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古诗中的平仄

古诗规则——平仄规则 平 仄 规 则 【简介】 没有平仄限制的诗不能称做近体诗或格律诗,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分 辨一首诗是古风还是近体诗,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该诗是否区分平仄。我们对平仄的要求 可以不如古人那么严格,但不能完全丢弃。

【规则】 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主要又三条: 1、同句交替: 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 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 “。七言诗则依此类推。

是为组句规则。 2、上下句相对: 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 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

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

何谓上下联? 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

例如: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 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 平平平仄仄, 恨别鸟惊心。 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 仄仄平平仄, 家书抵万金。 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 平平平仄仄, 浑欲不胜簪。 仄仄仄平平。

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 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 。

平白了这三个规则,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 另外,如果你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 符合,在仔细看看,原来粗体字的位置的平仄有所出入,如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 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 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 。

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那么第五个字(七言的第 七个字)呢?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 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这是指偶数句而言,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 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就要用仄声字。

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前面说过,首句可以押韵,也可 以不押,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末字也要使用”平”声字。 至此,近体诗的格律规则基本已经讲完,下面归纳出集中最常见的格式供大家创作 时参考。

传统标记平仄的方式很多,根据实践,我采用下面这种平仄标记法来标明每种格式 的平仄,这种方法在古籍中最常见,十分简洁易记。 标记方法:应该押韵的位置用”红色”表示。

【五绝】 五绝即五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仄仄平平仄 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 平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晚”字属仄声,末字”适”也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 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塞下曲(卢纶) 林暗草惊风, 仄仄仄平平 将军夜引弓。 平平仄仄平 平明寻白羽, 平平平仄仄 没在石棱中。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暗”字属仄声,末字”风”是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3、平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 平平平仄仄 手可摘星辰。 仄仄仄平平 不感高声语, 仄仄平平仄 恐惊天上人。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楼”字属平声,末字”尺”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听鼓(李商隐) 城头叠骨声, 平平平仄仄 城下暮江清。 仄仄仄平平 欲问渔阳掺, 仄仄平平仄 时无祢正平。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头”字属平声,末字”声”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七绝】 七绝即七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千里江陵一日还。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岸猿声啼不住, 仄仄平平平仄仄 轻舟已过万重山。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辞”字属平声,末字”间”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

一、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 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

2.古诗中的平仄是怎么的

诗者,乃最富音乐性之文章,欲求其能歌咏动听,除于平仄声调上,力求其合律外,尚须押韵,始能增加旋律之美。

何谓韵?刘勰于【文心雕龙】云:“同声相应谓之韵”。易言之,“韵”即是“同一收音”之谓。

如“东、公、空、通、同、聪、烘、红、隆”等字,皆以(ㄨㄥ)为收音,即同属一韵。而取“东”字为代表,称之为“东”韵。

又如“先、天、填、年、千、煎、绵、延、前”等字,皆以(ㄧㄢ)为收音,亦同属一韵,而取“先”字为代表,称之为“先”韵。而将某些诗句之末尾,用上同韵之字,即称为押韵。

如王之涣之【登鹳雀楼】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中“流”与“楼”字,俱在“十一尤”韵之中,称之为押“十一尤”韵。

押韵之作用 押韵之作用有二: 一:将许多涣散之音,联络贯串,以成为完整之声调,使诗歌之节奏更鲜明、更和谐。吟诵起来,令人觉得铿锵悦耳。

二:为便于成记忆,诗之有韵,使人读之琅琅上口。即使篇幅较长,亦易于完成背诵也。

目前古典诗家所通行之韵部,为清康熙时颁布之【佩文诗韵】。该诗韵乃是以元末阴时夫所考定之“平水韵”为蓝本,共一百六韵。

其中平声分上、下二部各十五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其一东、二冬等之数目,只用于标明韵目之次序,非有他义。

