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中的借对是什么意思

对仗中的特殊类型,或称为假对.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令一词相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 A: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如杜甫《曲江》诗:“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 “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这就是“借义对”. B: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乙词(字).例如对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与甲字同音而又字义相关的丙字来结成对仗.俞弁《逸老堂诗话》说:“洪觉范《天厨禁脔》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谐紫),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谐千)”皆是假借,以寓一时之兴,唐人多此格,何以穿凿为哉.”文中所举就是“借音对”.。

2.借对在古诗写作中是什么意思

借对是对仗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也称为假对。

借对的基本情况是这样 的:一个词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它的一种意义,但同 时借用这个词的其他意义,来与另一词相对。它一般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方式实 现对仗工整的目的。

借义是指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那个词形成 对仗,但在诗中所用的并不是这种意义,而是另外一种意义。 如杜甫的《曲 江》:“酒偾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寻常”一词就具有多种意 义,一是“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副词,后者却是数 量词,诗中用“寻常”来与数词“七十”构成对仗,用的是它在数量方面的意 义,但诗中用的却是它在副词方面的意义。

这就是所谓的“借义对”。 借音是指利用词与词之间同音的关系,以一句中某字的同音字与另一句 中的字相对。

如俞弁的《逸老堂诗话》中说:“洪觉范《天厨禁脔》有琢句 法,中假借格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谐紫),如‘住山 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谐千),皆是假借,以寓一时之兴,唐人 多此格,何以穿凿为哉。 ”文中所说的就是“借音对”。

3.【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乌江亭,李清照的乌江,这三首诗借对项

《》:李清照用来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显然,她认为,项羽虽然兵败,但称得上英雄.《》:杜牧有对项羽负气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杜牧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须有和不屈不挠的意志,认为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算不上真正的“男儿”.《亭》是王安石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4.诗歌常识中借对有什么特点

结对又被称为假对,是近体诗中一种特殊的对仗方式。

有些词会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使用一个词的一种意义,同时又借用这个词的其他 意义来与另一个词相对。诗人正是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使对仗工整。

(1) 所谓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 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个词的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 如“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其中“朝”对“顾” 用的是“朝”的别义来相对,“下”对“臣”用的是“下”的别义来相对,而 不是用它们在句中的意思。(2) 所谓借音是指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乙词 (字)。

例如对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 用乙字在全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与甲字同音而又字义相关 的丙字来结成对仗。如“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杜甫《野 望》)其中“白”对“清”,则是借用“清”的同音字“青”,而构成了颜色 对。 这样的借对,也属工对。

这种谐音的借对多见于颜色对。如“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

(杜甫《秦州杂诗》)此句以“珠”谐音“朱”,与“白”相对。

5.“直抒胸臆”的古诗有哪些

1.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代: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 一作:强虏)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 一作:人间;尊 通:樽)【翻译】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

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赏析】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

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

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念奴娇》词分上下两阙。

上阙咏赤壁,下阙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作者吊古伤怀,想古代豪杰,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之挫折。

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上阙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

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咏的人物。

“乱”“穿”“惊”“拍”“卷”等词语的运用,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2. 《登幽州台》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涕下 一作:泪下)【翻译】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 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 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赏析】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 击,心情郁郁悲愤。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 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 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 的心绪。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 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3. 《望岳》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 通: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翻译】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赏析】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

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4. 《秋词》唐代: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翻译】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赏析】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5. 《游子吟》作者: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翻译】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赏析】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 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 情。

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 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 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