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哪个有关于药的诗歌

药名诗:顾名思义即以药名入诗,且运用得当,贴切合理,可曲折委婉的表达人情事理。

宋•陈亚写的药名诗有一百多首,可惜大部分都已失传,但所存的零篇断简也为数

不少。陈亚多以药名入诗,以药名叙事抒情,较著名的有一诗四词:

诗为:

登湖州消暑楼

重楼肆登赏,岂羡石为廊。

风雨前湖夜,轩窗半夏凉。

罾青识渔网,芝紫认仙乡。

却恐当归阙,灵仙为别伤。

词为: 生查子(四首)

(一)相思意已深,白纸书难足,字字苦参商,故要槟榔渎。分明记得当

归远志樱桃熟,何事菊花地,犹来回乡曲。

(二)小院雨馀凉,石竹风生砌,罢扇尽从容,半下纱橱睡。起来闲坐北

亭中,滴尽珍珠泪,为念婿辛勤,去折蟾宫桂。

(三)浪荡去未来,踯躅花频换,可惜石榴裙,兰麝香销半。琵琶闲抱理

相思。必拔朱弦断,拟续断朱弦,待这冤家看。

(四)朝廷数擢贤,旋占凌霄路,自是郁陶人,艰险无夷处,也是没药疗

孤寒,食薄何须误,大幅纸连粘,甘草归田赋。

诗词中包含了前胡、半夏、当归、相思子、白芷、苦参、狼毒、远志、菊花、茴香、余粮、石竹、苁蓉、北亭、珍珠、细辛、桂、莨菪、踯躅、石榴、麝香、枇杷、筚拨、续断、代赭、蒴擢、凌霄花、桃仁、芜荑、没药、薄荷、大腹皮、甘草等草药名嵌在当中

2.古诗描写了一个老人在风雪里卖药,如果一日不卖,就没有晚餐,的诗

你说的可能不是卖药而是卖炭吧。

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卖炭翁》,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卖炭翁唐代: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3.关于食品的古诗

友朋设宴庆云楼,

美食十二配郎酒。

觚觥交错杯杯尽,

门前石狮口水流.

苏东坡被贬在海南岛詹县。当地有一位卖环饼的老妪,她的手艺好,环饼质量高,可是,因为店铺僻,不为人知,生意一直不好。老妪得知苏东坡是著名文学家,就请他为店铺作诗。苏东坡怜悯她生活贫苦,环饼手艺又委实不错,就挥笔写下一首七绝:

纤手搓来玉色匀,

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

压扁佳人缠臂金。

关于“鱼”

鱼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从古至今都深得人们的喜爱。

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

宋朝 梅尧臣

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扬花。

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

其状已可怪,其毒亦莫加。

忿腹若封豕,怒目犹吴蛙。

疱煎苟失所,入喉为镆铘。

若此丧躯体,何须资齿牙?

持问南方人,党护复矜夸。

皆言美无度,谁谓死如麻!

我语不能屈,自思空咄嗟。

退之来潮阳,始惮飧笼蛇。

子厚居柳州,而甘食虾蟆。

二物虽可憎,性命无舛差。

斯味曾不比,中藏祸无涯。

甚美恶亦称,此言诚可嘉。

江上渔者

宋朝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江岸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十分热闹。他们在干什么?鲈鱼体扁狭,头大鳞细,味道鲜美。人们拥到江上,是为了先得为快,早点品尝鲈鱼的鲜美。

淮上渔者

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

家逐船移浦浦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

儿孙吹火荻花中。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苏东坡:《于潜僧绿筠轩》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4.哪个有关于药的诗歌

药名诗:顾名思义即以药名入诗,且运用得当,贴切合理,可曲折委婉的表达人情事理。

宋??陈亚写的药名诗有一百多首,可惜大部分都已失传,但所存的零篇断简也为数 不少。陈亚多以药名入诗,以药名叙事抒情,较著名的有一诗四词: 诗为: 登湖州消暑楼 重楼肆登赏,岂羡石为廊。

