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村姑的诗句有哪些
《寄肃翁紫薇》
年代: 宋 作者: 刘克庄
当年临镜学施朱,不信人间有彼姝。
瞥见内家眉样别,回看镜里是村姑。
村姑二首其一
年代 宋 作者:宋伯仁
底事蹉跎二八年,嫁时装著未周旋。
年年织得新丝娟,又被家翁作税钱。
《野兴》
年代: 宋 作者: 苏泂
蚕绩桑空又一年,村姑携手看花园。
冬来保得儿孙暖,自解麻裙当酒尊。
《蜀村小景》
年代: 现代 作者: 老舍
蕉叶清新卷月明,
田边苔井晚波生。
村姑汲水自来去,
坐听青蛙断续鸣。
《长相思·村姑儿》
年代: 宋 作者: 蔡伸
村姑儿。红袖衣。初发黄梅插稻时。双双女伴随。长歌诗。短歌诗。歌里真情恨别离。休言伊不知。
2.描写美丽村姑的诗句
1. 《长相思·村姑儿》
宋代:蔡伸
村姑儿。红袖衣。初发黄梅插稻时。双双女伴随。
长歌诗。短歌诗。歌里真情恨别离。休言伊不知。
2. 《首夏山中行吟》
明代:祝允明
梅子青,梅子黄,菜肥麦熟养蚕忙。
山僧过岭看茶老,村女当垆煮酒香。
3. 《道中未开木杏花》
唐代:王周
粉英香萼一般般,无限行人立马看。
村女浴蚕桑柘绿,枉将颜色忍春寒。
4. 《洗脚亭》
唐代:李白
白道向姑熟,洪亭临道傍。前有昔时井,下有五丈床。
樵女洗素足,行人歇金装。西望白鹭洲,芦花似朝霜。
送君此时去,回首泪成行。
5. 《采桑》
唐代:刘希夷
杨柳送行人,青青西入秦。谁家采桑女,楼上不胜春。
盈盈灞水曲,步步春芳绿。红脸耀明珠,绛唇含白玉。
回首渭桥东,遥怜春色同。青丝娇落日,缃绮弄春风。
携笼长叹息,逶迟恋春色。看花若有情,倚树疑无力。
薄暮思悠悠,使君南陌头。相逢不相识,归去梦青楼。
3.描写美丽村姑的诗句
《长相思·村姑儿》 宋代:蔡伸 村姑儿。
红袖衣。初发黄梅插稻时。
双双女伴随。 长歌诗。
短歌诗。歌里真情恨别离。
休言伊不知。《首夏山中行吟》 明代:祝允明 梅子青,梅子黄,菜肥麦熟养蚕忙。
山僧过岭看茶老,村女当垆煮酒香。《道中未开木杏花》 唐代:王周 粉英香萼一般般,无限行人立马看。
村女浴蚕桑柘绿,枉将颜色忍春寒。《洗脚亭》 唐代:李白 白道向姑熟,洪亭临道傍。
前有昔时井,下有五丈床。 樵女洗素足,行人歇金装。
西望白鹭洲,芦花似朝霜。 送君此时去,回首泪成行。
《采桑》 唐代:刘希夷 杨柳送行人,青青西入秦。谁家采桑女,楼上不胜春。
盈盈灞水曲,步步春芳绿。红脸耀明珠,绛唇含白玉。
回首渭桥东,遥怜春色同。青丝娇落日,缃绮弄春风。
携笼长叹息,逶迟恋春色。看花若有情,倚树疑无力。
薄暮思悠悠,使君南陌头。相逢不相识,归去梦青楼。
4.古诗大全悯农一
悯农二首
唐代: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
宋代:杨万里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悯农
明代:于谦
无雨农怨咨,有雨农辛苦。农夫出门荷犁锄,村妇看家事缝补。
可怜小女年十馀,赤脚蓬头衣蓝缕。提筐朝出暮始归,青菜挑来半沾土。
茅檐风急火难吹,旋爇山柴带根煮。夜归夫妇聊充饥,食罢相看泪如雨。
泪如雨,将奈何。有口难论辛苦多,嗟尔县官当抚摩。
悯农
宋代:张咏
悠悠世事称无穷,千灵万象生虚空。活人性命由百谷,还须着意在耕农。
自有奸民逃禁律,农夫倍费耕田力。青巾短褐皮肤乾,不避霜风与毒日。
暮即耕兮朝即耘,东坻南垄无闲人。春秋生成一百倍,天下三分二分贫。
天意昭昭怜下土,英贤比迹生寰宇。惩奸济美号长材,来救黎元暗中苦。
我闻悯农之要简而平,先销坐食防兼并。更禁贪官与豪吏,悯农之道方始行。
5.村姑戴望舒这首诗所讲述的故事
<;村姑》一诗写与1931年,诗人是借村姑以抒写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激动,有人由此说戴望舒此时已转变了感情,开始关注劳动妇女的命运,那是很牵强的。正如《梦都子》等几首写日本舞女的诗,并不说明戴望舒瞩目于国际题材或中日友好,他只是借此写爱情中的忧郁与陶醉罢了。
“村姑”是一个陶醉在初恋的幸福里的纯真、勤劳的农家少女。诗人主要是通过描写她的心理和劳动来刻画这一形象。诗中表面上描绘的一幅农家生活的画面,具有安闭、静谧的色彩,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是一幅动人的风俗画,实则以静写动,突出她内心的不平静:打水,做饭,喂猪,赶鸡,表明她时刻都在思念那少年。
6.戴望舒《雨巷》《村姑》的诗歌特征,要详细资料哦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之作。
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收到这首诗以后说这道诗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而戴望舒也因此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这首诗彷徨在江南的悠长的雨巷,等待着一位较好的姑娘,也许是这位姑娘的家就在雨巷的尽头,也许是她回家时必然要穿过这条小巷,冬去春来,日复一日,“我”又穿行在小巷之中了,除了春雨打在油纸伞上的声音之外,雨巷是显得那样的寂寥、凄清,更触人愁的是“我”希望逢着的这样姑娘又偏偏结着愁怨,她家的篱墙颓圮了,莫非她也受到了命运的打击?惆怅、妩媚动人,显得高洁而孤傲,诗人拿丁香来比喻姑娘显然寓有深意。
我国古诗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不过丁香姣好,却又容易凋谢。
