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傲霜枝的中国菊花”是什么诗句

傲霜枝的中国菊花实际上比喻我们的祖国,历经磨难自强不息的精神,比如去年的汶川大地震和南方冰雪灾害。

我也很自豪!宋代诗词尤其是宋词乃中华历史文化辉煌的篇章。宋词产生并辉煌在开封,它是我们弘扬与开发的文化宝库,资源丰厚,取之不竭。

仅北宋名人的咏菊佳作便不可胜数苏东坡、李清照、王安石、欧阳修、黄庭坚、晏殊、朱淑真……诸位名家和他们的咏菊诗词是游人“相看两不厌”的魅力风景,历史名人是永恒的风景,咏菊诗词是永恒的风景,它们是菊花这一自然风景的丰富和延伸,在对应中相映生辉譬如,苏东坡错改咏菊诗的故事,就可以做成一组艺菊造型,而且可以把黄州菊花落瓣而汴京菊花不落瓣的景象展示出来故事大意是:苏东坡看到王安石写的两句咏菊诗: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不以为然,提笔续了两句云: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后来苏降调黄州见到那里的菊花落瓣,果然满地铺金。方知自己错了,后悔不已。

咏菊诗虽不始于陶渊明,但陶翁的爱菊,由于宋人《爱莲说》的推许而更出名,有人甚至推陶为菊花的护花神。菊花以黄色显示自己的容貌。

《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鞠有黄华。”“黄花”在诗人笔下成了菊花的代词。

“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初唐王绩见到菊花吐艳,醒悟到重阳节的来临。

杜甫在战乱中度过重阳,“旧采黄花賸,新梳白发微”;“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从时序的推移中觉察到自身的衰老。

李白却用“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黄花不掇手,战鼓遥相闻”,显示他所特有的豪情。白菊可算是后起之秀。

最早咏白菊的当推刘禹锡和白居易。令狐楚家中有白菊,刘一再见诸吟咏:“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

花的洁白有如“仙人披雪氅,素女不红妆”;花的娇贵使得“桂丛惭并发,梅蕊妒先芳。”白居易回忆经历的杭州、洛阳、苏州“三处菊花同色黄”,晚年见到“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时,不由得既兴奋又感慨。

中唐时白菊还是如此珍稀,到晚唐李商隐笔下,便是“霜天白菊绕阶墀”了。相应地咏白菊诗也多了起来。

司空图对白菊怀有偏爱,写有《白菊杂书四首》和两组《白菊三首》。 诗人喜欢菊花,看重的是“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杜甫)。

元稹说得更直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僧齐已赞它“无艳无妖别有香”,声明自己“栽多不为待重阳”,“却是真心爱澹黄”。

东坡一句“菊残犹有傲霜枝”,既赞菊花的品格亦隐喻自己的情操。

2.菊残犹有傲霜枝的全诗是什么

赠刘景文年代:【宋】 作者:【苏轼】 体裁:【七绝】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参考资料:祝你学习进步。

3.描写霜雪的诗句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