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中的借代是什么

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为名词。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不要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并且,此时的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形象具体。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意义双关

【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2、谐音双关

【例】“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

2.古诗中借代的例子

1、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金戈铁马代指精锐部队

2、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

干戈代指战争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丝竹代指音乐

4、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管弦代音乐

5、晋阳之事,寡人危,社稷殆矣。――《韩非子•难一》

社稷代国家

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庙堂借指朝廷

7、布衣之怒。――《唐睢不辱使命》

布衣代平民

8、笑捻粉香归洞户,更垂帘幕护窗纱——贺铸《浣溪沙•楼角初销一缕霞》

粉香指梅花

9、今夜还先醉,应烦红袖扶――白居易《对酒吟》

红袖代指美女

10、如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白成灰。――李商隐《马嵬》

红粉代指美女。

11、痛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伟业《圆圆曲》

红颜代指美女

12、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蝉娟守空闺。――高适《塞下曲》

蛾眉借为美人的代称

14、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粉黛代指美女

15、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曹雪芹《红楼梦》

须眉借指男子

16、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刘禹锡《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

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

桃李指学生

17、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桑麻指农事

18、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

19、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杜康代酒

20、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日本 西乡隆盛。

桑梓地借代故乡。青山借代坟墓

3.古诗词中唾弃败类的

《诗经·桑柔》朝代:先秦 原文:菀彼桑柔,其下侯旬,捋采其刘,瘼此下民。

不殄心忧,仓兄填兮。倬彼昊天,宁不我矜?四牡骙骙,旟旐有翩。

乱生不夷,靡国不泯。民靡有黎,具祸以烬。

于乎有哀,国步斯频。国步灭资,天不我将。

靡所止疑,云徂何往?君子实维,秉心无竞。谁生厉阶,至今为梗?忧心殷殷,念我土宇。

我生不辰,逢天僤怒。自西徂东,靡所定处。

多我觏痻,孔棘我圉。为谋为毖,乱况斯削。

告尔忧恤,诲尔序爵。谁能执热,逝不以濯?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如彼溯风,亦孔之僾。民有肃心,荓云不逮。

好是稼穑,力民代食。稼穑维宝,代食维好?天降丧乱,灭我立王。

降此蟊贼,稼穑卒痒。哀恫中国,具赘卒荒。

靡有旅力,以念穹苍。维此惠君,民人所瞻。

秉心宣犹,考慎其相。维彼不顺,自独俾臧。

自有肺肠,俾民卒狂。瞻彼中林,甡甡其鹿。

朋友已谮,不胥以谷。人亦有言:进退维谷。

维此圣人,瞻言百里。维彼愚人,覆狂以喜。

匪言不能,胡斯畏忌?维此良人,弗求弗迪。维彼忍心,是顾是复。

民之贪乱,宁为荼毒。大风有隧,有空大谷。

维此良人,作为式谷。维彼不顺,征以中垢。

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听言则对,诵言如醉。

匪用其良,复俾我悖。嗟尔朋友,予岂不知而作。

如彼飞虫,时亦弋获。既之阴女,反予来赫。

民之罔极,职凉善背。为民不利,如云不克。

民之回遹,职竞用力。民之未戾,职盗为寇。

凉曰不可,覆背善詈。虽曰匪予,既作尔歌!《桑柔》为西周之诗。

《毛诗序》云:“芮伯刺厉王也。”今按,毛说可信。

《史记·周本纪》载厉王事云:“厉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荣夷公,芮良夫谏,厉王不听,卒用荣公为卿士用事。王行暴虐侈傲,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王出奔彘。”王符《潜夫论·遏利篇》引鲁诗说云:“昔周厉王好专利,芮良夫谏而不入,退赋《桑柔》之诗以讽,言是大风也,必将有遂,是贪民也,必将败其类。

王又不悟,故遂流王于彘。”芮良夫即芮伯。

芮是国名,伯爵,姬姓,良夫其名也。据此,则此诗之作,在荣公为卿士后,去流彘之年,当不甚远。

厉王奔彘在其三十七年,则《桑柔》诗,必不作于此年以后。此诗刺厉王,责执政之臣,执政为谁。

即荣夷公也。芮伯与荣夷公为同时人,即诗中所指之同僚。

全诗意旨明朗,实为西周时代史诗之一也。全诗十六章,前八章章八句,刺厉王失政,好利而暴虐,以致民不聊生。

故激起民怨。后八章章六句责同僚,然亦道出厉王用人不当,用人不当亦厉王之过失。

故毛传总言为刺厉王。首章以桑为比,桑本茂密,荫蔽甚广,因摘采至尽而剥落稀疏。

比喻百姓下民,受剥夺之深,不胜其苦,故诗人哀民困已深,呼天而诉曰:“倬彼昊天,宁不我矜。”意谓:高明在上的苍天啊,怎么不给我百姓以怜悯呢!诗意严肃,为全诗之主旨。

次章至第四章,述祸乱之本,乃是缘于征役不息,民无安居之所。“四牡骙骙,旟旐有翩”,谓下民已苦于征役,故见王室之车马旌旗,而痛心疾首曰:“乱生不夷,靡国不泯。

民靡有黎,具祸以烬。”意思是说:乱子不平息国家就要灭亡,现在民间黑发的丁壮已少,好比受了火灾很多人都成为灰烬了。

国以民为本,民瘼深重,而国危矣。诗人对此情况,更大声疾呼云:“於乎有哀,国步斯频!”“国步”指国运,“频”,危蹙也。

感叹国运危蹙,必无长久之理,必致蹈危亡之祸。三章感叹民穷财尽,而天不助我,人民无处可以安身,不知往何处为好,因而引起君子的深思。

君子本无欲无求,扪心自问没有争权夺利之心,但念及国家前途,不免发出谁实为此祸根,至今仍为民之病害的浩叹。四章感慨“我生不辰,逢天僤怒”。

“我生不辰”,谓生不逢时,“僤怒”,谓震怒。诗人之言如此,可见内心殷忧之深。

他从人民的角度出发,痛感人民想安居,而从西到东,没有能安居的处所。人民怀念故土故居,而故土故居都因征役不息不能免于祸乱。

人民既受多种灾难的侵袭,更担心外患侵凌,御侮极为迫切。天怒民怨,而国王不恤民瘼,不思改变国家的政治,因此诗人忧心如捣,为盼国王一悟而不可得深怀忧愤。

仅此四章,已可见暴政害民,深重到何等程度。五章至八章,是诗人申述为国之道,再进忠言。

五章首二句“为谋为毖,乱况斯削”,是说谋虑周到,做事慎重,祸乱的情况就可以削减。继言“告尔忧恤,诲尔序爵”;是以老臣的口气,诫教国王:必须忧恤国事,慎于授官拜爵,选用贤能。

解救国家之急难,有如解救炎热。解救炎热,要用凉水,好比解救国家危难,必须任用贤良。

诗人用“谁能执热,逝不以濯”等语,谆谆告诫,陈述利害,可谓语重心长,譬喻也很确当。六章七章,从爱护人民的观点出发,表明百姓都很善良,他们勤于稼穑,以耕种养活“力民代食”的人(“力民代食”指官府役使人民劳动,取其收获养活自己)。

因此官府要体恤民情,爱护人民,是为政的首要大事。六章“如彼遡风,亦孔之僾”,是说国王为政,不得人心,人民就如向着逆风,感到窒息丧气。

人民虽有进取之心,但征役过重,剥夺过多,他们必然会产生难于效力之感。七章叙天降灾。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