风雨前湖夜,轩窗半夏凉。 罾青识渔网,芝紫认仙乡。

却恐当归阙,灵仙为别伤。 词为: 生查子(四首) (一)相思意已深,白纸书难足,字字苦参商,故要槟榔渎。

分明记得当 归远志樱桃熟,何事菊花地,犹来回乡曲。 (二)小院雨馀凉,石竹风生砌,罢扇尽从容,半下纱橱睡。

起来闲坐北 亭中,滴尽珍珠泪,为念婿辛勤,去折蟾宫桂。 (三)浪荡去未来,踯躅花频换,可惜石榴裙,兰麝香销半。

琵琶闲抱理 相思。必拔朱弦断,拟续断朱弦,待这冤家看。

(四)朝廷数擢贤,旋占凌霄路,自是郁陶人,艰险无夷处,也是没药疗 孤寒,食薄何须误,大幅纸连粘,甘草归田赋。 诗词中包含了前胡、半夏、当归、相思子、白芷、苦参、狼毒、远志、菊花、茴香、余粮、石竹、苁蓉、北亭、珍珠、细辛、桂、莨菪、踯躅、石榴、麝香、枇杷、筚拨、续断、代赭、蒴擢、凌霄花、桃仁、芜荑、没药、薄荷、大腹皮、甘草等草药名嵌在当中。

5.描写医生的诗句

救死扶伤 华佗再世 妙手回春 悬壶济世 杏林春暖 大医精诚

回春妙手 回春之术 枯骨生肉 妙手回春 起死回生 仁心仁术 手到病除 死骨更肉 庸医杀人 着手成春 华佗在世 在世华佗 悬丝切脉

“大医精诚”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著有《大医精诚》,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杏林春暖”

“杏林春暖”,常被用来赞誉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生。

相传三国时,名医董奉隐居庐山。他为人看病从不收诊金,只要被治愈的病人种植杏树。几年以后,被治愈者无数,而杏树也有了十余万株,蔚然成林。每当杏熟的时候,董奉便贴出告示,凡是到此买杏者,不收银钱,得用稻谷来换杏。然后董奉又将收到的稻谷,悉数用于救济穷苦百姓。乡民们敬佩董奉的人品和医德,便写了”杏林春暖”的条幅挂在他家门口。从这以后,”杏林春暖”一词逐渐流传开来,沿用至今。

“悬壶济世”

《后汉书·方术列传》上记载着一个奇异的传说: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一日,他在酒楼喝酒解闷,偶见街上有一卖药的老翁,悬挂着一个药葫芦兜售丸散膏丹。卖了一阵,街上行人渐渐散去,老翁就悄悄钻入了葫芦之中。

费长房看得真切,断定这位老翁绝非等闲之辈。他买了酒肉,恭恭敬敬地拜见老翁。老翁知他来意,领他一同钻入葫芦中。他睁眼一看,只见朱栏画栋,富丽堂皇,奇花异草,宛若仙山琼阁,别有洞天。后来,费长房随老翁十余日学得方术,临行前老翁送他一根竹杖,骑上如飞。

返回故里时家人都以为他死了,原来已过了十余年。从此,费长房能医百病,驱瘟疫,令人起死回生。

这仅是一则神话传说,但却为行医者罩上一层“神秘外衣”。后来,民间的郎中为了纪念这个传奇式的医师,就在药铺门口挂一个药葫芦作为行医的标志。如今,虽然中医大夫“悬壶”已很少见到,但“悬壶”这一说法保留了下来。

人赞回春手—-医传盖世功

丹心妙手保康健—-奇药银针除病魔

辛劳采得山中药—-克奋医活世上人

谁曰华佗无再世—-我云扁鹊又重生

有缘善写红十字—-立德常学白求恩

银针凭妙手—-白衣秉丹心

采得三山药—-炼成九转丸

杏林三月茂—-橘井四时春

欲向市中求妙药—-须知海内有奇方

无影快刀除隐患—-有方奇术解沉疴

神州自有能医手—-东亚何曾见病夫

热情迎来蹒跚友—-高兴送归健步人

要么医生说的名言:

白求恩:医生坐在家里等病人来叩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今后的战斗口号是,前线去,到伤员那里去,哪里有伤员,我们就到哪里去!