而上平、下平亦祗是平声上卷、下卷之分,因平声字较多,故分为二卷。非阴平、阳平之谓,于此一并述明。

近体诗押韵之规则,原则上律诗、绝句等近体诗,无论平韵、仄韵皆可押,押仄韵者称古绝或古律。押韵之位置,皆位于偶数句之句末,至于第一句则可押可不押。

大体上五言诗以不押居多,而七言诗则反是。古人另有数种特殊之押韵法,略述于后: 特殊之押韵法 一:飞雁入群格──即首句所押之韵,非在同一韵部之内也,称之为“飞雁入群格”(或称孤鹤入群格)。

惟仍须以古韵能通转者为限。现举数首为例: 伊州歌 金昌绪(一作盖嘉运作)(飞雁入群格) 打起黄莺儿(支韵), 莫教枝上啼(齐韵);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齐韵)。

首句用四支韵,余用八齐韵。 枫桥 孙觌 (飞雁入群格) 白发重来一梦中(东韵), 青山不改旧时容(冬韵); 乌啼霜落寒山寺, 攲枕犹听半夜钟(冬韵)。

首句用一东韵,余用二冬韵。 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江韵) 骚人阁笔费评章;(阳韵)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阳韵) 首句用三江韵,余用七阳韵。 雪作 曾几 卧闻微霰却无声,起看阶前又不能; 一夜纸窗明似月,多年布被冷于冰; 履穿过我柴门客,笠重归来竹院僧; 三白自佳晴亦好,诸山粉黛见层层。

诗押十蒸韵,而首句借用“庚”韵字为韵脚。清沈德潜【说诗晬话】云“起句可不用韵,故宋人有用别韵者,然必于通韵中,方可借入,若庚青韵诗,起句入真文寒删韵;先韵诗,起句入覃、盐、咸韵,则杂然不可为训”。

汪师韩于【诗学纂闻】亦云:“唐律第一句多用通韵字,盖此韵原不在四韵之数,谓之‘孤雁入群’。然不可通者,亦不可用也”。

而谢榛【四溟诗话】则曰:“七言绝律,起句借韵,谓之孤雁出群(按:当作孤雁入群格)宋人多有之。宁用仄字,勿用平字,若子美‘先帝贵妃俱寂寞’,‘诸葛大名垂宇宙’是也”。

于此可知各人持论,亦自稍有不同。 二:飞雁出群格──末句所押之韵,非在同一韵部之内,称之为“飞雁出群格”(或称孤鹤出群格)。

然亦须以古韵能通转者为限。如: 故行宫 元稹 寥落故行宫,(东韵) 宫花寂寞红;(东韵)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冬韵) 诗押“一东”韵,而末句借用“二冬”韵之字。又如: 中夏昼卧 刘兼 寂寂无聊九夏中,(东韵)傍檐依壁待清风;(东韵) 壮图奇策无人问, 不及南阳一卧龙。

(冬韵) 诗押“一东”韵,而末句借用“二冬”韵之字。又如: 呼陀河 范成大 闻道河神解造冰,曾扶阳九见中兴; 如今烂被胡羶涴,不似沧浪可濯缨。

诗押“十蒸”韵,而末句借用“八庚”韵之字。又如: 言怀 黄景仁 听雨看云暮复朝,谁于笼鹤采丰标; 不禁多病聪明减,讵惯长闲意气销; 静里风怀玄度月,愁边心血子胥潮; 可知战胜浑难事,一任浮生付浊醪。

诗押“二萧”韵,而尾联借用“四豪”韵之字。以上皆称为“飞雁出群格”。

三:进退格──律诗之押韵,又有所谓“进退格”者,例如七律八句四联,首联押“一先”韵,次联换“十一真韵”,第三联复用“一先韵”,末联更用“十一真”韵。一进一退,然亦须在古韵本相通之范围内,非可任意也。

黄朝英【缃素杂记】云: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曰进退。葫芦韵者先二后四,辘轳韵者双出双入,进退者一进一退,失此则谬矣!如李师中【送唐介】诗: 孤忠自许众不与,独立敢言人所难; 去国一身轻似燕,高名千古重于山; 并游英俊颜何厚,未死奸谀骨已寒; 天为吾君扶社稷,肯教夫子不生还。

