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新春“福”文化的古诗词四行
第一首:
元会 魏·曹植
初岁元祚,吉日维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
衣裳鲜洁,黼黻元黄。珍膳杂还,充溢圆方。
俯视文轩,仰瞻华梁。愿保兹善,千载为常。
欢笑尽娱,乐哉未央。皇室荣贵,寿考无疆。
第二首:
守岁 唐·李世民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第三首:
除夜雪 宋·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第四首:
丁卯元日 明·钱谦益
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
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
钩帘欲连新巢燕,涤砚还疏旧著书。
旋了比邻鸡黍局,并无尘事到吾庐。
第五首:
除夜诗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第六首:
已酉新正 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2.古诗的文化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
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说诗□语》)晋、宋时,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
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东晋陶渊明、宋代鲍照等,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到了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同时,萧统《文选》,以及陈代徐陵《玉台新咏》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称“杂诗”,无名氏者为“古诗”。
因此,梁、陈以后,“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一个专题名称。 唐代以前的古诗体是一种不讲究格律,也没有字数句数限制的诗体。
唐以后,由于近体诗的产生,诗人为了将古体诗与新兴的格律诗相区别,便有意模仿汉魏六朝古诗的写法,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定,从而形成了唐代古体诗的固定模式。其结果就是把唐以前完全自由的诗体,变成一种处于格律诗与自由诗之间的半自由诗。
古体诗的字数和诗行: 古体诗没有固定的诗行,也不会有固定的体式。所有古体诗都是按照诗句的字数分类。
四字一句的称四言古诗,简称四古;五字一句的称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四言诗,远在《诗经》时代就已被人们采用了。
但至唐代却逐渐衰微,写它的人很少了。所以古体诗仍以五言、七言为代表。
五言古诗,是古体诗的正统,写的人很多。 七言古诗,不是古体诗的主流,这是它起源较晚的缘故。
所以,七言股风颇受七言近体诗的影响。 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都是字数整齐的古体诗。
另有一类杂言古诗,诗行里的字数长短相杂,参差不齐。 从时间上说指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词是宋代人的发明,又叫长短句。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古体诗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
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体诗。
近体诗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后的诗人仍有写古体诗的。
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古体诗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 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
近体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于句数上。
绝句共有四句,律诗共有八句。律诗共有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
绝句又叫”截句”。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是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则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的要求。
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 以下是一些经典古诗: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莲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行路难 –李白 金樽青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你同销万古愁。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七步诗 –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3.有关古诗文化
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相关常识1.韵脚:韵文句末押韵的字,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光霜乡是韵脚。通常第三句不押韵,但也有不规则押韵的诗(如《望天门山》)。
2.押韵:诗歌辞赋押韵使音调和谐优美,如李白《静夜思》押ang韵。3.律诗的结构:共八句,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
4.古诗的节奏和韵律:从句式上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五字为二、二、一;七字为二、二、二、一、从意义上看,有时因表意需要也有特殊情况如:势拔|五岳|掩|赤城,这样就成了二、二、一、二式。5.因为古诗原没有标点(标点是后人添加上的),所以一行为一句。
6.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贺知章诗作a. 主语后置。
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b. 宾语前置。
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c.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d.定语的位置。
