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中的孤平调具体什么意思 求解

我简单一点回答你的问题吧,看是否对你有用。

孤平调是指律诗,一般是指:五言格律诗(五言绝句和五言侓诗)中的“平平仄仄平”句的第一个字,应该用平声的用了仄声,七言格律诗(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中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中的第三个字,应该用平声字的用了仄声字,叫犯孤平。因为在这两句中,除了韵脚的一个平声字(即句子的最后一个子)外,就只有一个平声字了,所以古代至今,习惯称之为“孤平”。格律诗最忌孤平。你说的古诗的概念不太准确,古代的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格律诗),古体诗要求不严,没有这些说法。

2.怎样诵读古诗词和四声五度标记法

“五度标记法”

五度标记法是用五度竖标来标记调值相对音高的一种方法。画一条竖线,分作四格五度,表示声调的相对音高, 并在坚线的左测画一条线,表示音高升降变化的形式。 根据这条线的形式,制成五度标凋符号,有时也采用两位或三位数字表示。

表示相对音高,通常的做法是用“五度标记法”。先用一根竖线作为比较线,分别为四格,分别表示“高、半高、中、半低、低”五度,依次用“5、4、3、2、1”来代表。然后在比较线的左边用曲线或直线表示音节的音高变化形式和升降幅度。用五度标记法来标记普通话的四声如书所示:

调类是声调的种类,就是把调值相同的音节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一般来说,有几种调值就可以归纳为几个调类。普通话有四种不同的调值,所以也就有四种不同的调类。

普通话共有四个声调,为简洁起见,可以放在一个表里来说明。

如表1–5所示:

调类 调 值 例字 标调示例

阴平 55 高 gao[kau55]

阳平 35 麻 ma[ma35]

上声 214 考 kao[k’au214]

去声 51 字 zi[ts’51]

阴平调高而平,即由5度到5度,调值为55。因此阴平调又叫高平调或55调或第一声。

阳平调由中到高,即由3度升到5度,是个高升的调子,调值为35。因此阳平调又叫高升调或35调或第二声。

上声调由半低音先降到低音再升到半高音,即从2度降到1度再升到4度,是先降后升的调子,调值214。因此上声调又叫降升调或214调或第三声。

去声调由高音降到低音,即由5度降到1度,是个全降的调子,调值为51。因此去声调又叫全降调或51调或第四声。

普通话的四个调类是从古汉语的声调系统演变来的。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也就是有四个调类,后来又以声母清浊的不同为条件发生了分化,凡是古清音声母的字的声高为阴调,古浊音声母的字为阳调,这样演变为四声八类,即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演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共“四声”。

3.诗词里什么声调的字是入声

入声是古汉语的四声之一,平仄中的三个仄调之一。入声韵尾由三种不同的塞音韵尾[-p̚],[-t̚],[-k̚]构成。入声字读音短促,一发即收。入声字音是无声除阻音,是有成阻和持阻阶段,但最后没有爆发的塞音“平声者哀而妄,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

入声在汉语的保留情况及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入声在粤语、闽南语、海南话、客家语、部分赣语,完整保存韵尾三分[-p̚],[-t̚],[-k̚]。大部分赣语保留两种韵尾[-t̚]和[-k̚]。在吴语、大部分江淮官话、徽语、晋语、闽东语、莆仙语和极少数西南官话中合并为喉塞韵尾[-ʔ]。在闽中语、新湘语、闽北语、部分江淮官话和极少数西南官话中保留独立调值。

4.古典诗词的严整格律真的是束缚吗

绝对不是,中国诗歌在几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整齐的韵律,标整的格式才体现诗歌的格律性,严谨性,美妙的韵脚和平仄使诗歌读起来比较顺口,抑扬顿挫,富有韵味,这样才不单调,当我们读唐诗的时候,难道你为外那脍炙人口的格韵而赞叹,不佩服诗人们的智慧,这也是唐诗经久不衰的原因,有些人讨厌格律,认为这是旧时代的束缚,繁琐的代表,但在写诗的时候,重点不在格律,而在词汇,为了让词汇符合平仄,你会想办法找另一个词汇代替,这在无形中扩大了你的词汇量。

在现代的诗歌中也许并不重格律,这也是现代的时代的代表,有些也能动人心弦,但能确保像唐诗那样传唱千古吗,时代不同流行也不同,我们不能否定他们那个时代的作品,只有慢慢的品味,细细的研读,才能发现诗歌的独特美,才能把中国优秀的传统传承下去。希望你能满意,谢谢。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