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的写作要点

七言律诗的写作要点 (1) 一、律诗是诗词里讲究最多的诗种(包括律绝).我们先复习一下七言绝句的平仄构造 1、平起平落(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仄起平落(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3、平起平落(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4、仄起平落(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注意: 注释:1、括号(),内的字宜仄可平:(仄);2、括号(),内的字宜平可仄:(平); 3、括号《 》,变格时宜平可仄:《平》;4、括号《 》变格时宜仄可平:《仄》.初学者不必学习变格句型,尊重《 》内用字平仄. 绝句(指律绝)1、2、4句用韵(一般压平韵,首句不用韵应符合第3、4的格式). 二、七言律诗的平仄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如同“五言律诗”前面加与五言前节两个字平仄相反的字既成.七律同七绝一样,首句通常入韵(七律首句不入韵也可,古今少见,但必须符合3、4的格式;“五绝”“五律”首句通常不入韵).七律2、4、6、8句都入韵,一定要用平声韵.3、5、7句不入韵,但尾字必须用仄音字. 否则就不为律诗了(不是所有的七言八句都是“X律”如格律不符只能根据诗的格律归为古风了). “七律”和“七绝”一样也有4种格式.可看出它是两首七绝平仄格式相加: 1、平起(首句用韵):等于七绝(1)(3)形式相加.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毛泽东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仄起(首句用韵):等于七绝(2)(4)形式相加.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毛泽东 七律 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3、平起(首句不用韵):等于七绝(3)形式两首相加.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毛泽东 七律 和柳亚子先生: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十”入声字 4、仄起(首句不用韵):等于七绝(4)形式两首相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律诗颔联(3、4句)、颈联(5、6句)应对仗,也可只在颈联对仗. 三、律诗个别句子的变通和拗救 律诗平仄格式要求严格,但也有一点灵活性,在一定条件下,有的地方也可以变通.在古代诗人的作品中,在平仄格式上变通的情况相当普遍,以致寻找毫不变通的律诗,反而不容易找到.变通,并不是任意的,也有一定的规则.古代诗人作诗,也常有某个字不合平仄句型,这叫“拗”,或“拗句”.既然已经“拗”了,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补救,这就叫“拗救”. 关于“一、三、五不论” 前人曾经提出过一个变通的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而言的,意思是说,每句的一、三、五诸字的平仄可以“不论”,“不论”就是可以变通;二四六诸字则必须“分明”,“分明”就是要求严守格式.至于第七字,押韵的用平,不押韵的用仄,这是固定的,就在必提出了.五律每句只有五字,这个口雇自然就变化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个口雇能够概括一些现象,但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地方可以不论,有些地方一定要论.所以又有人说:“一三五不一定不论,二四六不一定分明”;这是说,变通是有一定条件的. 关于第一个字,七律每句第一字的平仄完全可以灵活,该用平的可以用仄,该用仄的可以用平.但其中有一个例外,即五律每句的第一个字和七律每句的第三个字,遇到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

2.古诗词和古诗的特点重点

1、古诗是古代汉族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2、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汉族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于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汉族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汉族民间歌曲。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词终于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今天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

3.急求20首简短、著名、好背的古诗重点词:简短、好背例:五绝不重

以下的,而且推荐古诗十九首,很有名却又感情真挚,如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绝句啊 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送崔九 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终南望馀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返回 怨情 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送灵澈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送上人 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秋夜寄邱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我最喜爱的诗 听筝 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新嫁娘 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玉台体 权德舆 昨夜裙带解,今朝[虫喜]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何满子 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很悲的,好好背 渡汉江 李频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哥舒歌 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4.来自古诗文中重点词句

语文总复习古诗文阅读 第 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述而》) (2)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____.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_______,晦明变化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2.(2011·辽宁)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体解吾犹未变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且夫天地之间,____________,苟非吾之所有,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3.(2010·课标全国)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千里马常有,________________.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以千里称也.[韩愈《杂说(四)》] (3)莫笑农家腊酒浑,____________________.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4.(2010·辽宁)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高余冠之岌岌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芳与泽其杂糅兮,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树木丛生,_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3)噫!菊之爱,____________________.莲之爱,__________________?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 1.考点要求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考点剖析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实际上包括三个要素,即“常见的”“名句”和“名篇”.所谓“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一是《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规定背诵的篇目,这些篇目考查的可能性最大;二是课外的经常引用的名句名篇.所谓“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名家名篇,所指既有诗歌也有散文,一般为高中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 3.命题规律名句名篇是高考每都要涉及的考点,赋分6分.一、填充型演练体悟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1)户庭无尘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 (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3)云销雨霁,彩彻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5)雕栏玉砌应犹在,________________.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6)羌管悠悠霜满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 整合点拨 做名句名篇默写题常出现的三种问题是写错别字、丢字和倒序.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需要在复习和应试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难写字、生僻字从某种意义上说,背诵容易书写难,难就难在一些难写字和生僻字上.《赤壁赋》中“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中的“酾”“槊”都是生僻字.对于这些字,平时要多练,考时应留心. 2.注意同音异义字同音异义字,是命题人最得意的“设伏点”,也是考生写错字的主要所在.如“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作”,常误写为“做”;“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中的“禁”,常误写为“尽”;“天生我材必有用”中的“材”,常误写为“才”.这就要求考生应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词,通过有意识地比较,既知其音,又知其义. 3.辨别通假字文言文中存在着大量的通假字,在默写名句时考生容易误写成它的本字. 4.注意散文句中的虚词,尤其是句末助词这些词在默写时容易丢掉.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中的“焉”“也”两个助词,常被丢掉;“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矣”易丢,且易误写为“也”,而句末的“也”丢的次数更多.这就要求在背诵散文时,特别留心句中或句末的助词. 5.留意词句顺序颠倒句子顺序的,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两句的顺序,“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两句的顺序.之所以易颠倒,是因为这些句子多为并列句.颠倒词序的,如“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易颠倒为“见不贤而自内省也”,“秋月春风等闲度”易颠倒为“春风秋月等闲度”.对此,最根本的办法是准确理解文意.二、理解型演练体悟 默写. (1)《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好古文最重要的是什么