(1) 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2) 定语挪后。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
e、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动”、“笑”的支配,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在春风中笑”的意思。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
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① 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哀江南》孔尚任)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 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
“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王昌龄)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
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 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
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 处。③ 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其一》刘禹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 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 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
4.关于福文化内涵
福,从示部。
从示部的汉字,多与祭祀、神明、祈祷、企盼有关。这一点从甲骨文中的“福”字可以得到印证。
“福”字在甲骨文中是“两手捧酒浇于祭台之上”的会意字,是古代祭祀的形象写照。由此可见,“福”的最原始含义是“向上天祈求”。
后来,“福”又成为特指祭祀用的酒肉。《国语·晋语二》上载:“今夕君梦齐姜,必速祠而归福……骊姬受福,乃置鸩于酒,置堇于肉。”
后人注:“福,祭祀用胙肉也。” 随着社会的发展,福的含义被逐渐延伸、扩展。
如《左传·庄公十年》载:“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里福是护佑的意思。
我国最早的字书《说文解字》对福的解释基本采用的是《左传》上的说法:“福,佑也。”意为神灵保佑,逢凶化吉为福。
现代人对福的解释是幸福、福气。有人在报刊上撰文说,“福”字的右边,“一”代表房屋的梁;“口”代表人丁兴旺;“田”代表土地。
连起来就是说,一个人有房住有田种且人丁兴旺就是有福。这也算作现代人对福的一种“说文解字”吧。
总而言之,不管是《尚书》、《说文》对福的诠释,还是今人对福的理解,福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孜孜追求,时时向往的境界。
5.古诗的文体
一、诗歌
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
古诗多四言,如《诗经》,东汉魏晋以后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体和近体之分,”五四”有了新诗。
我国古代将合乐的诗歌称为歌,将不合乐的诗歌称为诗。无论合乐与否,都具有很强的音乐美。
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内容分为田园诗、山水诗、科学诗和咏物诗四类。
1、古体诗
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主要是汉魏)的诗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诗歌创作的作品。它由民歌发展而来,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乐府的形式创新题,称新乐府,仍属古体诗的范围。
2、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分律诗和绝句两类。
3、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规格和要求。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4、绝句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绝和七绝,四句一首,一般认为是”截律诗之半”而成。
5、楚辞
诗歌的一种体式,因产生于战国时期南方楚地而得名,以屈原《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
特点:熔汇大量神话故事,富于幻想和浪漫气息;除抒情外,大用铺陈的方法;句式比较散文化,大量用”兮”字。
6、新诗
又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歌格律的限制,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便于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新诗要求做到精练、押韵,大体整齐。
7、歌行体
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与”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
特点①
有固定的词调,而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语多口语化,通俗生动;②音韵节奏上押韵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③表现手法:除比兴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塑造形象。
6.关于福的祝福语或诗词
看到那飘落的雪花了吗,那是我的片片真情,祝福你:新年快乐
仰首是春 俯首是秋 愿所有的幸福都追随着你
诉不尽的千言万语,永远是心底最真的祝福
请你把这最诚挚的祝福带在身边,让幸福永远伴随你
心中有一份牵挂,款款捎给远方的你,愿快乐永与你相伴
在这个值得庆贺的日子里,我虽无鲜花与美酒献礼,但心中有歌,仅祝你一生快乐
一张小小的卡片,有如此多的牵挂,只因它承载歌载满满的祝福
浓浓的情谊与祝福,绵绵的思念与问安,在这美好的日子,愿祝愿随着卡片带给你
温馨的问候,盼你能时常想到我,也希望你能知道,无论天涯海角我都深深祝福你
虽是一张小小的卡片,虽只是几句短短的问候,却是我最真挚的祝福,祝节日快乐
春已归来/ 让我们打开蜂箱吧/ 那里有储存了一冬的甜蜜
岁月的意象渐渐绿了,嫩叶和新叶的歌,沿着年轮急速地旋转,新年快乐!
最明快的,莫过于一年一度芳草绿,莫过于倾听年轮的呼吸.每逢这种时刻,便簇拥着我们共同的梦境,你我总在梦中嫣然笑语——新年快乐!
新岁钟声/我举起杯/ 目光却在酒杯边缘逡巡/ 任一弯晶莹的思绪/ 在杯底悄悄沉淀/ 只深深地/ 祝你快乐
这个时节/ 我们的双脚开始/ 温柔地冲动/ 走出门吧/ 让目光闪亮地锲入/ 季节的深处/ 探寻花开的消息!
