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东破有一首写“槟榔”的诗,该诗全文是怎样的

食槟榔

月照无枝林,夜栋立万础。

眇眇云间扇,荫此九月暑。

上有垂房子,下绕绛刺御。

风欺紫凤卵,雨暗苍龙乳。

裂包一堕地,还以皮自煮。

北客初未谙,劝食俗难阻。

中虚畏泄气,始嚼或半吐。

吸津得微甘,著齿随亦苦。

面目太严冷,滋味绝媚妩。

诛彭勋可策,推毂勇宜贾。

瘴风作坚顽,导利时有补。

药储固可尔,果录讵用许。

先生失膏粱,便腹委败鼓。

日啖过一粒,肠胃为所侮。

蛰雷殷脐肾,藜藿腐亭午。

书灯看膏尽,钲漏历历数。

老眼怕少睡,竟使赤眦努。

渴思梅林咽,饥念黄独举。

柰何农经中,收此困羁旅。

牛舌不饷人,一斛肯多与。

乃知见本偏,但可酬恶语。

—-宋 【苏轼】

2.食槟榔一词在古代诗词中有何说法

《南史》卷十五《刘 穆之传穆之少时,家贫诞节,嗜 酒食,不修拘检。

好往妻兄家乞食,多见辱,不以为耻。其妻江嗣女,甚 明识,每禁不令往江氏。

后有庆会,属令勿来。穆之犹往,食毕求槟榔。

江氏兄弟戏之曰槟榔消食,君乃常饥,何忽须此?……及穆之为丹阳尹,将召妻兄弟,妻泣而稽颡以致 谢。穆之曰本不匿怨,无所致忧。

及至醉饱,穆之乃令厨人以金拌贮 槟榔一斛以进之。”相传南朝宋人刘穆之少时家贫,常往妻兄家乞食,妻 禁而犹往,因向妻之兄弟求食槟椰而受到嘲笑。

后人遂以“食槟榔”用 作指喻因贫受嘲戏之典。唐•李嘉祐《送裴宣城上元所居》:“泪向槟榔 尽,身随鸿雁曲。”

唐•卢纶《酬赵少尹戏示诸侄元阳等因以见赠》:“且 请同观舞鹳鹆,何须竟晒食槟榔。”。

3.古人是怎么发现槟榔的作用

槟榔流入中国,在西汉年间。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设置南海、交趾、日南等九郡,其中就包括海南、越南这两个槟榔产地。特产都要上贡,可以相信,南北朝时期槟榔之广泛流行,滥觞于此。槟榔作为贡品,传送到宫中,于是在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第一次出现槟榔的身影。他写道:“留落胥余,仁频并闾”;留落、胥余都是类于棕槟的树名。仁频(频音宾),就是今天说的槟榔树,并闾则是棕树。这个意象,在左思的《吴都赋》里,便发挥成:“槟榔无柯,椰叶无阴”。同时,我们可以从史书里找出很多南海小国有关槟榔的记载。例如:扶南“有甘蔗、诸蔗、安石榴及橘,多槟榔,鸟兽如中国”,永明二年(484年)上表称臣,末附贡品名单,就包括“瑇瑁槟榔柈一枚”,也就是一个玳瑁作的槟榔盘(《南齐书》卷五十八《东南夷•扶南》)。

槟榔最早的记录是在公元前900年左右。古印度诗人马哥的诗里记载了讫哩史那王(Krishna,印度神话中护持神昆湿奴Vishnu第八化身之有名印度神)所率领的士兵饮用棷汁和嚼槟榔子的情景。槟榔产地分布,可以根据利特理(Ridley,1925)报告,称槟榔种植之地理北限包括广东、厦门、台湾和小笠原群岛(BoninIslands),西限为非洲之东印度洋中之索哥德拉岛(SocotraIsland)、马达加斯加和东非,东限到中央太平洋和斐济群岛(FijiIslands),可知栽培之广普及热带地区。而印度则是世界第一大槟榔产出国,据印度中央槟榔委员会报告称,1956年印度之槟榔栽培面积高达2,161,500公顷,年产量多达21,760,000Maunds(Maund,印度计量单位,其重量因地而异,但法定等于37.327公斤),相当于八十多万吨。

4.有关荔枝的诗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第一首)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宋朝苏轼《惠州一绝》)

“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明代徐《咏荔枝膜》)

“甘露凝成一颗冰,露浓冰厚更芳馨” (范成大的《新荔枝四绝》)

“荔子甲天下,梅妃是部民” (蔡襄)

“荔城无处不荔枝” (郭沫若)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张籍《成都曲》)

“蜀中荔枝出嘉州,其余及眉半有不” (苏轼)

“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可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 (白居易《种荔枝》)

“南州六月荔枝丹” (明朝陈辉《荔枝》)

“飞焰欲红天” (郭明章《荔枝》)

“红云几万重” (北宋邓肃《看荔枝》)

“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宋徽宗《宣和殿荔枝》)

“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 (明朝文征明《新荔篇》)

还有,白居易说它:“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杜甫赞赏它:“九过泸戍摘荔枝,香枫隐映石逶迤。”

5.“红潮登颊醉槟榔”出自哪首诗

1、出处: 《题姜秀郎几间》 2、原句: 暗麝著人簪茉莉,红潮登颊醉槟榔。

3、关于作者: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人。

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记承天寺夜游》等。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