正所谓进退韵格也,‘难寒’二字在寒韵,‘山还’二字在山韵,诚合体格,岂率尔而为之哉?近阅【冷斋夜话】载当时唐李对答语,言‘此诗为落韵诗’,盖渠不见郑谷等所定。

3.求简介古诗平仄和押韵

关于押韵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词中的用韵叫做押韵(压韵),也叫“叶(xié)韵”,是语音学上的名词.从《诗经》、《楚辞》到后来的诗、词、曲,包括民歌、歌词、戏曲,只要是吟咏歌唱的,没有不押韵的.韵又叫“辙”,押韵又叫“合辙”,所以人们常说“合辙押韵”.所谓韵,大体就是汉语拼音音节中的韵母,押韵就是把同一个韵部(韵母相同)中的字,放在诗歌(包括词曲)规定的固定位置,一般都用在偶数句最后一个字末尾,这样就构成了押韵,所以又叫韵脚.汉字大都是拼音字母拼出来的,一个字(音节)一般都有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声在前,韵在后,比如“忠”字,用拼音字母表示,写成“zhōng”,还有一些字和它的韵母是相同的,如“童”(tōng)、“弓”(gōng)、“空”(kóng)等,所以它们都是同一韵部里的同韵字.凡是同韵字就可以用为韵脚押韵.(字下带点的字是入声字,下同)例如: 陆游(宋)《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āi),尚思为国戍轮台(tái).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lái).句中的“哀”、“台”、“来”,它们的韵母都是“āi”,构成押韵.第三句按格律是不押韵的.在汉语语音单韵母a、o、e的前面,还可以有i、u、ü这些韵头,有了韵头又可以组成若干韵母: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它们虽然韵头不同,但主要的韵母(韵腹)相同,也是同韵字.例如: 范成大(宋)《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耕田夜绩麻(má),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彷桑阴学种瓜(guā)杜牧(唐)《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chén),流水无情草自春(chūn). 日暮东风怨啼鸟, 落花犹似坠楼人(rén).“尘”、“春”、“人”,都是押韵的平声字.其中“春”(chūn)字的韵母“ūn”是“uēn”的略式.都是平水韵中“上平声”的“十一真”里的字,读起来也是押韵的.押韵是为了声韵的和谐,构成诗词的音乐美,也便于吟咏、歌唱、记忆和传诵.但是有时候我们诵读古诗时,觉得诗中的韵脚读起来并不押韵,感到有些别扭.应该知道这是因为语言的发展,语音有了变化的缘故,如果按过去的语音读,那是押韵的、合辙的.当然今天让现代汉语诵读,自然就觉得不押韵了.诗歌押韵自古就有,但将它格律化是从齐梁时期讲究四声开始,逐渐形成的,到了唐代,更是达到了高峰.同韵相押(即音节中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是诗人根据当时的语音用韵,后来语音的变化越来越大,用韵也就有所不同了.古人写近体诗是严格依照韵书用韵的,汉字的音节,都有三个重要的因素:声、韵、调.韵书就是依照音节声、韵、调的不同情况把汉字编排起来的工具书.按字韵分部编排,每一个韵部收有若干同韵的字,以便写作用韵时查阅,这样的韵书实际上就是查阅诗韵的字典.关于韵书据文献考证,我国最早的一些韵书,因为历史的原因多已散失,并未流传下来.到了隋代,陆发言继承和总结了前代韵书的精华,编写了《切韵》一书,盛行于世.这部书共二百零六韵,因太繁细,不便于使用.唐人孙缅把《切韵》改为《唐韵》,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成了当时作诗用韵的官书,用韵的标准.到南宋时平水刘渊把同用的韵和并起来,编成一部《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分成一百零七韵.其后又有金人王文郁(山西平水)合并为一百零六韵,被称为“平水韵”,也就是一般人说的《诗韵》,成为后世用韵的依据.康熙时代编辑的《佩文诗韵》和后来的《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都是根据“平水韵”整理而成的.“平水韵”(佩文诗韵〉的韵目,共有一百零六个韵部,现分列如下: 上平声(十五韵)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下平声(十五韵)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 上 声(二十九韵)一董 二肿 三讲 四纸 五尾 六语 七麌 八荠 九蟹 十贿 十一珍 十二吻 十三阮 十四旱 十五潸 十六铣 十筱(筱)十八巧 十九皓 二十哿(ge) 二十一马 二十二养 二十三梗 二十四迥 二十五有 二十六寝 二十七感 二十八琰 二十九豏(xian) 去 声(三十韵)一送 二宋 三绛 四置 五未 六御 七迂 八霁 九泰 十卦 十一队 十二震 十三问 十四愿 十五翰 十六谏 十七霰 十八啸 十九效 二十号 二十一个 二十二祃 二十三漾 二十四敬 二十五径 二十六宥 二十七沁 二十八勘 二十九艳 三十陷 入 声(十七韵)一屋 二沃 三觉 四质 五物 六月 七曷(he) 八黠 九屑十药 十一陌 十二锡 十三职 十四缉 十五合 十六叶 十七洽说明:(一)在韵书里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这是因为平声字多,故分为上下两卷,无其他含义.(二)韵部表示韵母的分类(种类),把同韵母的字归在一起,找出其中一个字做为代表,就是所谓的韵部,如“一东”、“二冬”等等.“平水韵”在金、元以后的知识界,影响很大,直到今天写近体诗有时还要按照“平水韵”用韵.至于某一韵部中有哪些常用字,可参考后面的附录《古诗韵常用字简表》.诗韵有宽有窄,韵部里同韵字数量多的是宽韵,使用时有更多选择的余地,用韵方便.字数少的叫窄韵,也叫险韵。

