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声音的古诗

有声音描写的:

早蝉【唐】白居易–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琵琶行并序【唐】白居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鸡鸣曲【唐】陈陶–鸡声春晓上林中,一声惊落虾蟆宫。二声唤破枕边梦,三声行人烟海红。

鸡【唐】崔道融–深山月黑风雨夜,欲近晓天啼一声。

赋得寒蛩【唐】耿湋–尔谁造,鸣何早,趯趯连声遍阶草。

吹笛【唐】杜甫–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

春夜洛城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闻笛【唐】戎昱–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

夜琴【唐】白居易–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

风中琴【唐】卢仝–五音六律十三徽,龙吟鹤响思庖羲。

听琴【唐】孟郊–飒飒微雨收,翻翻橡叶鸣。

赋得郢路悲猿【唐】皇甫冉–啾啾深众木,噭噭入孤城。

巫峡听猿【唐】吴商浩–巴江猿啸苦,响入客舟中。孤枕破残梦,三声随晓风。

有声音描写的:

早蝉【唐】白居易–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琵琶行并序【唐】白居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鸡鸣曲【唐】陈陶–鸡声春晓上林中,一声惊落虾蟆宫。二声唤破枕边梦,三声行人烟海红。

鸡【唐】崔道融–深山月黑风雨夜,欲近晓天啼一声。

赋得寒蛩【唐】耿湋–尔谁造,鸣何早,趯趯连声遍阶草。

吹笛【唐】杜甫–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

春夜洛城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闻笛【唐】戎昱–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

夜琴【唐】白居易–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

风中琴【唐】卢仝–五音六律十三徽,龙吟鹤响思庖羲。

听琴【唐】孟郊–飒飒微雨收,翻翻橡叶鸣。

赋得郢路悲猿【唐】皇甫冉–啾啾深众木,噭噭入孤城。

巫峡听猿【唐】吴商浩–巴江猿啸苦,响入客舟中。孤枕破残梦,三声随晓风。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摘自百度知道——dinghui1366的回答

2.郭枫写的古诗有哪些

个人作品 散文集 《早春花束》(台北:文艺生活出版社,1953) 《九月的眸光》(台南:新风出版社,1971) 《老家的树》(台北:新地出版社,1985) 《永恒的岛》(台北:新地出版社,1985) 《山与谷》(香港:三联书店文艺风社,1990) 《空山鸟语》(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 《郭枫散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 《寻求一窗灯火》(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 诗集 《郭枫诗集》(台南:新风出版社,1971) 《第一次信仰》(台北:新地出版社,1985) 《海之歌》(台北:新地出版社,1985) 《谛听,那声音》(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揽翠楼新诗》(台南:台南文化中心,1998) 《郭枫诗选》(台北:台北县政府文化局,2006) 长篇小说 《老憨大传》(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6) 文学评论 《知识份子的觉醒》(台中:蓝灯出版公司,1981) 《独醉集》(高雄:台湾时报社,1986) 《美丽岛文学评论集》(台北:台北县文化中心,2001) 《美丽岛文学评论续集》(台北:台北县文化中心,2003) 《台湾现代诗史论》(1-3册初稿草就、修订中) 作品赏析 《蝉 声》 郭 枫 我爱听蝉,打从很小的时候起。

夏来了,蝉声呼唤着绿阴,绿阴涨满了黄河两岸。 黄河之水天上来,绿阴天上来,蝉儿们的鸣声天上来。

多么丰富的夏,多么忙碌的夏! 夏,丰富着哪!在黄河两岸,那大平原,那是正正式式的大平原,那么平整!那么辽阔!让你张大了眼睛看也看不到边。你要是有一匹好马你只管骑上它往前跑,跑呀!跑呀!看你可能跑到平原的尽头?平原没有边,翻滚在平原上的麦浪也没有边。

麦浪,像浩瀚的海洋,摇荡呀摇荡,摇荡着那些庄稼汉的欢笑,摇荡着那些青布包头的大姑娘的希望,摇荡着那些像石头一样的孩子们傻傻的梦想。麦浪,在六月的阳光下,闪烁着无边无际的金黄。

