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调歌头这首诗的全部诗句是什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
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出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节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苏轼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被调到密州任职。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赏析:
苏词的下半片从天外幻觉转向人间,用人间的目光来看月亮。“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亮是美好的,所照的建筑也是华贵的“朱阁”和“绮户”。
有词话说,“低绮户”的“低”应该是“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这是有道理的。这是对现实中月亮的描述。“转”“窥”“照”三个字,并不是全面写月亮的活动。
而是拣与人有关的居所和人物来写,特别点出人物的“无眠”。中秋的月亮本来是很光明的,普照大地,可是在苏东坡笔下,却专门找失眠的人作对。失眠是一种结果,思乡、思亲才是原因。
接下去的“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就不是描述了,而是抒情。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中说:“‘不应’两句,写月圆人不圆,颇有恼月之意。
‘人有’三句一转,言人月无常,从古皆然,又有替月分解之意。”这是说得很精到的。亲人近在而不得团聚,原因本不在月,而先归咎于月。
这里的关键词是“圆”,其中包含着双重意味:第一重,是月亮形状之圆:第二重,是汉语里由月亮形状之圆而引申出来的亲人之团圆。
正是因为月圆与团圆的双关,诗人的联想才从物的圆转移到人的不团圆上来。这种转移,使得诗人的恼月有了根据,同时也显示了情感逻辑与理性逻辑之不同,可见情感之强烈。
后又为月解说,其实是自我安慰,但是这种自我安慰并不完全是理性的,仍然把人情的“悲欢离合”和自然的“阴晴圆缺”对应起来,按正相关的规律来看待的。
这种正相关,仍然不完全是理性的,而是情感逻辑的。 这是议论,是抒情,最后把抒情归结到意象上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既然不能两全,就只能豁达一点,只要感情长久,只要同时望月,就是不能相聚,也是很美的。这就表现了情感的收敛。
从恼月的强烈,到望月的共享,情感不是一味强烈,而是一张一弛,节奏起伏有致。 苏轼对弟弟苏辙很有感情。这个弟弟,也真是一个不简单的弟弟。
后来,当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受难时,就是苏辙,主动提出把皇上所赐爵禄拿出来为哥哥赎罪,从而感动了皇上,最终苏轼被下放到黄州。
2.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词名是什么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寒门地主家庭.祖父苏序是诗人,父苏洵长于策论,母程氏亲授以书. 嘉佑二年(1057)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因母丧回蜀.嘉佑六年(1061)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值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还朝任职,正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时期.他强调改革吏治,反对骤变.认为「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因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从熙宁四年(1071)起,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每到一处,多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诗句深文周纳,罗织罪名,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入狱.5个月后被贬黄州为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94)哲宗立,任用司马光,废除新法.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由于与当政者政见不合,再次请调外任.先后任杭州、颍州、扬州知州.后迁礼部兼端明殿、翰林待读两学士.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后,苏轼又被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才遇赦北归.死于常州.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政治上几经挫折,始终对人生和美好事物有着执着的追求.他的思想主体是儒家思想,又吸收释老思想中与儒家相通的部分,保持达观的处世态度.文学主张与欧阳修相近.要求有意而言,文以致用.重视文学的艺术价值.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创作以诗歌为多,计)2700余首,题材丰富多样.诗中表现了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切,特别是对农民的同情.如《荔枝叹》、《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五禽言》、《吴中田妇叹》等.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写得精警有新意,耐人寻味.如《有美堂暴雨》、《题西林壁》等.诗歌还反映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画面,无事不可入诗.写物传神,奔放灵动,触处生春,极富情韵,成一代之大观. 散文成就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谈史议政的文章气势磅礴,善于腾挪变化.叙事记游的散文既充满诗情画意,又深含理趣.《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是其代表作品. 词作多达三百四五十首,突破了相思离别、男欢女爱的藩篱,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抒写报国爱民的情怀.「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包括对农民生活的表现.词风大多雄健激昂,顿挫排宕.语言和音律上亦有创新.「指出向上一路,而新天下耳目」.在词的发展史上开创了豪放词派.代表作品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爱情词、咏物词均有佳作,表现出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传世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1.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这词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四十一岁,时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题说“兼怀子由”,当时苏轼与其弟子由已经六七年不见了.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的矛盾过程.而前人却多妄解,说神宗读到“琼楼玉宇”两句,叹云:“苏轼终是爱君”,即量移汝州.此说与事实不符.苏轼移汝州在黄州之后,不能说因这词而“量移汝州”. 词的上片主要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句,是从李白《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两句脱化而来.同时点明饮酒赏月.接下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表面上好像是赞美月夜;也有当今朝廷上情况不知怎样的含意.《诗经》中“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并非问今天是什么日子,而是赞美的语气:“今天是多么好的日子啊!”的意思.下面“我欲乘风归去”三句,表面是说“我本来是神仙境界中来的,现在想随风回到天上神仙住的‘琼楼玉宇’中去,但是又怕经受不住天上的寒冷”.这几句也是指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末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是说,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这里所谓“人间”,即指作地方官而言,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这样想通了,他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现出积极的乐观的情绪. 词的上片叙述了他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苏轼和苏辙,手足。
3.描写中秋节的古诗水调歌头苏轼
苏轼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3]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