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天的古诗赏析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赏析]这是一首赞美早春的小诗。“草色遥看过却无”句,是全篇的绝唱。早春二月,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经过春雨的滋润,春草的芽儿渐渐萌生了。透过薄薄的雨幕远远望去那草色已有绿意,但当你走近细看时,却反而不那么明显了。这不下是初春草色的特点吗?诗人的高超诗笔,犹如一架摄影机,通过兼摄远近,把这种极难描摹的色彩摄了下来。真是一句一幅画,虽非绘画,却胜似绘画

2.5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带赏析 约50字

/q?word=%B4%BA%CC%EC++%B9%C5%CA%AB&ct=17&pn=0&tn=ikaslist&rn=10

描写春天的古诗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描写春天的古诗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描写春天的古诗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描写春天的古诗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描写春天的古诗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描写春天的古诗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描写春天的古诗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描写春天的古诗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描写春天的古诗

春兴(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

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

又逐春风到洛城.

描写春天的古诗

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描写春天的古诗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描写春天的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3.【描写春景的古诗的赏析

《咏柳》【唐】 贺知章碧玉⑵妆⑶成一树⑷高,万条垂下绿丝绦⑸.不知细叶谁裁⑹出,二月⑺春风似剪刀.【注释】⑴ 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本诗描写的是垂柳.⑵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⑶ 妆:装饰,打扮.⑷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⑸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⑹ 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⑺ 二月:农历二月,正是仲春时节.⑻ 似:好像,如同.【译文】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象剪刀的二月春风啊!【题解】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赏析】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4.有关春天的诗句,带赏析的

1)杜甫《春夜喜雨》赏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

多好的春雨!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

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瞧,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多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

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颈联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溶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

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凝而成…… 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赏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

“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游程中所见。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

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

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这联和上联是此诗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

这更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 尾联写白沙堤之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从孤山北面到现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诗人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诗人敏锐细腻的笔触,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上春装。

诗人赞美西湖的春色,并且指出他最爱在白沙堤上行走。白堤的两边是水,堤两旁种满了柳树、桃树。

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脚边,你仿佛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枝如烟如雾,如丝如缕,飘拂在你的脸上,使你心中涌生无限温柔无限爱,你像在梦境、在仙境。当春天走在白堤上时,你就更能体味到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感觉和心情了。

全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扣紧“春行”二字来描写景物的。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

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

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了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3)杜牧《江南春绝句》赏析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是描写江南风光的一首七绝。江南多么迷人,多么令人向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已经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绚丽的图画,但那只是宏观的,而杜牧的《江南春》则相对具体一些,似乎领我们参观了几个景点,印象也就更深刻了。

杜牧在这首七绝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首先诗人把我们带入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

你看,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那帝水的村庄,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风招展的酒旗,多么令人心驰神往!“千里”说明是写整个江南,但整体又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

5.关于春天的诗句及其赏析

春天的诗句:《春夜喜雨》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赏析:创作此诗时,诗人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钱塘湖春行》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赏析:全诗以“春”字为着眼点,景中寄情,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喜悦轻松地情绪。

6.积累一首春天的古诗写诗意和赏析

惠崇春江晚景

作者:苏轼 (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赏析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7.关于春天的古诗赏析3首,每首150字

孟浩然《春晓》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赏析:

诗歌从春鸟的啼鸣、春风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谢落等声音,让读者通过听觉,

然后运用想象的思维方法,转换到视觉,在眼前展开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色,构

思非常独到。诗歌语言自然朴素,通俗易懂,却又耐人寻味:不知不觉的又来到

了一个春天的早晨,不知不觉的又开始了一次花开花落。思想着这一年一度的春

色,人生的感慨便会油然而起,或淡或浓地萦回心头。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赏析:

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初夏作于江州。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原因惜春、恋春之情,怨恨春去无情,谁知是错怪了春,原来它并未归去,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山寺里来了。这首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启人神思,惹人喜爱,是唐人绝句中又一珍品。

忆江南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词】 类别:【】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1]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2]

能不忆江南。

赏析:

此诗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8.关于春天的诗句(有赏析的和解释)

村居

·【清】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⑵醉⑶春烟。

儿童散学⑷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⑸。

【注释】

⑴ 村居:住在农村。 ⑵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⑶ 醉:迷醉,陶醉。 ⑷ 散学:放学。 ⑸ 纸鸢: 鸢:老鹰。纸鸢:风筝。 《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方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赏析】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读了这首诗,我们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的美丽春景,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第二句写的是人物活动。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9.描写成都春天的古诗及赏析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绝句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赏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那么接下来杜甫又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积雪的一个岷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的门口停着长万里的船只。这样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送这个船到下游去。那么这个“万里船”能够通行,也说明这个“安史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了,已经接近要平定了,这个时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这条江上来来往往了。 那么这么一首诗,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饰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对仗的。从六朝开始就有绝句,到了唐代以后绝句就形成了非常圆熟的一种艺术,我们很多著名的诗都用绝句。绝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对仗,或者四句前面两句写景对仗后面两句抒情不对仗,或者是前面两句不对仗后面两句对仗,那么现在他这首诗四句都对仗,可以说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写得非常认真的一首诗。杜甫有一个写诗的时候让人“语不惊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这首诗千锤百炼。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