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带峻字屹字的诗词名句

两个字都带的吗?好像算名句的不太有艾,不好意思,给你提供几个诗句吧:

屹万仞与世隔,峻一极而天通。——《梦中作》(宋·陈观国)

柘川之西有削石,屹立巍巍峻如壁。——《西岩胜水》(宋·蒋晋)

华践峻登群玉表,清脩屹立急流中。——《送袁校书赴湖州别驾》(宋·崔与之)

山形卑堕不峻极,屹若巨首临江濆。——《重建岘山羊侯祠歌》(宋·王洙)

双崖信奇峻,屹立如重围。——《羚羊峡》(清·朱彝尊)

天门中断两屹立,箭筈一磴蛇蜿蜒。凌层绝顶肆崇峻,伫立矫首望八埏。——《乙卯秋月十九日登泰山太平顶》(元·郝经)

屹立乾坤不问年,独高高出万重山。塔簪顶上天梯峻,路出空中石磴艰。——《独高峰》(元末明初·徐舫)

屹立峰千仞,凌虚翠一堆。水流岩寂历,岭峻鸟徘徊。——《独秀峰》(清·何桂珍)

来自搜韵。。。可以吗0w0

2.带有屹字的积极向上诗

《观李翰林真二首》贯休

日角浮紫气,凛然尘外清。

虽称李太白,知是那星精。

御宴千钟饮,蕃书一笔成。

宜哉杜工部,不错道骑鲸。

谁氏子丹青,毫端曲有灵。

屹如山忽堕,爽似酒初醒。

天马难拢勒,仙房久闭扃。

若非如此辈,何以傲彤庭。

《辛丑岁十月上幸长安时扈从出西岳作》沈佺期

西镇何穹崇,壮哉信灵造。

诸岭皆峻秀,中峰特美好。

傍见巨掌存,势如石东倒。

颇闻首阳去,开坼此河道。

磅礴压洪源,巍峨壮清昊。

云泉纷乱瀑,天磴屹横抱。

子先呼其巅,宫女世不老。

下有府君庙,历载传洒扫。

皇明应天游,十月戒丰镐。

微末忝闲从,兼得事苹藻。

宿心爱兹山,意欲拾灵草。

阴壑已永閟,云窦绝探讨。

芳月期来过,回策思方浩。

《寄陕府邓给事》孟郊

陕城临大道,馆宇屹几鲜。

候谒随芳语,铿词芬蜀笺。

从来镜目下,见尽道心前。

自谓古诗量,异将新学偏。

戆人年六十,每月请三千。

不敢等闲用,愿为长寿钱。

非关亦洁尔,将以救羸然。

孤省痴皎皎,默吟写绵绵。

病书凭昼日,驿信寄宵鞭。

疾诉将何谕,肆鳞今倒悬。

尘鲤见枯浪,土鬣思干泉。

感感无绪荡,愁愁作□边。

贞元文祭酒,比谨学韦玄。

满坐风无杂,当朝雅独全。

见知嘱徐孺,赏句类陶渊。

一顾生鸿羽,再言将鹤翩。

宣扬隘车马,君子凑骈阗。

曾是此同眷,至今应赐怜。

磨墨零落泪,楷字贡仁贤。

《送淡公》

3.”屹立”一词中的屹是什么意思

屹 #yì

【释义】山峰高耸的样子:屹立|屹然。

【屹立】 #yìlì像山峰一样高耸挺立。常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例句〗中国人民靠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屹立在世界东方。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屹 <;形>

(形声。从山,乞声。本义:山势直立高耸的样子)

同本义。后泛指耸立的

屹山峙以迂郁。(迂郁:盘曲的样子。)――王延寿《鲁灵光殿赋》

又如:屹仡(挺拔雄劲的样子);屹峙(耸立)

坚定不移的

屹yì山峰高耸。〈喻〉稳固,坚定,不可动摇:~立。~然。

屹gē 1.见”屹?” 2.见”屹搭搭”。 3.见”屹剌剌”。

4.带峻字屹字的诗词名句

两个字都带的吗?好像算名句的不太有艾,不好意思,给你提供几个诗句吧:屹万仞与世隔,峻一极而天通。

——《梦中作》(宋·陈观国)柘川之西有削石,屹立巍巍峻如壁。——《西岩胜水》(宋·蒋晋)华践峻登群玉表,清脩屹立急流中。

——《送袁校书赴湖州别驾》(宋·崔与之)山形卑堕不峻极,屹若巨首临江濆。——《重建岘山羊侯祠歌》(宋·王洙)双崖信奇峻,屹立如重围。

——《羚羊峡》(清·朱彝尊)天门中断两屹立,箭筈一磴蛇蜿蜒。凌层绝顶肆崇峻,伫立矫首望八埏。

——《乙卯秋月十九日登泰山太平顶》(元·郝经)屹立乾坤不问年,独高高出万重山。塔簪顶上天梯峻,路出空中石磴艰。

——《独高峰》(元末明初·徐舫)屹立峰千仞,凌虚翠一堆。水流岩寂历,岭峻鸟徘徊。

——《独秀峰》(清·何桂珍)来自搜韵。

可以吗0w0。

5.古诗中的风雅颂分别指的是什么

对于风,雅,颂的解释有种种说法,一般认为是按照音乐来划分的

*风,地方乐调,这一部分共选了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乐调,称十五国风,共160篇,内容都是民歌,这十五国风是:周南(今陕西,河南之间),召南(今河南,湖北之间),邺,镛,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 其中周南、召南产生于汉水和长江中游,其余为黄河中下游。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周室东迁以后到春秋中叶的作者,大部分是民歌。

*“雅”诗就是西周王畿的乐调。王畿,都城地区,就是渭水流域地区,雅诗就是这一地区的乐调,之所以如此,有两种解释:1,雅,同“夏”,周称西周的王畿为“夏”雅乐就是“夏乐”,夏乐就是王畿乐调2:雅,正也,雅乐即正乐,当时称诸侯国的地方音乐为俗乐,周天子的都城是全国的中心,出于尊王观念,把王畿之乐称为“正乐”两种解释都可通。“雅”诗分为大雅,小雅,大小雅类于后代的大小曲,大小调,其中小雅较接近于“国风”可能是未被贵族改造的王畿地方音乐。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多数是贵族之作,少数是人民。关于产生年代,“大雅”大部分是西周初的作品,“大雅”小部分、“小雅”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

*“颂”,颂是祭祀用的宗教音乐,内容分为赞美神灵,祖先的功德,颂诗中周颂31篇,产生于王畿地区,渭水流域,是西周初年作品。鲁颂4篇,商颂5篇,它们都是东迁以后到春秋中叶的作品,产于鲁国,宋国(宋是商的后代)。

*《诗经》分风雅颂,共305篇,产生地区包括今天的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湖北部,写作年代大致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时间里。

6.古诗词里的”捣衣”是什么典故

捣衣

古代服饰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多于秋夜进行。在古典诗词中,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待惆怅情绪。词调中有《捣练子》等阕,即其本意。又,妇女洗衣时以杵击衣,使其洁净,也称“捣衣”。南朝宋谢惠连《捣衣》诗:“櫩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额头)。纨素既已成,君子行未归。裁用笥中刀,缝为万里衣。”唐李白《捣衣篇》:“晓吹筼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又《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虔,良人罢远征?”宋李煜《捣练子令》词:“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宋贺铸《捣练子》词:“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