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草”的田字格写法是什么

古诗“草”的田字格写法请看图片 【草】 拼音:cǎo 笔划:9 五笔:AJJ 部首:艹 结构:上下结构 笔顺:横、竖、竖、竖、横折、横、横、横、竖 释义: 1.对高等植物中除了树木、庄稼、蔬菜以外的茎干柔软的植物的统称;广义指茎干比较柔软的植物,包括庄稼和蔬菜:青~。

野~。茅~。

水~。花~。

~鞋。~堂(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以此自称山野间的住所,有自谦卑陋的意思)。

~原。~坪。

~行露宿。~菅人命。

2.特指用作燃料、饲料的稻麦之类的茎叶:~料。柴~。

稻~。 3.粗糙,不细致:~率(shuài)。

~鄙(粗野朴陋)。~具(粗劣的食物)。

4.汉字的一种书体:~书。~字(亦为旧时谦称自己的别名)。

章~(草书的一种,笔画保存了一些隶书的笔势,因其最初用于奏章,故名“章草”)。狂~。

~体(a.指汉字草书;b.拼音文字的手写体,有大草、小草之分)。 5.打稿子,亦指稿子;引申为初步的,非正式的:~拟。

~诏(为皇帝草拟诏书)。 6.荒野,原野,引申为在野的、民间的:~野。

~莽。~寇。

~贼。 7.雌性的(用于某些家畜、家禽):~鸡。

详细解释: 〈名〉 (1) (形声。从艹,早声。

小篆艹,象两棵草形,是草的本字。今“草”字系假借字,原是“皂”的本字。

《说文》:“草,草斗,栎( lì)实也”(栎实:栎树的荚果,即皂角)。借为“草木”之“草”以后,则另造“皂”字来代替。

本义:栎实) (2) 草本植物的总称 : 艹,百卉也。从二屮。

会意。经传皆以草为之。

汉书多以屮为之。——《说文》 大草不生。

——《吕氏春秋·任地》。注:“草,秽也。”

草食者羶。——《吕氏春秋·本味》 草苴比而不芳。

——《楚辞·悲回风》。注:“生曰草。”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唐· 刘禹锡《陋室铭》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3) 又如:除草;粮草(军用的粮食和草料);野草遍地;寸草不留;青草;牧草;茅草;草厅(草堂;厅堂);草莽(草丛。比喻无用的东西) (4) 指用作燃料、饲料的干草: 今又盛寒,马无稿草。

——《资治通鉴》 (5) 又如:草库伦(指围起来的草场);草料 (6) 未开垦过的荒地 : 垦草创邑,辟地生粟。——《韩非子·外储说》 (7) 又如:草甸子(方言。

长满野草的低湿地);草洼(低洼积水,野草丛生的地方);草间(民间);草茅危言(百姓对国政的剀切言论。草茅,指在野百姓;百姓论庙堂,恐有危险,故谓危言) (8) 文书的底稿;初稿 : 吴中士人家藏其草。

—— 宋· 洪迈《容斋续笔》 (9) 又如:草藁(同草稿);起草;奏草(奏张的草稿);草本(原稿的底本) (10) 一种书写体。如:章草;狂草;草行(书法中的行书兼草体) 组词: 1.草案 cǎo’àn 未正式确定的或只是公布试行的法令、规章、条例等 2.草坂 cǎobǎn 长满草的山坡 3.草包 cǎobāo 类似麻包大小的草制袋子;装满草的包。

比喻无能之辈 4.草本植物 cǎoběn zhíwù 一年生、二年生或多年生的结种子的草质的或保持草质的植物 5.草标儿 cǎobiāor 旧时物件出卖时插于其上的草秆 6.草草 cǎocǎo 马虎;简陋从事;不细致或不全面;慌乱 7.草测 cǎocè 进行初步的、精确度要求不高的测量 8.草场 cǎochǎng 天然或人工培育的大片放牧草地。

2.古代书法:谁的草书写的最好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三个人被称为:“草圣”,一个是后汉时期的张芝,一个是唐代的张旭,和怀素。