7.求恭王府福文化的介绍,两百字左右就行
“福,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文字之一。这在历史上是可考的,河南安阳文字博物馆的甲骨文遗存中就有福字。它本身文字结构很美,起源于祭祀,后来逐步演变成吉祥的寓意。”恭王府管理中心展览陈列部主任冯令刚说,“恭王府是把福的装饰性与古代建筑的结合达到了极致。”
在恭王府,将祈求福佑心思发扬至顶峰的,当数后罩楼的什锦窗。后罩楼是府邸与花园的分界建筑,长156米,贯连“99间半”,规模宏大,为京城清代王府之最。其北墙上层有形状各异的砖雕什锦窗44扇,什锦窗上砖雕精美生动,寓意吉祥。如在“磬”式窗上下配以蝙蝠及鲶鱼形成“福庆有余”,蝙蝠与卷云纹构成“福运绵绵”;以“石榴”窗配缠枝莲,取“多子多福”之意;在“桃”形窗上饰祥云、蝙蝠等,象征“福运绵绵,万福万寿”。
萃锦福影
与西方蝙蝠丑陋诡秘的形象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中,“蝠”“福”谐音,蝙蝠一直是福气、吉祥的象征。恭王府的福文化是“藏福文化”,其中的蝙蝠更有“明蝠”“暗蝠”之分。所谓明蝠,是指形象具体的蝙蝠,如环廊彩绘、窗棂雕刻的蝙蝠等;而暗蝠,则是抽象化的蝙蝠,多见于府邸、花园中的窗格。
恭王府花园名“萃锦园”,布局以“福”为主题。人游览其中处处见福,方觉设计者确实匠心独运。更有蝠厅、福字碑、蝠池等连成一线,祈福主题一路贯穿,叫人回味无穷。
福有定数
“福是普世价值的一种追求,古今中外,上至皇宫贵族,下到黎民百姓,都对福孜孜以求。古代对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要求,出仕为官者忠顺事上,造福苍生,才有可能得到福报,如果穷奢极欲或者君臣不睦等,则会落得不好的下场。”恭王府管理中心副研究员郝黎说。
纵览清史,我们发现,和珅权倾朝野、敛聚天下财富,到头来却付与一段白绫;奕身为一朝亲王、股肱之臣,却依旧晚景凄凉。恭王府寄托了历任主人祈福纳吉的愿望,却未必能让他们善始善终、一生顺遂。或许民间“福有定数”的朴素观念,不是没有道理。惜福知足的人,福庆有余;挥霍无度的人,福有尽时。
冯令刚认为:“福是中国人民的终极追求。它可以包括中国人的任何理想,康宁是福、富贵是福、长寿是福、平安是福,甚至吃亏也是福。中国人对福的信仰是发自最底层的民众,绝不特属于皇宫,也不特属于王府。”
8.什么是“福寿文化”
寿文化的基本思想内涵。福寿文化的基本思想内涵,就是福寿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最基本的哲学思想。
福文化最基本的思想内涵是“阴阳合一”。这在五福的“吉事”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东汉《张衡赋》:“仰福帝居,阳曜阴藏。”帝居是指汉代皇帝临幸嫔妃的寝宫长安宫。这段赋词的意思是:能够仰承天恩雨露,得到皇帝的临幸,这真是天大的福啊!阳在上而挺曜,阴在下而纳藏,阴阳结合成一体,这真是人世间最美妙、最和谐的乐章啊!这就是五福中说的吉事、好事,是人生最大的福运。这里,阴阳合一已经把福文化升华到了一种崇高美妙的境界。
由阴阳合一的基本思想内涵,又引伸出了福文化的另一重要思想内涵——传宗接代思想。千百年来,中国民间普遍存在的“多子多福”现象就是这一思想的具体表现。客观地讲,传宗接代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需,也是福文化所倡导和体现出来的一种人生的本能。传宗接代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项最基本的任务。有关历史资料表明,在尧、舜时期,中国人的人均寿命仅为18岁。唐太宗时期,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为27岁。一直到了清代康乾盛世时期,中国人的平均寿命还不到36岁。所以古诗中有“人寿七十古来稀”,一个人能够活到70岁就非常难得,非常稀少了。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传宗接代理所当然地被古代中国人当成人生的一项基本任务,而且是人生的首要任务。正是在福文化的这种思想理念支配下,人们把“五代同堂”、“四世同堂”、“五世其昌”、“儿孙满堂”等等视为莫大的福份,备受世人羡慕和推崇。
