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么看古诗的仄仄平平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的是平声。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2.关于平仄的诗句

古词和格律诗对文字的平仄有严格的要求,稍谙古文者皆知.以七律为例,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对中间两联尤其要求严格对仗.从声调上讲,首先是平仄相间,即不能出现连续的平声或仄声,当然仅对偶数位字作这一要求,也就是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其次是联间沾,联内对,即上联后句与下联前句平仄相同,同联当中平仄相对.词的词牌格式更多,平仄之式更为复杂,但平仄相间仍是重要的原则.

律诗绝句的各种固定形式,自有其鲜明的美学及诗学特征.以五字和七字为一句,一是读起来节奏鲜明,另外则是更符合记忆的要求,这种分句法最容易记住;对仗具有典型的轴对称形式的美感,恰好又与中国文化的美学特征相协调一致,如古代建筑典型特征就是它的轴对称性;韵脚一致能使阅读吟诵和谐流畅;平仄相间使诗句抑扬顿挫;联间平仄相沾则能起到整诗语气贯通的作用,类似于汉语修辞手法中的顶针.各种特征之重要性和必要性,也由此看出不尽相等.

声调是汉语特有的,它是一个汉字必备的语音特征,不像英语仅有音节特征.声调的本质是一个字发音时音高的变化特征,持续高音为阴平,由低到高为阳平,先降后升为上声,由高到低为去声,简单说为音调的变化就是声调.但是声调口口相传,因而变化很大,又有

地域之别,更难统一,不象文字有固定的流传形式而比较稳定.一个编辑论及拙诗“坐看寒山一片湿”中的湿字,认为属入声,归仄声类,确

实直到现在仍有许多地方语言中保留有入声,象古音一样,但是现在推 广的普通话已经删除入声,将其原入声字分别划归阴阳上去四声.那么

究竟在现代的古诗创作中,是以普通话为标准呢,还是以古音为标准呢

或者以地方语音为标准?如果要有标准的话,当然该以普通话作为标准.有唐七绝第一(文无第一,这里仅仅是借用某些评论家的话来说明

这首诗的地位)的《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笛”古为入声

属仄声,入格;今普通话为阳平,属平声,出格;且“杨”字为平声,也出格.这也从侧面说明关于平仄的要求是不能太严格的,因为有时我们连平仄的统一标准都不能完全确定.

古诗词是能够入乐而唱的,诗有吟诵之说,吟不是唱,是拖长了字音,改变了音调的,吟到得意之处还要将音抖几抖.词也有倚声填词之说,实际词牌就是一首已经谱好了的曲.古诗词一旦入乐,其

声调之性质便不复存在,平仄也就失去了意义,仅在以纯语言形式存在下,平仄才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其美学特征却不一定是必须具备的,即古诗词创作中声调的作用主要应该是限定一个字,仅凭阅读就能判断出来,而不是非得在这个位置上固定平或仄,这方面的要求显然不应该像建筑为了对称美而严格要求一样.一个著名声乐家在教授怎样唱出“琴手”和“禽兽”的区别时,要求前者以软起,后者以硬起来区分,软起是发音时由弱到强,类似于阳平音或上声,硬起是指发音时突然将声喷发均匀发出,类似于去声的发音,这是用音强去比拟于音高,也说明汉字入乐已经失去了声调的意义.强行的程式化的要求,往往会限制艺术的发展.以音乐为例,远在7000年前的贾湖骨笛,就可以吹奏出多个音,据专家考证,在创立十二平均律(即一组八度音平均分成十二个半音,八度音是指一个音和它的二倍频率音之间的跨度,如现定的钢琴中央C频率为261.6Hz与523.2Hz的音构成一个八度音)之前,古乐音中一个八度音也有分级谈及七个音的,在这之后更应该明白其理,但古乐音将一个八度音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与西方相比少了fa和si,它使创作简化并程式化,但也限制了创作的自由,遏制了创造力,大大降低了音乐的丰富性.不知为什么古代音乐家偏偏缩减为五音并依此作乐.中国古代器乐创作之成就,远不能和欧洲器乐相比,究其实,程式化的弊端难辞其咎,希望这句话不致招致狭隘民族主义者的口诛笔伐.

用协和音程可以创作出伟大的音乐作品,用不协和音程同样可以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平仄相间是美的,但也可以用连续的仄声表达急促的语气,或让语意一气呵成;用连续的平声表达轻灵活泼或平和

的意境.作诗写词,第一是意境,第二是遣词用字的生动、准确、形象,韵脚和畅,第三才是平仄,而且不能因式伤意.太过于片面追求形式对艺术是伤害,在艺术大众化的今天更会阻碍艺术的发展.艺术不是科学,仅被少数几个科学家理解就行了,而平仄于大多数人来说,几乎完全淹没在诗意词境中,因此创作者应该明白什么才是更重要的.被誉为唐七律巅峰之作的崔灏的《黄鹤楼》,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从对仗尤其是平仄上看简直出格,前句一连的仄声,但因整诗意气相贯,描写生动,情景相融而成千古名句.格律诗如此,古词的平仄意义则更为次之.

3.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的诗句

这句挺符合格律的,这样的诗句有:

1、万(仄)里(仄)悲(平)秋(平)常(平)作(仄)客(仄)

百(仄)年(平)多(平)病(仄)独(仄)登(平)台(平)

独为入声字,仄声

2、塞(仄)上(仄)长(平)城(平)空(平)自(仄)许(仄),

镜(仄)中(平)衰(平)鬓(仄)已(仄)先(平)斑(平)。

3、少(仄)小(仄)虽(平)非(平)投(平)笔(仄)吏(仄),

论(仄)功(平)还(平)欲(仄)请 (仄)长(平)缨(平)

4.【古诗词平平仄仄是怎么样的意思.】

sYc 很高兴能和你一块解读我们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化! 一楼的回答很是充分!建议 夏火柴 详细读,如果有必要的话! sYc 觉得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我们远远欣赏也别有番滋味的! 单就 夏火柴 提出的问题我认为这样给你解释不知你满意否?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为加深理解; sYc 觉得引用一楼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古人吟诗作对是按古音的, 当用今音朗读古联时, 就容易误会古人平仄不合联律了.举例如 “吸来江水煮新茗;卖尽青山当画屏.” 按普通话四声: 吸来江水煮新茗; 平平平仄仄平平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平仄平 按古四声则是:吸来江水煮新茗; 仄平平仄仄平仄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从以上平仄排列,用古声是合联律,而用今音则不合了(最起码的句末上仄下平铁律都不符).故以后谈论联中平仄时,首先要了解创作人是根据古音,今音,还是地方方言出联;否则便会弄出笑话来.。

5.怎么看古诗的仄仄平平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

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

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

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的是平声。

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