4.古诗中的平仄 有什么具体要求

平仄简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五律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注意 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

(一)声调 传统诗词讲究音乐性,易诵能唱,容易记忆。所以它的写法强调懂得格律,过去便有人将它称为格律诗。

懂得传统诗词的格律,要先从字的声调入手。从前的四声,为平、上、去、入;今天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去。

古人把上、去、入三声统称为仄声,故声调的问题概括起来就是分清平仄两个字。 有人研究过,认为粤方言(白话)更接近古代的语言,所以懂得说白话的人,要区分平仄声比较容易。

平是平顺的意思,声音比较响亮动听,能拖长,也就是如一条平坦的路径,可以顺利的走下去。仄是倾斜的意思,属仄声类的字,声音比较拗屈难听,较短促,如人为想将它拖长,则不可能。

要正确运用此平仄声判断方法,最好是将同拼音不同调的两三个字来对比,如钟和众、期和企、花和画等,前者和后者一读白话声,便有明显的区别:前者悦耳、平柔,属平声;后者聱牙、急迫,属仄声。 习惯于区分现代新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人,要知道古代的入声字已经分散到新四声中去。

那么,分散到上声和去声的入声字,自是仄声;这里十分要注意的是已分散到阴平和阳平去的原入声字。如“插”字和“差”字,在现代普通话中同音,同属阴平声调,但如读起白话来,便有很大区别,又如现代普通话“衣”“一”。

同音,但在古语中“一”是入声字,“衣”是平声字,是不容混淆的。所以,只懂得现代普通话而不懂得白话的人,要正确区分出传统的平仄声,必须手上有一本《词林正韵》之类的工具书不可,特别是要掌握好入声字这一类。

除了查工具书、字典或词典这一手段外,多背熟一些古代名篇,也能正确区分某些疑难字的音调,在同一句中,唐诗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也就是说,一句子中的第二、第四或第六的双数字,平仄必须按固定格式,不能混乱。如上面提到的“画”字,如果用其他方法无法判出其平仄声归属,我们的头脑中立时涌起“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名句,那么按照同句的平仄相间的句式,便很容易判断出它属仄声。

