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顾炎武的诗句

《过苏禄东王墓》

年代: 清 作者: 顾炎武

丰碑遥见炳奎题,尚忆先朝宠日殚。

世有国人供洒扫,每勤词客驻轮蹄。

九河水壮龙狐出,十二城荒向鹤栖。

下马一为郯子问,中原云鸟正凄迷。

《古北口》

年代: 清 作者: 顾炎武

雾灵山上杂花生,

山下流泉入塞声。

却恨不逢张少保,

碛南犹筑受降城。

《秋山》

年代: 清 作者: 顾炎武

秋山复秋山,秋雨连山殷。

昨日战江口,今日战山边。

已闻右甄溃,复见左拒残。

旌旗埋地中,梯冲舞城端。

一朝长平败,伏尸遍冈峦。

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红颜。

吴口拥橐驼,鸣笳入燕关。

昔时鄢郢人,犹在城南间。

《白下》

年代: 清 作者: 顾炎武

白下西风落叶侵,重来此地一登临。

清笳皓月秋依垒,野烧寒星夜出林。

万古河山应有主,频年戈甲苦相寻。

从教一掬新亭泪,江水平添十丈深。

2.顾炎武名言诗句

1、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顾炎武 《日知录》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3、以兴趣始,以毅力终。 ——顾炎武

4、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顾炎武 《精卫·万事有不平》

5、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顾炎武

6、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顾炎武

7、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顾炎武 《顾炎武诗选》

8、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 《日知录》

9、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顾炎武

10、文须有益于天下。 ——顾炎武 《日知录》

3.顾炎武名言诗句

顾炎武名言名句

1、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

2、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

5、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6、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7、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9、人臣之欺君误国,必自其贪于货赂也。

10、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

11、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春。

12、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

13、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14、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15、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当明末年,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

16、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17、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18、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19、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钢为不可缺矣。

20、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21、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22、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23、犯天下之不韪。

24、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25、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26、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

27、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28、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29、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30、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31、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4.关于顾炎武的爱国诗句

1.顾炎武提倡“利国富民”,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2.顾炎武终身为反清事业奋斗奔波,这与国破家亡的经历和他一直受到的良好教育有着密切关系。“昆山城陷,死难者四万余人,顾炎武的生母何氏被清兵砍去右臂,两个弟弟遭杀害,好友吴其沆也被捕蒙难。顾炎武奉嗣母王氏避兵于常熟,王氏闻城陷,绝食十五天死节,临终时给顾炎武留下遗言:‘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

3.顾炎武出身于江东望族,27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4.明亡,顾炎武与归庄等人以匡复故明为志,在南明政权下两次参加武装抗清斗争并决意不与清 廷合作。康熙十七年(1678),清廷议修《明史》,拒不就荐;次年,更誓死不入《明史》馆。此后,客居山西、陕西,潜心著述不再入世。

5.尽管遁迹商贾,炎武依然心存故国,时时关注着沿海一带抗清斗争的进展情况,希望能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他在《流转》诗中写道:“……晨上北固楼,慨然涕如雨……浩然思中原,誓言向江浒。功名会有时,杖策追光武。”当张名振(字候服,南京人)于顺治十年(1653)九月在长江口大破清兵,进屯崇明(今属上海),明年正月,又率“海舰数百”溯长江而上,直抵镇江,并登金山遥祭孝陵(明太祖朱元璋陵,在今南京中华门外)之际,炎武为之欢忭鼓舞,他兴奋地写道:“东风吹江水,一夕向西流。金山忽动摇,塔铃语不休。水军十一万,虎啸临皇州。巨舰作大营,飞舻为前茅。黄旗亘长江,战鼓出中洲……沉吟十年余,不见旌旆浮,忽闻王旅来,先声动燕幽。阖闾用子胥,鄢郢不足收。祖生奋击揖,肯效南冠囚。愿言告同袍,乘时莫淹留。”

5.顾炎武名言诗句

顾炎武名言名句 1、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

2、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

5、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6、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7、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9、人臣之欺君误国,必自其贪于货赂也。 10、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

11、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春。 12、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

13、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14、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15、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当明末年,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

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

16、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17、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18、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19、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钢为不可缺矣。

20、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

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21、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22、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23、犯天下之不韪。

24、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25、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26、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 27、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28、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29、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30、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31、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6.顾炎武抱负 诗词3句

