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破山寺后禅院】在这首诗中 [潭影空人心] 的前半句是什么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 ,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划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 ,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颈联和尾联在意念上紧承颔联,颔联写诗人的发现之美,追寻之乐,这两联则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把读者带进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诗人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灿烂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禅房前面 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空人心”应对上句“悦鸟性”,点示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的确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悦鸟性”又暗示人只有象鸟一样,远离凡尘,回归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遥适世。颔联写山光物态,写小鸟欢飞,写潭影空明,无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禅味佛理感化人心,净化灵魂的奇妙作用。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钟馨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

2.关于影的诗句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鲁南峰嵯峨甚,残月扁舟入画图。

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竹摇清影罩幽窗,日暮倚修竹。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寒郊无留影,秋日悬清光。(江淹/【望荆山】)

月殿影开闻夜漏,

水精帘卷近秋河。(顾况/【宫词】)

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李贺/【开愁歌】)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窗竹写秋影,村砧捣夜声。(清-刘若蕙/【秋夜寄外】)

浦树悬秋影,江云烧落辉。(【岳州别赵国公王十一琚入朝】张说)

环潭澄晓色,叠嶂照秋影。(【游泾川琴溪】武平一)

人倚层楼风满槛,江涵秋影月当门。(宋-曹勋【和谢景英提干】)

3.与潭有关的诗句

《送别》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水色南天远,舟行若在虚。迁人发佳兴,吾子访闲居。

日落看归鸟,潭澄羡跃鱼。圣朝思贾谊,应降紫泥书。

《望洞庭》

年代: 唐 作者: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十四诗品》

年代: 唐 作者: 司空图

犹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

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体素储洁,乘月反真。

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