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纪念伟人的诗句

(一)横空出世韶山冲,引领革命旗帜红;赶走鬼子撵老蒋,中国命运从此通。

(二)主席思想传万代,华章珠玑放异彩;高鼻洋人亦读研,巨匠气慨全球骇。(三)《诉衷情 赞耀邦》鞠躬尽瘁死方休,功绩耀千秋。

呕心沥血憔悴,万事为民谋。拨乱事,救中流,走神州。

改革开放,四化当先,亲定良筹。(四)毛宇居 七律《颂导师》一领青衫运远谋,手无寸铁敌王侯。

拔山立海翻天浪,斩草除根解逆流。饥溺为心能得众,黔黎请命矢同仇。

最难主义坚金石,百折不回气愈遒。(五)柳亚子 七绝得坐光风霁月中,矜平躁释百忧空。

与君一席肺腑语,胜我十年萤雪功。(六)《喜读主席词二首》朱德昔上井冈山,革命得摇篮。

千流归大海,奔腾涌巨澜。罗霄大旗举,红透半边天。

路线成众志,工农有政权。无产者必胜,领袖砥柱坚。

几度危难急,赖之转为安。布下星星火,南北东西燃。

而今势更旺,能不忆当年。风兴旺未艾,快马更加鞭。

全党团结紧,险峰敢登攀。

2.去世的伟人的感人诗歌

舒乙的《 父子情 》《别踩痛父亲的影子》(看完后哭了); 杨绛的《我们仨》; 史铁生《 秋天的怀恋》(印象最深刻的高中课文 ); 莫怀戚《散步》;《荷叶母亲 》冰心(曾经一个字一个字的细细读过).马上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这些,下面是不熟悉的:

亲情如同甘甜的泉水

回忆我的母亲

母爱,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甜蜜的谎言

普通人

儿女

我的母亲

背影

背影

我的母亲

母亲颂

哑了的三角琴

父与子

父亲的绳衣

母亲的勋绩

祭父

父爱

玻璃匠和他的儿子

生日卡片

我与地坛·母亲

心中的坟茔

温暖的港湾

三月三

荷叶母亲

感谢父亲

父亲的病

父亲的玳瑁

母亲

没用的故事

秋天的怀念

母亲

未圆之梦

母亲的消息

母亲的回忆

父亲的画面

母亲的天蓝色手套

正月里的思念

父母的田园生活

思念母亲

在父母的情怀里荡漾

写给父亲的信

母亲

父亲

父亲的手

母亲为孩子而活

父爱

母爱是船也是岸

浴着光辉的母亲

老屋还有我们哪些牵挂

离开家的那一天那一场雪

母亲像一扇磨盘

母亲的枕巾

去看母亲

我的外婆

友情是一道绚丽的彩虹

忆白石老人

与佩弦

怀念振铎

我所见的叶圣陶

送仿吾的行

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

弟弟

纪念温德先生

灯火

不醉的朱零

旧宅院中的老朋友

最美的距离

关于友情

友情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

永远的清秋

希望可以帮到你哦~

3.请写出一句关于名人尊师的故事和古诗名句

鲁迅尊敬老师

鲁迅对启蒙老师寿镜吾一直很尊敬。他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总要抽空看望寿先生。1902年至1909年,在东渡日本留学的8年间,他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情况。一次,他奉母命从日本回绍兴办婚事,仅在家中停留了四天,但他仍在百忙中抽时间专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先生。鲁迅在日本还拜章太炎先生为师学文字学。章太炎先生逝世后,他连续撰文两篇纪念。

关于尊师的古诗名句很多,摘录10句如下: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2、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元.关汉卿

3、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4、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

5、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劝学》

6、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7、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8、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经:途经。好其人:爱戴教授自己的人,虚心向他们求教。隆礼:尊崇礼义)——《荀子.劝学》

9、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

10、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以上供参考。

4.歌颂伟人的现代诗歌

《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

《有的人》 臧克家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1949年10月19日)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先生的怀念,而是通过反动派势力与鲁迅先生截然相反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并且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

从本诗可以体现出鲁迅为人民服务的无私、伟大的精神。对黑暗社会主义者进行全面的打击。

扩展资料:

臧克家的文学成就:

臧克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重要一页,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