《古北口》 顾炎武

雾灵山上杂花生,

山下流泉入塞声。

却恨不逢张少保,

碛南犹筑受降城。

《失题》 顾炎武

丰碑遥见炳奎题,尚忆先朝宠日殚。

世有国人供洒扫,每勤词客驻轮蹄。

九河水壮龙狐出,十二城荒向鹤栖。

下马一为郯子问,中原云鸟正凄迷。

《精卫》 顾炎武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7.关于顾炎武的诗句

《过苏禄东王墓》年代: 清 作者: 顾炎武丰碑遥见炳奎题,尚忆先朝宠日殚。

世有国人供洒扫,每勤词客驻轮蹄。九河水壮龙狐出,十二城荒向鹤栖。

下马一为郯子问,中原云鸟正凄迷。《古北口》年代: 清 作者: 顾炎武雾灵山上杂花生,山下流泉入塞声。

却恨不逢张少保,碛南犹筑受降城。《秋山》年代: 清 作者: 顾炎武秋山复秋山,秋雨连山殷。

昨日战江口,今日战山边。已闻右甄溃,复见左拒残。

旌旗埋地中,梯冲舞城端。一朝长平败,伏尸遍冈峦。

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红颜。吴口拥橐驼,鸣笳入燕关。

昔时鄢郢人,犹在城南间。《白下》年代: 清 作者: 顾炎武白下西风落叶侵,重来此地一登临。

清笳皓月秋依垒,野烧寒星夜出林。万古河山应有主,频年戈甲苦相寻。

从教一掬新亭泪,江水平添十丈深。

8.关于顾炎武的爱国诗句

1.顾炎武提倡“利国富民”,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

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2.顾炎武终身为反清事业奋斗奔波,这与国破家亡的经历和他一直受到的良好教育有着密切关系。“昆山城陷,死难者四万余人,顾炎武的生母何氏被清兵砍去右臂,两个弟弟遭杀害,好友吴其沆也被捕蒙难。

顾炎武奉嗣母王氏避兵于常熟,王氏闻城陷,绝食十五天死节,临终时给顾炎武留下遗言:‘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

’” 3.顾炎武出身于江东望族,27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4.明亡,顾炎武与归庄等人以匡复故明为志,在南明政权下两次参加武装抗清斗争并决意不与清 廷合作。

康熙十七年(1678),清廷议修《明史》,拒不就荐;次年,更誓死不入《明史》馆。此后,客居山西、陕西,潜心著述不再入世。

5.尽管遁迹商贾,炎武依然心存故国,时时关注着沿海一带抗清斗争的进展情况,希望能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他在《流转》诗中写道:“……晨上北固楼,慨然涕如雨……浩然思中原,誓言向江浒。

功名会有时,杖策追光武。”当张名振(字候服,南京人)于顺治十年(1653)九月在长江口大破清兵,进屯崇明(今属上海),明年正月,又率“海舰数百”溯长江而上,直抵镇江,并登金山遥祭孝陵(明太祖朱元璋陵,在今南京中华门外)之际,炎武为之欢忭鼓舞,他兴奋地写道:“东风吹江水,一夕向西流。

金山忽动摇,塔铃语不休。水军十一万,虎啸临皇州。

巨舰作大营,飞舻为前茅。黄旗亘长江,战鼓出中洲……沉吟十年余,不见旌旆浮,忽闻王旅来,先声动燕幽。

阖闾用子胥,鄢郢不足收。祖生奋击揖,肯效南冠囚。

愿言告同袍,乘时莫淹留。”。

9.顾炎武一首诗的诗题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清朝初年著名儒者顾炎武的社会主张,意思是说,民族的存亡,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当时明朝已经灭亡,随后是清朝建立。顾炎武认为,明朝灭亡,仅仅是换了一个皇帝,原来的生活方式和以儒学为思想指导的统治方式并没有改变,这叫亡国;但是清朝的统治,不仅要换一个皇帝,而且要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甚至要改变以仁义为核心的政治统治,这叫做亡天下。

因此,顾炎武说的天下,实际上主要是指汉民族和汉民族原来的生活方式。然而由于顾炎武把天下和国家分开,号召人们不必为某个皇室的兴亡而战斗,而要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战斗,这在中国社会思想上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顾炎武的思想后来被概括为这八个字,对于鼓舞中国人为自己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战斗,具有强烈的号召力。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多次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华民族曾经不止一次地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问题,每当这种时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就激励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