至于,同句平仄相间的规律又该是如何呢?这是我们在下一回要谈到的主要内容。(二)句式 在律诗和绝句中采取的句式,大多是采取前为双后为单的词组组合法。

如“床前/明月/光”,为2/2/1句式;“风急/天高/猿啸哀”为2/2/3句式;“凤凰台上/凤凰游”为4/3句式;“于无声处/听惊雷”为另一种类型的4/3句式。词的不同之处,。

5.诗的平仄

五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全篇由五字句构成。

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索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五言歌谣继续产生,并被采入乐府,其中如《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文人五言诗始于何时,前人的看法颇不一致。

旧传西汉枚乘、李陵、苏武、班婕妤等人的五言作品,实际上不可靠。今存最早的文人的五言诗当为东汉班固的《咏史》∶咏史三王德弥薄。

惟后用肉刑。太苍令有罪。

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

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

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

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

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

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

不如一缇萦。钟嵘《诗品》说他「质木无文」,这说明文人初学五言诗体,技巧还很不熟练。

继作者有张衡《同声歌》、秦嘉《赠妇诗》和赵壹《疾邪歌》等,表现技巧日趋成熟。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古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

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辞之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灵活细致地书行和叙事。

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后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起源、始末的。诗歌并不例外。

如所周知,诗是一种可以歌咏的 韵文。诗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起源于劳动。

它是为协调劳动节奏而产生的。最初的诗 歌,是人类的集体口头创作。

旧诗起初也是如此。在文学史上,一般提到旧诗,都把它分为两种体裁,即”古体诗”和”近体诗”。

这所谓古体诗和近体诗,并不完全是以时代而划分的,那只是一种体裁的叫法。大家不 要在字义上引起误会。

至于新诗,即白话文的自由诗,不在旧诗之列,也不要误会它是 近体诗。所谓近体诗(又称近体诗,那是古人的叫法),这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它们由齐、梁时代的”新体诗”开始由不大讲究规律的诗格,转入极度讲究的了。诗人沈约在这一方 面,建立了一套音的理论,首先就奠定了律诗的基础。

初时只限于五言,七言是由唐代 人所创造的。律诗和绝句是近体诗的两大部分。

如果明了律诗的格律,绝句也可以了然;因为绝句是 随着律诗而来的。律诗的格律也分五言、七言,是一种每首八句的诗体。

它们由一定的平仄和对偶,有和 谐的音节,有整齐的章句。作者不能自由地逾越其范围和限制。

所谓平仄,就是每一个字,都有平、上、去、入四声之分。不属于平声的,就是仄声。

关于这,我们下面再作详谈。律诗、绝句每一句都受固定的平仄的限制。

所谓对偶,就是律诗中间四句,必须再字面上成为排偶一对对子,相对成为两联。首尾 四句不排。

三、四两句,称为”前联”或”颔联”;五、六句,称为”后联”或”颈联”。这些对 句,好比门的双扉,车的两轮,凡是虚字和实字,均须铢两悉称。

有意对、事对、正对? 反对、方法很多,这里不妨先举白居易一首题为《草》的五言律诗来看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从这首诗不难看出,第三、四句是一幅对子;第五、六句又是一幅对子。

但开头和结尾 两句都不用对仗。至于平仄呢?下面我们先来弄清”四声”,再谈律诗、绝句怎样运用这些平仄。

四声和平仄我们已经说过,写旧诗,特别是格律严谨的律诗、绝句,必须遵守固有的平仄限定。 什么叫做平仄呢?对声韵有点常识的,当然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但完全没有留意过这一 方面的话,那就大有说明一下的必要了。

所谓平、仄,那就是每一个字的平声和仄声。 怎样才叫平声,又怎样才叫仄声呢?原来中国自东晋以后,人们做诗作文,都非常讲究 声调。

齐朝的周颙和梁朝的沈约,都在这一方面著有专书,把每一个字的声调,调为 平、上、去、入四声。举一个例子来说,”方”为平声;”袄”为上声;”放”为去声;”霍”为入声。

