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中格律四声的分类标准是什么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积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他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月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1)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著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著入声.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著入声这一个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这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甚麽字归甚麽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著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动词的时候解作“做”,就读平声(阳平);用作介词的时候解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怀.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汚,平声,形容词,汚秽;去声,动词,弄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叹”,“看”都属於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直到近代律诗中,往往也还读平声(读如刊).在现代汉语里,除“看守”的看读平声以外,“看”字总是读去声了.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时有平去两读,至於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关於诗是种类,问题是相当重复的.《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长律一类.宋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诗和近体诗两类.现在我们试就上述三种分类法再参照别的分类法加以讨论.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1].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一)古体和近体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乐府产生於汉代,本来是配音乐的,所以称为“乐府”或“乐府诗”.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到了唐代以后,文人摹拟这种诗体而写成的古体诗,也叫“乐府”,但是已经不再配音乐了.由於隋唐时代逐渐形成了新音乐,后来又产生了配新音乐的歌词,叫做“词”.词大概产生於盛唐.在乐府衰微之后,词产生之前的一个过渡时期,配新乐曲的歌辞即采用近体诗.像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调》,都是近体诗的形式.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於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 a、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押平声韵; c、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d、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长律一般是五言的[2],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

2.诗词中去声和入声有什么区别

【年代】:现当代

【作者】:佚名

【作品】:诗词常识

【内容】:四声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心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 ,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还。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开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

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两读的,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3.跪求诗词所有格律及去声字、为了大家方便,勿用链接

甘州曲 唐教坊曲名。

《唐书·礼乐志》:天宝间乐曲。皆以边地为名,甘州其一也。

顾夐词名《甘州子》。 甘州曲 单调二十九字,六句五平韵 王 衍 画罗裙韵能结束句称腰身韵柳眉桃脸不胜春韵薄媚足精神韵可惜许读沦落在风尘韵 ●○○ ○●● ●○○ ●○○●●○○ ●●●○○ ●●● ○●●○○ · 此调起句三字。

顾夐词添作七字,其实即此体也。结句,《词律》本落去许字,今从《花草粹编》增定。

又一体 单调三十三字,六句五平韵 顾 夐 一炉龙麝锦帷旁韵屏掩映句烛荧煌韵禁城刁斗喜初长韵罗荐绣鸳鸯韵山枕上读私语口脂香韵 ◎○○●●○○ ○●● ●○○ ●○⊙●●○○ ⊙●●○○ ○●● ⊙●●○○ · 此词即王词体,惟起句多四字。旧谱泥于《甘州曲》、《甘州子》两名小异,而另列之。

不知曲子二字,互为省文,并无分别也。 按,顾词五首,俱有“山枕上”三字。

其一首,第一句“红炉深夜醉调声”,红字平声;第四句“小屏古画岸低平”,古字仄声。又一首,第五句“月色照衣襟”,月字仄声;结句“翠钿镇眉心”,翠字仄声。

谱内可平可仄据此。 醉吟商 姜夔自序云:石湖老人为子言,琵琶有四曲,今不传矣:《日濩索凉州》、《转关绿腰》、《醉吟商胡渭州》、《历弦薄媚》也。

子每念之。辛亥夏,谒杨廷秀于金陵邸中,遇琵琶工,解作《醉吟商胡渭州》,因求得品弦法,译成《醉吟商》小令,实双调也。

按,《胡渭州》,唐教坊曲名,《醉吟商》,其宫调也。姜夔自度,乃夹钟商曲,盖借旧曲名,另倚新腔耳。

醉吟商 双调二十九字,前段三句两仄韵,后段三句三仄韵 姜 夔 正是春归句细柳暗黄千缕韵暮鸦啼处韵 梦逐金鞍去韵一点芳心休诉韵琵琶解语韵 ●●○○ ●●●○○● ●○○● ●●○○● ●●○○○● ○○●● · 此调平仄无他首可校。 干荷叶 元刘秉忠自度曲。

属南吕宫,取起名三字为调名。 干荷叶 单调二十九字,七句四平韵、两叶韵 刘秉忠 干荷叶句色苍苍韵老柄风摇荡叶减清香韵越添黄韵都因昨夜一番霜韵寂寞秋江上叶 ○○● ●○○ ●●○○● ●○○ ●○○ ○○●●●○○ ●●○○● · 此亦元人小令,平仄韵互叶。