“草圣”一般较多是指张旭 。 张芝(字伯英),敦煌酒泉人。

勤学好古,淡于仕进。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时人尊称 自为”张有道”。

好书法,最擅章草。张芝曾临池学书,池水为黑,家中衣帛书而后练,于此可见其功力之深 。

被后人称赞 “超前绝后,独步无双。”尊为”草圣”。

张芝在书坛上,一直享有极高之草圣地位。《书断》卷中列张之章草、草书为神品,曰:”尤善章草书,生诸杜度、崔瑷。

龙 豹变,青出于蓝。又创于今草,天纵颖异,率意超旷,无惜事非。

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 张旭 (658–744 )。

字伯高,号季明。唐开元吴(今苏州)人,官至金吾长史,曾任常熟尉。

善书法,以草书为最,时人称为”草圣” 。相传他喜饮酒,常于醉后呼喊狂走,然后落笔,甚或用头发沾墨作书,因称”张颠”。

他把当时流行的”今草”书体,发展成为笔法放纵,字形繁多变化的”狂草”书体,做到笔未落而意在先,书虽尽而心相连,成为我国狂草书体的奠基人。传说颜真卿曾向他请教楷书。

怀素和尚继承和发展了他的草书,而以狂草得名,被称为”以狂继颠”或”颠张狂素”。张旭草书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被唐文宗赞为”三绝”。

张旭也能诗,长于七绝。留传下来的书法,正书有碑刻《郎官石记》,草书散见历代集帖中,墨迹有《草书古诗四帖》。

张旭在常熟城区的住地,名醉尉街,沿袭至今。旧居后有洗砚池。

另周神庙弄有草圣祠。 也有人称怀素是草圣,但称他作狂草的人更多。

怀素(725年-785年), 字藏真,长沙人(另一说零陵人),俗姓钱,唐朝僧人、书法家。精勤学书,以善狂草出名。

唐朝人称他为醉僧。 。

3.中国古代所有比较出名的草书法家(最好有简介)

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写,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它的艺术欣赏价值超过实用价值。

一般分章草和今单两种,章草是隶书简易急就快写的书体。字字独立不连写,笔划带有隶书的笔意。

东汉的史游《急就章》是著名的代表作品。今草是楷书的急就快速写法,点画飞动、上下字之间笔划痕迹往往牵连相通。

今草的著名代表作品是晋代王羲之的《十七帖》、唐代孙过庭的《书谱》等。唐代的张旭和怀素两人将今草写得更加放纵,飞腾奔宕,数字相连,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夸张浪漫、难以辨认,成为“狂草”(亦称“连绵书”)。

狂草的代表作品是张旭的《古诗四帖》和怀素的《自叙帖》等。草圣 “草圣”张旭 张旭(生卒年不详),字伯高,苏州人曾任常熟县尉。

唐代大书法家。以草书而闻名。

唐朝文宗皇帝曾向全国发出了一道罕见的诏书: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斐旻的剑舞可成为天下的“三绝”。 诏书一到洛阳城,顿时轰动了那些饱学之士。

他们纷纷向张旭道喜,庆贺他以卓绝的努力夺得了最高奖誉。张旭作揖一一致谢,并设宴款待洛阳名流。

席上,有人提议张旭谈谈草书到“绝”的秘诀,张旭推辞不过,谦虚的说:“各位见笑了,我自知浅陋,皇上奖掖,收之有愧。说到秘诀,无非在‘用心’两字。”

张旭沉吟片刻,他油然想起杜少陵曾写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便说:“少陵曾对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写过一首诗,其中四句‘烈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想必诸位是知道的。在邺县,我有幸见过公孙大娘的舞姿,每次看时,都引起我的联想 :她将左手挥过去,我就立即触到这次姿态像个什么字 ;他跳跃起来旋转,我想草书中的‘使转’笔锋的驰骋应如此罢!他那整个起舞的姿态音容,给我一个全面的草书结构的启发。”

三 原 草 圣 二十世纪中国有两位公认的草圣,一个是于右任,另一个是林散之。于右任的书法道路历经了四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早年在家乡到上海求学及从事反青活动期间,他写得一手流畅的赵孟(兆页:fu)体行书和楷书。于右任深得赵书的真髓。

在此期间,他偶有用草书作条屏对联等,但由于未谐草法、技巧生疏。很多字都是臆造而为之,不合规矩。

第二阶段是由赵书转入学魏碑阶段。他不畏时贤,取魏碑斜式三角状,加上赵体书法运笔的平易畅达,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于体魏碑。

第三阶段则是三十年代初,他受到王世镗作章草的启发,开始由魏体行、楷书 转向草书的临习。自古以来写草书多自王羲之入手,但于先生却由章草入手直入 唐代的张旭、怀素,形成章草、今草、狂草于一炉的于草。

这里给大家介绍的于有任先生草书轴是他第三阶段的代表作品。于先生作草往往不主故常,用反结字法。

如只字往往作草者都是左高右低,但于先生却来个右高左低,使字之中心下沉并右倾。 历代草书家中往往用字与字之间相连的线条,使得草书产生起伏错落的气韵,很少用字形本身使草书产生错落之感。

