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相对的诗句是什么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翻译: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补充: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出自:《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2.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还能联想到哪句古诗词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可以联想到的诗句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意思是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鸣鹭。出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意思是雨后的天空,乌云消散,阳光又重新照耀着大地。阳光映射下的彩霞与野鸭一起飞翔。大雨后的江水显得异常的充盈,远远望去,江水似乎和天空连接在一起。

出自唐代文学家王勃于上元二年(675年)所创作的一篇骈文《滕王阁序》。

此句色彩对比鲜明,落霞是绚丽的,多重的,孤鹜是清淡的,单一的,落霞是自上而下的,孤鹜是自下而上的,秋水长天,天水相接,浑然一体,远近、上下、立体式的展现出一幅深秋江天图。和《如梦令》一样,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生命力。

扩展资料:

一、《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创作背景

此为忆昔之词,非当时当地所作。李清照十八岁之前到汴京,二十四岁时,翁舅赵挺之被罢相,不久她便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离开京城到了青州,也离开了与她有诗词唱和之谊的前辈晁补之、张耒等人。

赵明诚是金石学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创作雅兴,一度转移到与丈夫共同搜集、整理、勘校金石书籍方面。所以此词当是作者结婚前后,居汴京时,回忆故乡往事而写成的,也就是词人十六七岁至二十三四岁之间的作品。

细审作者行实,此词大致可系于她十六岁(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之时,是时她来到汴京不久,此词亦当是她的处女之作。

二、赏析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以优闲的游兴始,中经溪亭玩醉,急切回舟,误入藕花,最后惊起鸥鹭,全词最后一切都统一在白色鸥鹭苍茫暮色的大自然景色之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

动作和情绪,起伏变化,很富于节奏感。词人把瞬时的神情,瞬时的动作,瞬时的音容,瞬时的景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极富立体感的生活画面。这是一个永恒的活生生的生活画面。这是画面在清新之景中渗透了野逸之情。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

它不像《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那样带着富贵之气,也不像《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那样带着衰飒之气,而是表现了作者青春时期的野逸之气。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滕王阁序

3.你还知道那些描写夕阳 藕塘 鸥鹭 的古诗吗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思》马致远【年代】:南北朝【作者】:南朝民歌【作品】:西洲曲【内容】: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西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年代】:唐【作者】:李贺【作品】:塘上行【内容】:藕花凉露湿,花缺藕根涩。飞下雌鸳鸯,塘水声溘溘。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