刘作三首皆然。 又一体 单调三十字,七句四平韵、两叶韵 刘秉忠 干荷叶句映枯蒲韵柄折难擎露叶藕丝芜韵倩风扶韵待擎无力不成珠韵难盖宿读滩头鹭叶 ○○● ●○○ ●●○○● ●○○ ●○○ ●○○●●○○ ○●● ○○● · 此词结句作六字一句,较前词多一衬字。

喜春来 《太平乐府》注:中吕宫。《太和正音谱》注:正宫。

一名《阳春曲》。 喜春来 单调二十九字,五句一叶韵、四平韵 张 雨 江梅的的依茅舍叶石濑溅溅漱玉沙韵瓦瓯蓬底送年华韵问暮鸦韵何处阿戎家韵 ◎○◎●○○● ◎●○○●●○ ◎○⊙●●○○ ◎●○ ⊙●●○○ · 此亦元人小令,平仄韵互叶者。

按,元好问词,起句“春盘且剪三生菜”,宜字平声。姚燧词,第三名“山河判断笔尖头”,山字平声。

元好问词,结句“且唱喜春来”,且字仄声。其余平仄,参校周德清、司马九皋两词。

又一体 单调二十九字,五句两叶韵、三平韵 周德清 闲花酝酿蜂儿蜜叶细雨调和燕子泥韵绿窗蝶梦觉来迟韵谁唤起叶帘外晓莺啼韵 ○○●●○○● ●●○○●●○ ●○●●●○○ ●●● ○●●○○ · 此词第四句,亦叶仄韵,与张词异。 又一体 单调三十字,六句两叶韵、三平韵 司马九皋 岁云暮矣虽无补叶时复中之尽有余韵老来吾亦爱吾庐韵清债苦叶尊有酒句且消除韵 ●○●●○○● ○●○○●●○ ●○○●●○○ ○●● ○●● ●○○ · 此词与周词同,惟结句多一衬字,作三字两句异。

又一体 单调三十一字,七句一叶韵、四平韵 《太平乐府》无名氏 海棠过雨红初淡叶杨柳无风睡正寒韵杏烧红句桃剪锦句草拖蓝韵三月三韵和气盛东南韵 ●○●●○○● ○●○○●●○ ●○○ ○●● ●○○ ○●○ ○●●○○ · 此词第三句,作三字三句异。 踏歌词 唐《辇下岁时记》:先天初,上御安福门观灯,令朝士能文者,为《踏歌》。

陈旸《乐书》云:《踏歌》,队舞曲也。 踏歌行 单调三十字,六句四平韵 崔 液 彩女迎金屋句仙姬出画堂韵鸳鸯裁锦袖句翡翠贴花黄韵歌响舞分行韵艳色动流光韵 ◎●○○● ○○●●○ ○○○●● ◎●●○○ ○●●○○ ●●●○○ · 此调五字六句,崔词二首皆然。

旧谱于此词,第五句作七字,第六句作三字者,非。 按,崔词别首,第一句“庭际花微落”,庭字平声;第四句“罗袖觉寒轻”,罗字平声。

秋风清 一名《秋风引》。寇准词名《江南春》,刘长卿仄韵词名《新安路》。

秋风清 单调三十字,六句四平韵 李 白 秋风清韵秋月明韵落叶聚还散句寒鸦栖复惊韵相思相见知何日句此时此夜难为情韵 ○○○ ○●○ ●●●○● ○○○●○ ○○○●○○● ●○●●○○○ · 此本三、五、七言诗,后人采入词中,其平仄不拘。 又一体 单调三十字,六句三平韵 寇 准 波渺渺句柳依依韵孤村芳草远句斜日杏花飞韵江南春尽离肠断句苹满汀洲人未归韵 ○●● ●○○ ○○○●● ○●●○○ ○○○●○○● ○●○○○●○ · 此即李白“秋风清”词体,但首句不用韵,且声调亦较谐婉。

