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上文言文原文填空题(人教版语文)
一、《〈论语〉十二章》(一).理解填空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2、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4、在中学生夏令营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 !’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新 课 标 第 一 网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__,并阐述为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对文中两个“其”、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2.对文中四个带“ ”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人”指三个人 B.“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C.“择”是选择之意。
D.“从”是跟从,意译为学习。四.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①中:________ ②不:________③引:________ ④顾:________2.给文中划线句添上省略的部分。
(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3.陈元方不再理会“友人”的原因是因为“友人”“________”又“_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5. 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诲女知之乎B.学而不思则罔C.路转溪头忽见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6.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敬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谦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这则故事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
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 。五、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此书为西汉淮南王__________________编著。成语“__________________”出自于此。
2.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⑴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⑵马无故亡而入胡( )⑶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 ⑷此独以跛之故( )3.翻译下面的句子:⑴此何遽不为福乎?⑵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4.本文是一则______(文体),其蕴含的道理是是:__________________六、古诗词阅读(一)、选择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C.枯藤/老树/昏鸦 D.明月别/枝惊鹊(二)、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回答: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把下列相关的内容连在一起。篇名 作者 出处 体裁《观沧海》 白居易 《全元散曲》 元曲《如梦令》 马致远 《乐府诗集》 古体诗《天净沙 秋思》 王湾 《漱玉词》 五律《钱塘湖春行》 曹操 《白氏长庆集》 词《次北固山下》 李清照 《全唐诗》 七律(四)、选出下面内容中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钱塘湖春行》这首诗先写远景,后写近景,景中有情,描写了西湖早春的动人景色,又将作者尽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
2.七年级上古诗默写,快,不用附答案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理解默写梳理 1、《论语》十则:①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⑥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⑦ 表达对远方朋友到来的喜悦之情,《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⑧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
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3、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达乡思之情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富有特征的9个景物描绘了一幅秋原黄昏行图,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5.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直接描写动物(莺燕报春)的两句诗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课外古诗词背诵》填空整理1.《龟虽寿》①以高亢的语句,后人常用来励志的名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②最能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情感的句子(含比喻)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③表达诗人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④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句是: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⑤运用比喻表明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句子是: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⑥比喻有志的人虽年老而仍有雄心壮志时,常用的成语是:老骥伏枥。
⑦表现了英雄人物老当益壮的胸怀的句子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⑧配乐所加与内容无关的句子是: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⑨表现出人虽到暮年但雄心壮志尤存的诗句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⑩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的诗句是: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⑾抒发诗人年老雄心在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⑿最能体现曹操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情感的,采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⒀表现诗人越到晚年越思进取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⒁表现曹操要老当益壮,积极进取,完成统一大业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⒂流露出诗人要利用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的想法的句子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⒃我们比喻有志的人虽年老而仍有雄心壮志时,常用的句子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过故人庄》① 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②借树、山来表现夏景的诗句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③描写乡村秀丽景色的诗句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④写出农家劳动生活的句子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⑤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题破山寺后禅院》①描绘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意境深邃的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②以动显静,因情生景、含蓄隽永的诗句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③写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启示的句子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④比喻探寻幽远盛景乐趣的句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⑤被誉为千古名联的句子: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⑥写景的句子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⑦表明入寺时间的句子: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①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②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③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
3.【求初中语文全册人教版的50个古诗词填空如题、只要古诗词、不要古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佛”王维(唐)《使至塞上》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初唐四杰”之一杨炯(唐)《从军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唐)《凉州词》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古从军行》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赛》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曾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曾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塞下曲·其一》【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塞下曲·其二》【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出塞》【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塞上听吹笛》【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渔家傲·塞下秋来》【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塞下曲·其二》【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塞下曲·其三》【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4.七上语文古诗
诗:《观沧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湾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龟虽寿》曹操 《过故人庄》孟浩然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夜雨寄北》李商隐 《泊秦淮》杜牧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观书有感》朱熹 词:《浣溪沙》晏殊 《如梦令》李清照 古文: 《童趣》沈复 《论语十则》儒家学说 《山市》蒲松龄 《世说新语》两则 《寓言四则》两则 文言文: 5。
童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童趣 译文 回想我童年的时候,能够对着太阳张开眼睛,明察秋毫,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夏日的蚊子声音象雷鸣,我心里把它比作成群的仙鹤在天空飞翔。心里这么想,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变成仙鹤了。
我抬起头看,脖子都硬了。我又让蚊子留在帐子里面,慢慢地吸口烟喷出来,叫蚊子冲烟飞鸣,当作青云中的白鹤观看,果然就象鹤唳云端一样,令人怡然称快。
我又常在土墙凹凸的地方,或是花台小草丛杂的地方,蹲下身子,与花台一般高,定神仔细观察,以丛草作为树林,以小虫和蚂蚁作为野兽,以泥土凸的作为山丘,凹的作为山谷,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有一天,见到有两个小虫在草里斗,看得正高兴的时候,忽然有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个小虫就被它吞了进去。
我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觉吓得叫了起来。定了定神,捉住这只癞虾蟆,鞭打了数十下,驱逐去别的院子 。
10。 论语十则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6。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10。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20。《山市》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
(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
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
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
一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
5.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默写填空题 答案
不好意思教材不同,我只看过木兰诗。
5.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6.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7.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8.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9.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0.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1.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2.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1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14.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1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6。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比喻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17。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只能回答这么多,如有错多多包涵.
6.初中古诗默写人教版请答题古诗文复习资料班级:
1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2 愁云惨淡万里凝3 清风半夜鸣蝉 听取蛙声一片4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5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6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7 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8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9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10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11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12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13 何陋之有14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15 秦时明月汉时关 但使龙城飞将在16 雪上空留马行处17 千里莺啼绿映红18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19 择期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0 碧水东流至此回 21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2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23 下笔如有神24 断肠人在天涯————-应该就是这样了。
7.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古诗词复习答案
那就是初中古诗喽观沧海作者: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
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 峙(sǒng zhì):高高耸立。
竦 ,通耸,高。 (8)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阳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汉:银河。 (13)幸:庆幸。
(14)甚:极点。 (15)至:非常, (16)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7)咏:歌吟 (18)咏志:即表达心志。 (19)志:理想 (20)歌以咏志:以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解说 《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第一章。《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
“ 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
《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
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章)。
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赏析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
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