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画》古诗的思想感情

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诗配画

远看山有色, 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近听水无声。 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不仅仅是如此,写的近近是画中的花,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 。 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的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1]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高鼎,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是清代后期诗人。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其人无甚事迹,其诗也多不合那个时代,一般人提到他,只是因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有关放风筝的《村居》诗。著有《拙吾诗稿》。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妍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2.王维、古诗《画》的翻译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译文:在远处可以看见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译文: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了,枝头上的鸟儿却纹丝不动。

出自《画》为盛唐诗人王维所做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忧伤。全诗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无穷,历来为人传诵。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画作欣赏诗,从诗中的描述来看,画中有山、水、花、鸟都是典型的中国画题材,而且肯定是一幅画得相当逼真、传神的作品。作者通过文字的描述,把一幅本是静止的画变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卷轴展现出来:苍翠的山,流动的水,绽放的花,欢鸣的鸟,一派鲜活的景象,把读者引入了无限的遐想之中。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的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

3.古诗写意的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写作手法以及

这诗运用了的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通过对偶、列锦的修辞方法,表现了作者

于世事潇洒出尘,于人世变幻,风雨蹉跎坦然豁达的悠然生活态度!

写意本指国画技巧的一种,就是不把细节的地方画出来,只是随意勾勒一个轮廓,表现出某种意境即可.相对的工笔花鸟山水等,就会画的非常细致,鸟毛都得画的一丝一丝的所谓纤毫毕现.

用在古诗中,这是一种写作手法,就是指不作过多的细节描写,只是随意点出几个环境、物体或者人物的神态等,大概说一番情境(注意,是大概),就开始直接表现作者要描绘的意境,要抒发的情绪,要阐述的义理.

一般都说“ 这首诗用了写意的手法描绘了/营造了一副/一种舒畅旷远/萧瑟凄凉..的画卷/意境,表达了作者xxx样的情感/阐述了xxx样的道理”等等.

王维的诗有不少就是用的这种手法,如《鹿柴》,以空山,人语,返景,青苔三个物象就描绘出一种夕阳西下,林中静谧无声的意境.再如李白《子夜吴歌》,更干脆,直接“一片月”表示一下“捣衣声”是“万户”的,就完事.由于写意注重一个简练、概括,给人的是一种大概的感觉、大概的意境,不需要逐字逐句细细推敲,所以可能绝句多一些.

与写意诗相对的,如杜甫《登高》,从风声要“急”,写天要“高”,写猿啸还得“哀”,写无边落木要加个“萧萧下”,写个长江还要特意描绘“不尽”“滚滚来”,完了才开始叙事抒情,感慨一番,描绘如此细致,用词百般推敲,完全就不会是潇洒淡定的“写意”风.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