寿文化最基本的思想内涵是“天人合一”。如果说,福文化的理想是要人们去祈祷、去努力争取、努力奋斗才能实现的话,那么寿文化所追求的目标则是要人们顺应自然的法则而生存、生活,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去为人处事。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复告诉人们:要达到“寿”的目标,必须虚怀无欲,不争不贪,吃饱肚腹就行了。行事要顺其自然,处事要保持心态平和。要摒弃杂念,清静无为。这样,才能达到“寿”的最高境界。
寿文化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直接影响到了儒家哲学思想的形成,并且为儒家哲学思想全盘接受,融进了儒家的处世哲学中。儒家思想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一切都是上天注定安排的,所以为人处世要顺天应人,不可强求。大力推崇“中和之道”这一为人处世的“达道”。《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应该说,福寿文化中阴阳合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都本源于道教朴素的惟物主义思想,是极富哲理的,是极为深刻的。
第四,福寿文化的主题观念。福寿文化的主题观念就是“和为贵”,正所谓“国和天下顺,家和万事兴”。这种“和为贵”观念的形成,是以福寿文化中阴阳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心态平和的理念为基础的。福寿文化提示人们:处理人世间纷纭复杂的关系要和谐,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要有一个和谐的环境,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社会是以家庭为细胞组成的,因此每一个家庭都要和美幸福。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要和顺知礼,要有一种宽容平和的心态。“和为贵”这一观念产生之后,理所当然的被人们普遍接受,并且世世代代传承下来。今天,中国人正在创建一个和谐社会,“和为贵”的观念被人们作为衡量人的道德的一个标准。
9.有关于福的古诗
〖奉和御制麟德殿宴百官〗
书名:《全唐诗》 作者:宋若宪
端拱承休命,时清荷圣皇。四聪闻受谏,五服远朝王。
景媚莺初啭,春残日更长。命筵多济济,盛乐复锵锵。
酆镐谁将敌,横汾未可方。愿齐山岳寿,祉福永无疆。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汴州令狐相公二十二韵
客有东征者,夷门一落帆。二年方得到,五日未为淹。 [相府领镇隔年,居易方到。既到,陪奉游宴,凡经五日。] 在浚旌重葺,游梁馆更添。心因好善乐,貌为礼贤谦。俗阜知敦劝,民安见察廉。仁风扇道路,阴雨膏闾阎。文律操将柄,兵机钓得钤。碧幢油叶叶,红旆火襜襜。景象春加丽,威容晓助严。枪森赤豹尾,纛叱黑龙髯。门静尘初敛,城昏日半衔。选幽开后院,占胜坐前檐。平展丝头毯,高褰锦额帘。雷捶柘枝鼓,雪摆胡腾衫。发滑歌钗坠,妆光舞汗沾。回灯花簇簇,过酒玉纤纤。馔盛盘心殢,醅浓盏底粘。陆珍熊掌烂,海味蟹螯咸。福履千夫祝,形仪四座瞻。羊公长在岘,傅说莫归岩。 [盖祝者诗意也。] 眷爱人人遍,风情事事兼。犹嫌客不醉,同赋夜厌厌
旅次华州 作者:白居易
渭水绿溶溶,华山青崇崇。
山水一何丽,君子在其中。
才与世会合,物随诚感通。
德星降人福,时雨助岁功。
化行人无讼,囹圄千日空。
政顺气亦和,黍稷三年丰。
客自帝城来,驱马出关东。
爱此一郡人,如见太古风。
方今天子心,忧人正忡忡。
安得天下守,尽得如袁公。
祈谷乐章·舒和
玉帛牺牲申敬享,金丝戚羽盛音容。
庶俾亿龄禔景福,长欣万宇洽时邕。
【年代】:清
【作者】:龚自珍
【 题 】:已亥杂诗
【内容】:
天将何福予蛾眉?
生死湖山全盛时。
冰雪无痕灵气杳,
女仙不赋降坛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