除平声之外,上、去、入三声,都属仄声。但要知道,平声本身也有”阴平”和”阳平”之 分。

如:”方”为阴平,”房”为阳平。至于上、去、入三声,却是没有阴阳之分的。

说得更明白一点,那就是所有的字的音调,都有阴平、阳平、上、去、入(简称阴、阳、上、去、入)之分;每一个字,要不属于平声,便属于仄声(即上、去、入)。比如:“阴”字,本身就是阴平;“阳”字是阳平,“上”字是上声;“去”字是去声;“入”字是入声。

如果把这四声调熟,那么,是很人容易就能辨别出每一个字是属平属仄的。这里不妨再举几个例,以便对这方面陌生的读者,可以藉此将四声调熟一些,请看下面:因(阴)、忍(上)、印(去)、一(入);人(阳)、忍(上)、印(去)、日(入);金(平)、敢(上)、禁(去)。

6.古诗中的平仄到底怎么区分

平仄律是从文学音律的角度对汉字声调的分类。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共四个声调。平是指平声,仄指上、去、入声。元代后北方入声逐渐消失,化入现在的二声和四声中,而平声逐渐演化成阴平和阳平两类。近代汉语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调称为新四声。凡声调为阴平、阳平(指标准拼音中的一、二声)的称为平声,凡声调为上声、去声(指标准拼音中的三、四声)的称为仄声。有些原在古汉语中属入声的字现在虽归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仍应属仄声。

根据这个原则,人们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为两大类: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其关系一阴一阳。平仄相替产生节奏,由此也就产生了汉语的音韵之美。

对联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联、下联也要交替,即上下联相应的位置必须平仄相对。字音的对仗加上字意的对仗,就形成了联句结构的参差美,读起来便会琅琅上口,抑扬顿挫,韵味和谐。

作对联,要合于下列规律: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

作对联要音韵和谐。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一定的内容。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对上面的介绍的内容,我们可以归结为”四讲”,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

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比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对文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是指五、七言诗每句的第一、三、五字,不拘平仄,当用平声字的用了仄声字,或当用仄声字的用了平声字,皆无不可;而每句的第二、四、六字,则须平仄分明,不容更换。皆因一、三、五字平仄移易,读音影响不大,二、四、六字平仄失调,则读之拗口,乃律诗之大忌,用于楹联创作,也是传统楹联作法之大忌。

基本句式:

(仄)仄

(平)平

(平)平仄/平仄仄

(仄)仄平/仄平平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

对联不存在韵脚,上联和下联的末字忌韵母相同。

7.诗词的平仄韵律

一、诗词的平仄与韵律

、诗词的平仄: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仄分为平声、去声、上声、入声四种:

1、平声:平声又分为阴平和阳平,也就是我们现在发音中的一声和二声,就称之为平。

2、仄声包括:上声、去声(亦即三声、四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出现,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平仄谐和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3、入声是指短音,在现代诗中基本没有了,江浙粤一带还有保留,如“屋”就是入声。

4、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五言和六言的平仄对仗中间不能出现“孤平”或“孤仄”。何谓孤平和孤仄?指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如果只有一个平声,就犯“孤平”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即是孤仄。

、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仄,要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

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

1、诗词的平仄:是对初学者美感的强化训练,是对诗意境界而选择的一种修饰。是为了让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2、诗词的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对偶缘自宇宙万物的自然对称与心理学上的联想作用,以及美学上对比、平衡的原理,体现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有方就有圆、有生就有死、有明就有暗。。,因此,以山对水、以风对雨、以天对地。。。诗词中的对偶,叫对仗。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

3、诗词的押韵: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诗词中的韵,大致等于汉字中的韵母。所谓押韵,是指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诗句中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到句尾,所以叫韵脚。

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就押韵的格律要求来说,韵字是关键字,关键字的读音与中古音系统不合,就打乱了格律,也就破坏了音乐美。至于韵字以外,如果没有其他规律拘束着,我认为就可任由作者自由发挥,只要达到读起来不别扭,能朗朗上口也未尝不可,至少是关系不大。好的韵脚,能够对整首诗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能够增强诗词的节奏感及烘托出诗词意境的美感。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