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古诗都有什么啊

一、《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唐代白居易

1、原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翻译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苍翠。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发。

芳草的馨香弥漫着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又送游子远行踏上古道,满怀离情望着萋萋芳草。

二、《七步诗》

作者:三国曹植

1、原文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翻译

豆杆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豆杆和豆子本是从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么狠呢?

三、《春夜喜雨》

作者:唐代杜甫

1、原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翻译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四、《江南春》

作者:唐代杜牧

1、原文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翻译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五、《望庐山瀑布》

作者:唐代李白

1、原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翻译

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

仿佛三千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

2.小学课本有古诗吗

小学课本有古诗:一年级

1、一去二三里 2、画 3、静夜思 4、咏鹅 5、画鸡 6、悯农 7、春晓 8、村居 9、所见 10、小池

二年级

1、赠刘景文 2、山行 3、回乡偶书 4、赠汪伦 5、草 6、宿新市徐公店 7、望庐山瀑布 8、绝句

9、敕勒歌

三年级

1、夜书所见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望天门山 4、饮湖上初晴后雨 5、小儿垂钓 6、咏柳 7、春日

8、乞巧 9、嫦娥 10、游子吟

四年级

1、题西林壁 2、游山西村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送元二使安西 5、过故人庄 6、独坐敬亭山

7、望洞庭 8、忆江南 9、乡村四月 10、四时田园杂兴11、渔歌子

五年级

1、泊船瓜洲 2、秋思 3、长相思 4、牧童 5、舟过安仁 6、清平乐·村居 7、浪淘沙

六年级

1、诗经·采薇 2、春夜喜雨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4、天净沙·秋 5、马诗 6、七步诗 7、鸟鸣涧

8、芙蓉楼送辛渐 9、江畔独步寻花 10、石灰吟 11、竹石 1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3、已亥杂诗 14、浣

溪沙 15、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3.中小学语文课本总计收录了多少首中国的古诗词

就全国而言,多地使用人教版语文教材。该版本小学语文课本选择了80多首诗歌,其中古诗47首,占教材总量的13%。小学一年级上册有1首,《静夜思》; 一年级下册有4首,《春晓》《村居》《所见》《小池》。

中学阶段6册书,每学期大约有4~5首古诗词,约有30首左右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总计有61首古诗,其中,一、二年级各8首,三、四年级25首,五、六年级20首。从内容看,唐诗占50%,宋代诗词占30%,其他有汉乐府民歌、元、清及现代诗词。

武汉中小学语文教材主要为鄂教版,一年级上册有6首古诗,分别是《一去二三里》《登鹳雀楼》《静夜思》《画》《夜宿山寺》《梅花》。其余每学期必学8首古诗词,约占所有课文的四分之一。这样,一名小学生六年内至少要学90余首。

沪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8首古诗不见踪影,曾引起广泛争议,实际上被删古诗会以另外方式呈现。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语文教研员薛峰解释,此次对小学语文教材的修订并非删除古诗,而是将这些古诗重新编排至各学期,改变古诗教学的方式。上海一、二年级小学生将学习20首古诗,小学阶段5年内共学习80首古诗。

4.小学四年级下册古诗有哪儿些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古诗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乡村四月

( 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时田园杂兴

南宋。范大成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5.小学生必背诗词第126首是什么

有人根据自己的喜好臆造的东东。

根据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小学生每学期需要背诵的古诗词是8首左右,(出现在语文书里面的都算),小学12个学期,加起来是100首左右。

所有这些古诗词,都是教育专家,在数百年积累的基础上,从数以万计的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精选出来的,也是我国几十年来,教材不断改版的过程中沉淀下来的。

即使这样,不论哪一版教材的编写组也不敢说这些古诗词就是“必背”的。

那么请问,题目中的“必”字的依据是什么?有整有零的126首又是从何而来?

6.初中所有需要背的古诗词

篇目 作者(朝代) 名句 主旨 赏析 表现手法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 这首诗歌感情深挚,意境高远,胸襟开阔,给人以奋发昂扬的感觉。全诗的格调、境界也因诗人思想的高逸而变得高远深沉。

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夜雨寄北》 李商隐(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写今日离情,设想未来的重逢。

后两句虚写未来情。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

虚写,想象 《泊秦淮》 杜牧(唐)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表面抒发了对“商女”的愤慨,实际是批判了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情景交融,朦胧的景色与诗人心中淡淡的哀愁非常和谐统一。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北宋)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伤春感时,意蕴幽微,淡雅温厚 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 情致缠绵,音调谐婉,对仗工整,宛如天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感谢友人关怀,与友人共勉,表达了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运用比喻手法,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表想了诗人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态度。 运用典故,比喻修辞 《赤壁》 杜牧(唐)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从反面巧设结局,重评历史,感叹历史上的某些英雄人物不过是凭借一时的客观形势成就了千载盛名。

侧面书写了世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 借题发挥,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过零丁洋》 文天祥(南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直抒以死明志的决心,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至死不渝的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

用凄凉的自然景象喻国事的衰微,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北宋)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咏叹中秋,对月怀人。 书写了苏轼对兄弟的美好祝愿与思念,表现了他乐观旷达的情怀。

望月引发思亲的惆怅和对人生矿大的思考。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元)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把潼关的地形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叹。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 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

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饮酒》 陶渊明(东晋)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归复自然,悠然遐思。 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悠然自得的心境;体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流俗的高洁品质;“见”字化有意为无意,由我为无我,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景中有深意,景中有哲思,人与物与景完美融合。 《行路难》 李白(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 是的结尾在沉郁中奋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鼓沧海扬帆的勇气,是诗人积极乐观自信,顽强追求理想的品格写照。

现在常用来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报复和实现抱负的坚定信念。 夸张,对比,感情起伏变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济世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虚实结合,由己及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描绘了西北边陲的奇雪奇寒,抒发了送别朋友时真挚友情。

以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创造了一个瑰丽、富有诗意、春意融融的境界,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 比喻,融情于景 《己亥杂诗》 龚自珍(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

后用来比喻奉献精神。 移情于物,写景抒情叙事相结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唐)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体现了诗人高尚的志趣和广阔的襟怀。

诗的气势到此又掀起更大的波澜,象大鹏举起翅膀,挟着浑浑的旋风直冲霄汉,显出诗人的绝大笔力。 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