怎样学习文言文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推荐的两套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教学占了整个教学内容的40%,而且相对集中在高一年级。

其中,高中《语文〈试验本〉》高一年级两个学期各6个单元,文言文分别占3个单元;《高中语文实验课本》高一年级则全年集中文言文教学,上下册各4个单元。在文言文教学总量扩大、要求提高的情况下,如何学好文言文,本文想结合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谈一些想法。

新修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重要的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

教学大纲的要求,有两层基本涵义:一是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和方法,二是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掌握。下面试作分别说明。

首先,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和方法,概括地说,就是诵读、理解、背诵 。诵读、理解、背诵,诵读是核心、是关键、是文言文学习的立足点。

所谓诵读,朱自清先生曾说:“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能力,教学的时候先由老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练着读,有时还得背诵,除背诵以外都可以看着书。”由此可以看出,在诵读教学中,除掉老师的范读外,学生所要作的就是“跟着读”、“练着读”、“背诵”和“看着书(读)”,换句话说,诵读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探究的学习过程。

这当中,读是关键。读,首先要听老师范读。

从老师的范读中应该领悟些什么,请看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讲课: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

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于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文章的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所蕴藏着的意义,都要通过朗诵表达出来。而学生在听老师的范读中,也正要获得对文章的这方面的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起自己诵读的欲望,以达到进一步“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目的。

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文字所蕴藏着的意义等等,不是一下子就读得出来的,它是学生在不断地听范读、跟着读、练着读的诵读过程中逐步体会、领悟、感知得来的。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读音正确。

这是由于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间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读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课文注释中对这一些都注明了读音,要依据注音,认真读准。

这里要着重提一提“破读”的问题。所谓“破读”,就是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

如“衣”用作名词时读yī,用作动词(穿衣)时读yì;“食”在表示吃时读shí, 在表示给人吃时读sì。不过现在有的破读音已经进入现代汉语中,一般字典也已有注明,如美好的“好”(形容词)读hǎo,爱好的“好”(动词)读hào,难易的“难”(形容词)读nán,灾难的“难”读nàn等等。

而有些破读现在已不加特别区分,如叶公好龙的“叶”,旧读shè,现在可以读为yè了。掌握破读,对辨析词性词义,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

能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表明了对语句层次和大意的正确理解,这要在对词句含义理解的训练中,通过诵读来实现。 此外,还要注意读出语气、读出语势,等等。

实际上,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至可以背诵的学习过程。 我们不赞成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搞繁琐的语法分析,机械的诵记名词术语,也不主张呆板的所谓字字落实、句句落实。

我们主张学习文言文,要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领悟,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的素材,最后达到将文言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个部分。 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诵读、识记、理解是同步进行的。

我们所说的对文言文的理解,主要是指对文章内容上的整体的领会、把握。这种领会和把握应当:①着眼于全篇的内容;②着眼于文意的沟通;③着眼于文章的篇章。

至于背诵,这也是由于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字词的识记,词句含义的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都要靠熟读成诵才能做到。

而且,语言文字的学习,概念和规则并不是最重要的,不是记住了规则就能说话、写作、阅读;语言学习是先实践、运用,然后理解。因而语文学习需要背诵,而文言文的学习则更强调背诵了。

能够“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主要靠背诵量的不断积累。因此,新修订的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都对背诵作了量的规定。

其中,小学背诵古诗词80首,初中背诵文言文20篇、古诗词50首,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这样一些篇目全部诵读至背诵,烂熟于心,达到上述。

6.初二下学期语文古诗文的重点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作者: 加入日期:07-06-02 八下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念:考虑,想到 寝:睡 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户:窗户 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五、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 描写 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六、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五、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与朱元思书》 1、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

解题:“与”:给予。“书”:信。

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信中述说旅行所见,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就像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

2、解释重点字。①风烟:指烟雾。

②共色:同样的颜色。 ③俱:都。

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7)急湍:急流的水 (8)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9)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

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10)轩邈:轩,高;邈,远。

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11)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

(12)相鸣:互相和鸣 (13)⑥戾天:到天上;戾,至(14)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15)经伦:筹划、治理。

(16)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17)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18)犹:好像,如同。

(19)交映:互相掩映。(20)见:同“现”,显现,显露。

(21)缥碧:青白色。 3、中心:.《与朱元思书》一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

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4、结构:第一段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第二段 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

第三段描写了 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水清、急的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5.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4分) (1)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 (2)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 (3)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句中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