故列又一体。 又一体 单调三十字,六句四仄韵 刘长卿 新安路韵人来去韵早潮复晚潮句明日知何处韵潮水无情亦解归句自怜长在新安住韵 ○○● ○○● ●○●●○ ○●○○● ○●○○●●○ ●○○●○○● · 此词用仄韵,其字句与李词同。

抛球乐 唐教坊曲名。《唐音癸笺》云:《抛球乐》,酒筵中抛球为令,其所唱之词也。

《宋史·乐志》:女弟子舞队,三日抛球乐。 按,此调三十字者,始于刘禹锡词,皇甫松本此填,多一和声。

三十三字者,始于冯延巳词,因词有“且莫思归去”句,或名《莫思归》。皆五七言小律诗体。

至宋柳永,则借旧曲名,别倚新声,始有两段一百八十七字体。《乐章集》注:林钟商调。

与唐词小令体制,迥然各别。以同一调名,故类列之。

抛球乐 单调三十字,六句四平韵 刘禹锡 五色绣团圆韵登君玳瑁筵韵最宜红烛下句偏称落花前韵上客如先起句应须赠一船韵 ◎●◎○○ ○○●●○ ●○○●● ⊙●●○○ ●●○○● ⊙○◎●○ · 此本唐人小律,后人教坊,被之管弦,遂相沿为词。中二。

4.古诗怎么标声韵

旧体诗词的韵包括诗韵和词韵。在弄清了题意之后,我们先讨论诗韵。

《广韵》是现存最古老的一部韵书,它是根据《唐韵》而来的。《广韵》有206韵,到了《平水韵》演变为106韵。已知清代人写诗一般查阅《诗韵集成》和《诗韵合璧》等韵书,也是106韵。这说明唐宋以至清代诗人的用韵规范。

根据《唐韵》、《广韵》之后的经典韵书,诗韵共有106个,包括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律诗、绝句一般只用平声韵,仄韵律诗比较罕见。所以,我们只简要介绍平声韵。

上平声15韵: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15韵:

一先,二萧,三尧,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诗韵也随之而发展变化。元代周德清(1277~1365)《中原音韵》反映了唐宋以后的这些变化。《 中原音韵 》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部曲韵著作。《中原音韵》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以韵书的形式,把曲词里常用作韵脚的5866个字,按字的读音进行分类,编成一个曲韵韵谱。韵谱分为19韵。第二部分称做《正语作词起例 》 ,是关于韵谱编制体例 、审音原则的说明,关于元代北曲体制、音律、语言以及曲词的创作方法的论述等。韵谱中的19韵如下:

一东钟,二江阳,三支思,四齐微,五鱼模,六皆来,七真文,八寒山,九桓欢,十先天,十一萧豪,十二歌戈,十三家麻,十四车遮,十五庚青,十六尤侯,十七监咸,十八廉纤,十九侵寻。

再讨论词韵。

词韵有平有仄,特别是不少词谱规定用入声韵。戈载的《词林正韵》把平上去声分为十四部,入声分为五部,共十九部。由于内容过多,篇幅过大,其中平上去声十四部与诗韵基本相同,因此恕不重复,仅列举“入声五部”如下:

一屋沃;二觉药;三质物锡职辑;四月黠曷屑叶;五合洽。

最后探讨现代诗韵。

上述已经探讨了《广韵》至《中原音韵》的发展概况。自清代以来,有过一些反映近代语音系统的韵书。在近代韵书及其韵部体系中,以民间形成的“十三辙”比较科学:

一发花,二梭波,三乜斜,四姑苏,五衣期,六怀来,七灰堆,八遥迢,九由求,十言前,十一人辰,十二江阳,十三中东。

秦似根据“十三辙”编著了《现代诗韵》,归纳为十三部:

一花部,二歌部,三些部,四姑部,五衣部(包括衣韵、居韵),六开部,七飞部,八高部,九收部,十山部(包括山韵、天韵),十一根部,十二方部,十三东部(包括东韵、声韵)。

5.古诗中的平仄音

在现在汉语拼音里面,一、二声就是平音,三、四声就是仄音,但是由于古今音的不同和方言差异,古诗里面的字不能和现在的汉语拼音等同 。

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现代粤语仍存在著『平、上、去、入』四声,并细分为九声,分别为「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和「阳入」。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

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

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

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

现在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

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象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

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几个声调。

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己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

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

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

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