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于读书的古诗句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朱熹《观书有感》)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 韩愈《劝学诗》)

名句: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讲学习的古诗词

唐·颜真卿 《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杜甫《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唐·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北宋·秦观《秋日》

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清·赵翼《论诗》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3.关于广泛阅读的诗句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

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

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

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

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

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2.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 (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2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 (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26.三思而后行。

——《论语》 (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27.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2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 (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4.“现代名人有关读书的诗”

–埃米莉·迪金森

没有任何快艇像一本书,

把我们带到遥远的地方,

也没有任何骏马

能像一页欢跃的诗篇。

最贫穷的人也可如此跨越旅行,

而不必被迫为通行纳税;

这运载人类灵魂的马车

是多么节俭朴素!

书是我们永远的朋友

它陪伴我们走过人生的春夏秋冬

书是我们的生命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书中有人类无穷的财富

我们可以从中自由地汲取营养

书是人类发展的录像机

我们可以在其中看到前辈的足迹

书是知识和智慧的海洋

我们在书海的遨游中慢慢长大

书是你的、我的

书是人类永恒的朋友

5.讲人生的诗句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十年生死两茫茫。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颜真卿《劝学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 颜真卿《劝学诗》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 崔护《题都城南庄》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王安石《元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杜甫《春望》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 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 徐锡麟《出塞》

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 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杜牧《泊秦淮》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 贾岛《剑客 》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 赵翼《论诗五首·其二》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王湾《次北固山下》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 杜秋娘《金缕衣》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 李商隐《锦瑟》

6.关于要有选择的去读书的诗句

1. 少年时也读过古人书,那满纸的“之乎者也”,带来的多有烦恼。

本来就糊涂的头脑加上一个更加糊涂的意识。如今才知道,少年正是“隙中窥月”的年华,其雄心壮志大可冲天。

岁月的变迁,让我走入了中年,一付饱经风霜的面孔,才对事理的认识有了个升华,过去那糊涂的思绪渐已清晰,对古人的书也有了批判、继承的意识,岁月真的让中年人提高到了“庭中观月”的层次。 近日偶翻古人书,有这样一段话,让我深思且反响。

那段话是这么写的:“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寂寞因我守道德,那是暂时的;凄凉,因我依附权势,那是永久的;一是,生前多重视精神生活,清心寡欲,只求身后万古长青。 这段话对不对呢?容我细致推敲一下。

我们先来看看“道德”俯罚碘核鄢姑碉太冬咖的定义,道德乃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很一般的公德意识,人伦常识,古人为什么却说遵守之会寂寞呢?看来“道德”定义之外,还有一层暗的意思:社会中的人,因了地位之不同,故生存意识、价值观也不太一样,所以“道德”也就带着明显的等级意识:一是,绝对的服从;一是,伦理秩序常识。

倘若“道德”有着一明一暗两层定义,那栖守道德规范的结果也就成了笼中之鸟,作笼中之鸟能万古长青实在让人见笑!这是写书人误人的一大败笔,如要不加以分析的深信不疑,那寂寞者更加寂寞,那凄凉者更加凄凉。 看来古人的教导不全是真理,我们做任何事情采取的认知观,行为的方法论,都应该针对其当时的客观实际,采取灵活有效地策略,若一味抱着似是而非的教条不放,就会象当年的孔子那样到处碰壁,寂寞凄凉也只能说明不识时务罢了。

这层意思弄明白了,我们再来看看“权力”的定义:权利乃政治的强制力量。强制力量制约着每个社会中的人,这是最普通的常识。

不依附权力而生存,恐怕社会中没有一个人存在。社会是人的最大组成单位,管理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没有权力的尊严岂不成了放任自流无序的状态吗?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层面上的所有权力都有其存在的必要。

人不依附权利何谈万古长青?到时凄凉肯定是不依附者。当然,有人用手中的权力,作可耻的勾当,如若依附这样的权力,那到是可悲的,这可能就是古人所谓“凄凉”的用意所在。

古人到是看出了这权力的丑恶一面,妄想从道义上规劝人们不去亲近权力,而那种洁身自好的虚名,其结果也只能是退守南山以享天年的出路。以权力抑制权力古人没有想到,而这种方法正是行使权力的有效保障。

那种退避,忍让之行为,到是给滥用权力之人开了张狂之门,古训之误正在这里! 对“道德”的盲目默示,对权力的消极躲避,这将导致一种生存无目的意识,于是不面对现实,只思死后万古长青,这种精神胜利之法,大大压抑了人们的进取精神。所以,我们读古人书,不能尽信书,书中的道理需要拿到现实中去检验,真正积极的思想将是万古长青的。

2.尽 心 下(共三十八章) (一)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孟子说:“梁惠王真不仁啊!仁人把给予他所爱的人的恩德推及到他所不爱的人,不仁者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

公孙丑问曰:“何谓也?”公孙丑问道:“为什么这么说呢?”“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孟子说:)“梁惠王因为土地的缘故,糟踏百姓的生命驱使他们去打仗,大败后准备再打,担心不能取胜,所以又驱使他所爱的子弟去为他送死,这就叫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

(二)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

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符合义的战争。

那一次(战争)比这一次好一点的情况,还是有的。所谓征,是指天子讨伐诸侯,同等的诸侯国是不能相互征讨的。”

(三)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①,取二三策而已矣②。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尚书》中的)《武成》篇,就只取其中二三处罢了。

仁人无敌于天下,凭(武王那样)最仁的人去讨伐(商纣那样)最不仁的人,怎么会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棒都漂起来呢?” [注释] ①《武成》:《尚书》篇名,早已亡佚。东汉王充《论衡•艺增》上说:“夫《武成》之篇,言武王伐纣,血流浮杵,助战者多,故至血流如此。”

②策:竹简。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