山屯区白山林场、乌马河区向阳林场等 地,都有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六军和中共北满省委驻地的遗 址。

老一辈革命家李兆麟、赵尚志等同志都在此活动过。著名的 抗联军歌《露营之歌》就是当年的抗联战士在西征时的小兴安岭密 林中写成的。

3.伊春的历史

伊春市,以汤旺河支流伊春河得名。

伊春,蒙古语“依逊”,意为“九数”。清代,先后隶属齐齐哈尔副都统和呼兰副都统管辖。

清末民初,划归汤原县管辖,为原始森林地区。东北沦陷后,1941年11月建成绥佳线铁路后,于1942年7月修建汤林线铁路南岔至伊春段,日本殖民主义者开始进行掠夺式地乱砍滥伐。

1945年春,伪汤原县公署于伊春设立伊春街。“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隶属汤原县南岔区管辖,1949年10月设置伊春镇。

1950年建立伊春森林工业管理局,下设南岔等5个森工分局。为了适应森林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松江省人民政府于1952年7月报请设置伊春县。

同年9月29日,东北人民政府民政部函告:“经中央内务部批示,同意将汤原县伊春林区划出,成立伊春县,县府设在伊春街”。全县共7.5万人,为丁等县。

12月1日,伊春县政府正式成立,由松江省直辖。1954年7月,将小白、朗乡两镇划归铁骊县管辖。

同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后,由黑龙江省直辖。由于森林工业的迅速发展,1955年底,全县人口剧增到23万人,且政权组织与党的组织、经济组织不相适应,1957年7月2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伊春县,设置伊春市(地级),以原伊春县的行政区域为伊春市的行政区域,市人民委员会驻伊春镇。

伊春市由省直辖。同年11月20日,省人民委员会通知,撤销原伊春县的伊春、南岔等13个镇和佳林乡的建制,分别设置伊新、南岔、双子河、五营、带岭、翠峦、美溪、浩良河8个市辖区。

1958年2月13日,召开伊春市人民代表大会,正式设置伊春市,撤销伊春县。同年8月,改隶松花江专区。

1960年增设新青、五星、大丰、东风、红星、上甘岭、乌马河、大西林8个市辖区,全市共辖16个区。1962年12月,将16个区调整为11个区,撤销了东风、红星、上甘岭、乌马河、大西林5个区。

翌年4月,撤销五星区,并入五营区。 1964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撤销伊春市,设置伊春特区,试行“政企合一”的体制,“实行双层领导制度”,有关企业工作以林业部为主,有关地方工作以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领导为主。

同年12月,设置乌敏河、上甘岭、友好、东风、红星5个区,全市共为15个区,基本上是1个林业局1个区,“政企合一”。1965年4月,撤销伊新区设置伊春镇和伊东区。

1966年4月,撤销伊东区并入乌敏河区。1967年5月5日,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伊春市革命委员会,伊春特区随之撤销。

同年设立乌伊岭区,将伊春镇改为伊春区。1969年10月,设置西林区;撤销浩良河区,并入南岔区;撤销双子河区,并入友好区。

1970年4月1日,设置伊春地区,实行地市合一。同时,将黑河地区的嘉荫县和绥化地区的铁力县划归伊春地区管辖。

伊春地区由省直辖。是时,伊春地区共辖15区、2县。

1979年12月1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伊春地区,恢复伊春市(地级),由省直辖。原伊春地区的嘉荫、铁力两县仍归伊春市领导。

1983年12月24日,省人民政府批准,乌敏河区更名为乌马河区,东风区更名为汤旺河区,大丰区更名为金山屯区。1988年9月1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铁力县,设立铁力市(县级),由伊春市代管。

至此,伊春市共辖15个区,领导1个县,代管1个市。 1992年,伊春市位于黑龙江省北部,纵贯小兴安岭山脉。

东邻鹤岗市和汤原县,南接依兰县,西南与铁力市毗连,西与庆安、绥棱县接壤,西北与逊克县分界,东北与嘉荫县相连。全市总面积19655平方公里。

全市共辖伊春、南岔、带岭、西林、金山屯、美溪、翠峦、乌马河、友好、上甘岭、五营、红星、新青、汤旺河、乌伊岭15个市辖区。1992年末全市(不含所辖县市)总人口86.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9.9万人,占92.7%。

市政府驻地伊春区。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