不,闪烁着的是遍地的黄金。 太阳可厉害着哪!它不许人们躺在床上做梦。

太阳,漫天地撒下了毒花花的火,燃烧着大地,燃烧着夏天。而蝉儿们是太阳的号手,一大清早,当地面开始蒸腾起热雾,它们便大声地嘶喊:起来,属于土地的人,到田间去。

去啊!去收获那满地的黄金,去收获你一年的辛勤。 庄稼汉成群地像一阵风似的出发。

然而,六月的北方,可没有风!风是蝉儿的鸣声,风是人的歌唱。风,是喜悦;吹起,自人们心中。

麦天活动了,那些牛一样的汉子,收割的镰刀比着快,飞扬的山歌比着响。太阳,把兴奋搽在他们脸上,蝉声起劲地做着啦啦队。

谁能忘记那一片蝉声呢?在太阳能把人烤焦的三伏天,看哪!那一树青条的老柳,垂挂着多少殷勤。赶着路的,做够了活儿的,来吧!到绿阴里来,到柳丝中来,到蝉声里来。

这里有的是成缸的绿豆汤或大麦茶,别问是谁家的,你只管喝吧!喝着凉茶,听着蝉声。蝉声在枝头,弹声在心头——撒给你满身的清爽。

谁能忘记那一片蝉声呢?日正当中,老牛在树下嚼沫,老人在树下打着盹,上半天忙累的人,用斗笠盖着脸,东倒一个,西歪一个,各自去寻梦。麦场上,暴晒着的新收的小麦,黄澄澄的,每一个颗粒都散放着希望的光彩。

心房中,存放着祖传的敦厚,傻乎乎的,每一张脸,都流露着自得的颜色。那一片恬静,一片安详!谁都知道:啄食的小鸡知道,散步的小猫知道,连呆模呆样在一旁喘气的小花狗也知道。

可是,谁也无法说得出来,谁也无法描画出来。只有蝉,才会高踞枝头,吟着赞美的诗篇。

谁能忘记那一片蝉声呢?当小麦收割之后,高粱便连天地地扯起了“青纱帐”,青纱帐是孩子们的儿童乐园,他们的儿童乐园不要票,不要票却送给人大把大把的快乐。孩子们在青纱帐里追逐、打滚、采食甜甜的野甘蔗。

从城里回来的“学生”,却不妨装模作样地去寻试去唱情歌,去骗那些天真的小姑娘,让她们瞪大圆圆的眼。热了,累了,跑向那古老的黄河,开始另一场战争,然后转移阵地,大伙呼啸着去进攻果林或瓜园,蹲在那种很原始的瓜棚下,随便地去享受瓜地甜美。

一切都满足了,才班师回家。沿着高愉老柳的浓阴,一路追逐着蝉声;而蝉声,却又一路追逐着他们。

那一片蝉声,真美。 《草虫的村落》 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 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小的草茎变为粗大的森林。

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

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我目光跟着它的脚步,它走着,走着,一路上遇到不少同伴,互相打着招呼。

我真想也跟它们寒暄一下,可惜我不懂它们的语言。 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

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那只英勇的黑甲虫,走进了村子。

我看见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

我看得出草虫的村落里哪是街道,哪是小巷。大街小巷里,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

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中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

3.古诗意欲捕鸣蝉,是谁写的诗

这句诗句出自《所见》 ,是清代诗人袁牧的作品。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4.带有墨学的古诗是什么古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南歌子

秦观

香墨弯弯画,燕脂淡淡匀.

揉蓝衫子杏黄裙,独倚玉阑无语点檀唇.

人去空流水,花飞半掩门.

乱山何处觅行云?

又是一钩新月照黄昏

墨梅•王冕(元)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杂诗 龚自珍

霜豪掷罢倚天寒,任作淋漓淡墨看.

何敢自矜医国手,药方只贩古时丹

直玉堂作 洪咨夔

禁门深锁寂无哗,浓墨淋漓两相麻.

唱彻五更天未晓,一墀月浸紫薇花.

无题 鲁迅

万家墨面没蒿菜,敢有歌吟动地哀.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5.关于高适的古诗有哪些

高适有《淇上别业》、《酬陆少府》、《自淇涉黄途中作》等诗。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沧州)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高适的诗对边塞诗派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写边塞,苍茫而不凄凉,赋送别,荒渺而不凄切,皆脱前人窠臼,开一代诗风,其诗又以厚重深沉著称,擅长古风,所写边塞诗在冰寒之中包含着热力,在荒凉之中蕴涵着活力,是边塞诗派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