丁香一样的姑娘,即做着脆弱的梦的姑娘,她的愁怨恐怕也少不了吧?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来了:“她默默地走近”,“像我一样”——看来两颗心灵已经接近于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终于从身边飘然而过,令“我”失望,“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两人的距离又重新拉开。这两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种抑郁病,因而同病相怜;然而又正因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
他们就是这样既彷徨,又在彷徨中追求着,追求着…… 从诗的更深的象征性意蕴看,这首诗中的姑娘形象其实就是诗人的理想。他的仿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
姑娘出现了,但是她的步履,她的颜色,连同她的太息与惆怅,莫不带有可望而不可即——执著追求但又无法把握的象征意味。诗人就这样表达了他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是徒劳的那种孤苦心情。
在《雨巷》里,姑娘的形象带有悲剧色彩;抒情主人公——游子的形象(孤独的游子形象贯穿在戴望舒的全部作品中)也带有悲剧色彩。他的追求是那样高洁,带着理想化的色彩,他所期待的姑娘,心灵是美丽的,外表是妩媚的。
不过,这样的姑娘实在太难找到。因此,在理想主义的期望面前,他总是困惑的,怀有一种气质性的悲剧感。
戴望舒熟读法国诗人魏尔伦的作品,就多愁善感的气质说,他也接近魏尔伦。魏尔伦《无言的歌集》表达了巴黎公社失败后不知所措的知识分子若闷沮丧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其基调是对于诗人的理想和他周围的肮脏生活相脱节的悲剧感。
戴望舒这首诗表现了从“五四”运动中激昂地飞腾起来的理想,同淹没于血泊之中的1925-1927年大革命现实相脱节的悲剧感。他的诗虽然不是反抗和战斗的诗,但也不是屈辱和忍受的诗。
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个悲剧主题蕴涵有时代的特征。 《雨巷》是一篇重象征重暗示的抒情诗。
戴望舒把感情放在第一位,然而他使用暗示的方法,尽可能使这种感情隐蔽一些,朦胧一些,设法将真事隐去。《雨巷》虽也有象征派的感觉,但它不带有某些象征派的神秘意味,它叫人看得懂,有真挚的感情做骨子,有古典派的内容,很少架空的感情,铺张而不虚伪,华美而有法度。
我们推测,《雨巷》这首诗,它的被隐蔽在“想像”里面的“真实”,可能是诗人的一段感情际遇,在这段生活中的感情体验成了诗的骨子。诗里大概多少还保留了一些《雨巷》的悲剧感和孤独感,是通过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的蒙蒙细雨等环境渲染和游子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期待的描绘来暗示的。
一切都没有说穿,没有点透,然而我们懂了,感觉到了。正因为诗人没有把诗的意义限定在一个层面上,我们从诗领会的东西才更多了。
诚如叶圣陶所说,《雨巷》在音乐性方面也具有突出的成就。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每行长短不等,押韵的位置错综变化,常用首语重叠,加上奇特的字句组合,似断实连的分节跨行,使得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的优美的旋律,细腻而传神地暗示了诗人低回而迷茫的心境。
《村姑》一诗,诗人是借村姑以抒写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激动,有人由此说戴望舒此时已转变了感情,开始关注劳动妇女的命运,那是很牵强的。正如《梦都子》等几首写日本舞女的诗,并不说明戴望舒瞩目于国际题材或中日友好,他只是借此写爱情中的忧郁与陶醉罢了。
“村姑”是一个陶醉在初恋的幸福里的纯真、勤劳的农家少女。 诗人主要是通过描写她的心理和劳动来刻画这一形象。
诗中描绘的一幅农家生活的画面,具有安闭、静谧的色彩,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是一幅动人的风俗画。
7.描写村姑的成语
1.绝色佳人 绝色:绝顶美丽;佳人:美人。当代最美的女人。
出处:《汉书·外戚传》载李延年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2.绝世佳人 绝世:当世独一无二;佳人:美人。当代最美的女人。
出处:《汉书·外戚传》载李延年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3.女中豪杰 豪杰:指才能出众的人。女性中的杰出人物。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二:“十娘钟情所欢,不以贫寠易心,此乃女中豪杰。”
4.破瓜之年 瓜字可以分割成两个八字,所以旧诗文称女子十六岁时为“破瓜之年”。
出处:宋·陆游《无题》诗:“碧玉当年未破瓜,学成歌舞入侯家。”
5.情窦初开 窦:孔穴;情窦:情意的发生或男女爱情萌动。指刚刚懂得爱情(多指少女)。
出处:宋·郭印《次韵正纪见贻之计》:“情窦欲开先自窒,心里已净弗须锄。”
6.依翠偎红 指同年轻女子厮混的风流韵事。翠,翡翠一类饰物;红,脂粉唇膏一类化妆品。“翠”与“红”均借指女人。
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十五回:“不如且讨红裙趣,依翠偎红院宇中。”
倚翠偎红 倚翠:接近女性。形容同女性亲热昵爱。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三折:“悔过了窃玉偷香胆,删抹了倚翠偎红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