通篇草书中无一字相连,各自成势,这分明是章草特有的规则。但于先生能借古开今,让我们看起来不觉其疏松反觉其眉目清朗,我认为这件草书,最有特色的是其用笔。

作者用笔粗看起来非常随心任意,但仔细分析起来却大有妙处。起笔直起行笔的速度极快,毫无迟涩之感。

收笔多自然而止,有个别笔画呈柴担折木之状,也不加修饰。如三字的收笔,笔力的 有无不是运笔速度的快慢,而是笔中所含的力量感。

看于有任的字真让人有振速天真,八面出锋之感。 据说,于先生作字非常随意。

边和来客打招呼边落笔,眼不在纸前但腕底却极有分寸,写出的字无不中规中矩,不失法度,这真是神乎其技了,让人叹为观止。记得萧娴先生曾用“三原草圣、两岸宗师”的联语来颂扬于有任先生书艺。

今权用此语来作为小文的标题参考资料:百度知道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字伯英,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

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颇深。

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尤善章草,有「草圣」之誉,当时的人珍爱其墨甚至到了「寸纸不遗」的地步。

评价相当高,尤以草书为最林散之(1898一1989),安徽和县乌江人。原名以霖,号三痴,后改名散之,别号左耳、散耳、聋叟、江上老人。

“草圣”的桂冠,不是自封的;它自然形成并得到社会的承认。林散之先生被称作草圣,有其特殊的社会因素和历史渊源。

林散之童年即喜涂鸦,十四岁丧父,由笔者外祖父曾梓亭介绍,至南京跟张青甫学习工笔人物画,练就基本功。此后。

4.古诗草

该诗借描写春草以寄托别情,借景抒情,并化用典故,通过对荒原野草的赞颂,反映了作者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

诗中诗人将春草和送别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首句紧扣题目,写出眼前景色,同时又交待出送别时的特定环境:古原上青草茂盛,正是一派春日景象。

第二句进一步写出原上野草的的生长规律,暗寓深长的感叹。三、四两句由上句生发开来,歌颂了春草顽强的生命力。

野火虽烧而“不尽”,春风吹过则“又生”,野火之貌似强大,春风之温润强劲,春草之顽强坚韧,作者仅用十个字就精炼地表现了出来,从而使这两句诗成为寓意深刻、极富哲理的名句。五、六两句进一步描写春草的勃勃生机:生机的野草的芳香播散在古老的道路上,阳光下的绿色一望无际,远远连接着荒凉的古城。

“侵”、“接”二字用得生动形象,十分精当。最后两句补足“送别”之意,感情深沉而并不悲伤,是意味深长的绝好结尾。

5.傅山的《草书五言古诗立轴》的书法特点是什么

《草书五言古诗立轴》,绫本,长201.5厘米,宽50.9厘米。

现今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此作为“惠介文兄粲”录五言古诗一首,款署“侨老傅真山”,下钤 “傅山之印”,首钤“忠厚传家”印。

他主张写字要“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真率勿安排”。他自 述学书过程说:“弱冠学晋唐人楷法,皆不能肖。

及得松雪(赵孟頫)、香光(董 其昌)墨迹,爱其圆转流丽,稍临之则遂乱真矣。已而乃愧之曰:‘是如学正人 君子者,每觉觚棱难近;降与匪人游,不觉其日亲者。

’ ”又说:“老董(其 昌)止一个秀字。”这些论述虽然有很强的感情色彩,但也有较深的理趣,故多 为人传诵。

《五言诗轴》用墨干渴,飞白之笔居多,字型欹正自然,章法不落俗套,布局 平稳,行笔奔放自如。雄奇跌岩,有咖出逼人之势。

他曾学王铎而有所变化,大抵 王铎的字笔画以雄挺胜,傅山的笔画更加丰裕和灵动。

6.草的古诗解释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疾风识劲草,患难见真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马思边草全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7.傅山的《草书五律诗轴》有什么书法特点

《草书五律诗轴》,现今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绫本,长185.7厘米,宽51 厘米。

此轴书录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五言诗一首,末识“书为松初先生词伯教政”,款 署“傅真山”,下钤“傅山印”。此轴无藏印,具体书写时间不详,从书风判断, 当属傅山中晚期作品。

此轴书法笔势雄奇,连绵飞动,起伏跌宕,字间连带自然,表现出生气郁勃 的宏大的气势,体现了书法家极强的个性。结字不求工稳,单个字显得欹侧不稳, 然通幅观之,气韵生动,结构自然,字形大小的变化更增加了作品的生动性和跃动 感,给人以朴拙遒美之感。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