臧克家的作品多次获奖,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1988年4月,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文学期刊编辑荣誉奖;1991年10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000年1月,获首届“厦新杯-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同年12月,2003年12月,《臧克家全集》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臧克家

5.历史上与牛有关的名人和诗词有哪些

牛皋(gāo) (1087—1147)南宋抗金将领。字伯远,汝州鲁山人(今属河南鲁山县熊背乡石碑沟村人)。南宋初年聚集人民抗金。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牛皋加入岳家军、长胜军。牛皋使用双锏,乃金所制。后隶归岳飞,为其推重,对金作战中屡立战功。曾参加镇压杨幺起义。岳飞被害后,因始终反对宋金议和,被秦桧害死。

牛皋是南宋将领,出身射世,精练武功。他一生戎马生涯,出生入死,战功卓著,被誉为抗金名将,深受岳飞的器重和人民的爱戴,后被秦桧使人毒死。1129年,金兵入侵中原,牛皋聚众抗击有功,被提拔为中军统领和荥州刺史。后牛皋在抗击金兵中屡立战功,受到朝廷重视。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牛皋加入岳家军。牛皋年长于岳飞加之战功卓著,颇得岳飞敬重。在以后的抗击金兵中立下汗马功劳,被提为岳家军副统帅。岳飞遇难后,秦桧为斩草除根,与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密令都统制田师中在任和县(今杭州)以宴请各路大将为名,以毒酒害死牛皋,牛皋死前悲愤地说:“恨南北通和,不能以马革裹尸!”次日卒,埋在杭州西湖栖露岭北的剑门关畔,墓前立碑一通,其碑文为“宋辅文候牛皋之墓”(黄龙洞景区内,四周青竹环绕,十分幽静)。牛皋的遗牛皋墓骨虽埋在杭州,而故乡人民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在鲁山城东关(今八车队院内)建造了一座牛皋祠堂,院内有牛皋的洗马井(现尚存);牛皋的后裔在熊背乡石碑沟建造了牛皋的“衣冠冢”,以示后人祭奠和纪念。

诗歌:

唐代诗人元稹《田家词》云“牛咤咤,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

元代诗人胡天游写了首《无牛叹》:“荒畴万顷连陂,躬耕无牛将奈何!”没办法,“老翁倭倭挟良,妇子并肩如橐驼。”

唐代诗人张藉的《牧童诗》“远牧牛,绕林四面禾黍稠。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隔堤吹叶应同伴,还教长鞭三四声。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诗经·小雅·无羊》:“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尔牛来思,其耳湿湿。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

宋代梅尧臣的《耕牛》:“破领耕不休,何暇顾羸犊。夜归喘明月,朝出穿深谷。力虽穷田畴,肠未饱刍菽。秋收风雪时,又向寒坡牧。” 宋代孔平仲的《禾熟》:“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初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6.李商隐的《锦瑟》中化用两个名人的典故的诗句是

1、李商隐《锦瑟》中用两个名人典故的诗句是“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名人分别是庄周和望帝杜宇。

2、原文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3、译文

精美的瑟为什么竟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都叫我追忆青春年华。

庄周翩翩起舞睡梦中化为蝴蝶,望帝把自己的幽恨托身于杜鹃。

明月沧海鲛人流下了滴滴眼泪,蓝田日暖玉石才能够化作青烟。

此时此景为什么要现在才追忆,只因为当时心中只是一片茫然。

4、简析

《锦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诗题“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实是借瑟以隐题的一首无题诗。此诗是李商隐最难索解的作品之一,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作者在诗中追忆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伤感自己不幸的遭遇,寄托了悲慨、愤懑的心情,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田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全诗词藻华美,含蓄深沉,情真意长,感人至深。

7.关于爱国强国的名人诗集作品

屈原:《离骚》、《天问》、《九章》、《九歌》

辛弃疾:《九议》、《美芹十论》

文天祥:《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

闻一多:《红烛》、《死水》、《最后一次演讲》

岳飞:《满江红》

作者简介:

屈原(约前342—前278),名正则,字灵均,一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楚国大夫,出生于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他是中国最早的大诗人之一。继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政治家就是屈原。

他创立了楚辞,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国将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并在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焚烧楚先王陵墓。忧国忧民的屈原在汨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

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他创造的“楚辞”,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