土里没有种子,长不出小米来,身体里没有血,生命就会发生危险,伤员身体里失去了大量的血,只有补给他们,才能把他们医好,从一个健康人的身上,取 — 点儿血,对于身体并没有妨碍,因为他能很快给自己补上,如果我们能用自己的血救活一个战士,胜于打死十个敌人。

你们不要以为奇怪,为什么三万里以外,地球的那一边象我这样的人要帮助你们,你们和我们都是国际主义者,没有任何种族,肤色、语言、国家的界限把我们分开。

6.赞美中药的诗句有哪些

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 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释义:对天道理解很透彻的人,必定会对自己所理解的天道用在人道去验证自己的理解。

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唐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

释义:喜欢吃生食的人,没有触犯日月的禁忌,也不会失去当时年纪的和谐。

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 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释义:人们的五种常态,由于风气生长起来,风气虽然能使万物生长,也能残害万物,就如同水可以载船,也可以使船倾覆。

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明 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

释义:人是一个小的天地,获得阳气则生长旺盛,失去阳气则生命终结。

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清 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

释义:天地之间的道理,有开启就一定有比和;用药物的机密,有滋补就一定有泄露。

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清 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释义:医治别人的医生,顺应天的时令,测量气息的偏移,体察人们的常情,体贴万物的根本。

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清 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

释义:精力是我的神韵,气血是我的根本,储藏精力养足去学,能够保持强壮健康。

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清 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

释义:人生就像天地一般,温暖和煦则生命旺盛如春天,惨淡阴郁则生命衰竭如秋天。

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释义:春天生长,夏天持久,秋天收拢,冬季躲藏。

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释义:经常生病的人,大多白天用脑过度,晚上不能安寝,早上增加负担,夜里更是如此。

7.《蜀着卖药》的文言文

蜀贾三人,皆卖药于市。

其一人专取良,计入以为出,不虚价,亦不过取赢。一人良不良皆取焉,其价之贱贵,惟买者之欲,而随以其良不良应之。

一人不取良,惟其多卖,则贱其价,请益则益之,不较。于是争趋之,其门之限月一易。

岁余大富。其兼取者,趋稍缓,再期亦富。

其专取良者,肆日中如宵,旦食而昏不足。[1] 郁离子见而叹曰:“今之为士者,亦如是夫!昔楚鄙三县之尹三。

其一廉而不获于上官,其去也,无以僦舟,人皆笑以为痴。其一择可而取之,人不尤其取而称其能贤。

其一无所不取,以交于上官,子吏卒而宾富民,则不待三年,举而任诸纲纪之司,虽百姓亦称其善。不亦怪哉!”译文:四川有三个商人,都在市场上卖药。

其中一个人专门选 取上等好药,计算着自己的收入出售药材,不说虚假的价钱, 也不过分赚钱。另一个人好药次药都选取。

药价的贵贱,只 看买者的需求,从而拿好药或次药来对待顾客。又一个人不 选取好药,只希望多卖,就降低药价,顾客要求增添就给增 添,不加计较。

于是顾客争着到他店铺来,他店铺的门槛,每 月就得更换一次,一年多就大富起来。那个好药次药都选取 的人,去他的店铺的人就少一些,但两年之后也富起来了。

那个专卖好药的商人,他的店铺大白天也像夜晚一样冷清,生意萧条,以致他有了早餐,没有夜食。郁离子对此感叹道:“如今当官的人也像这样啊!从前楚国边境三县有三个县官,其中一个很廉洁但不得上司的欢心,当他离职的时候,连雇船的钱都没有,人们无不笑他,认为他是傻子,另一位有了机会就贪污,人们并不恨他,反而称赞他贤明能干。

第三位无所不贪,用来巴结上司。他对待部属爪牙如儿子,对待富家大户像贵宾,没到三年就得荐举,提升到管理法制的官府上任,即使老百姓也称赞他好,这不也是很奇怪的么?”作者介绍: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着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

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

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2]。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