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韵律相关知识

五律的平仄

1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的平仄

1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 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言绝句

1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绝句

1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 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韵律分哪些关于诗词韵律的基本知识我略有所知,但是看《红楼梦》时

【近体、古体】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 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用韵】 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

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有二百余韵。实际上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完全按这两部韵书,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根据《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近体诗只押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

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鱼和虞,真和文,萧、肴和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 如果我们具体看一看各个韵部里面的字,又会发现一个相反的情况:古人认为属于同一韵的,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

比如杜甫《三绝句》第一首(以下引诗均以杜诗为例,不再注明): 楸树馨香倚钓矶, 斩新花蕊未应飞。 不如醉里风吹尽, 可忍醒时雨打稀。

“飞”和“稀”在平水韵中同属五微,但在普通话读来并不押韵。 又如第二首: 门外鸬鹚去不来, 沙头忽见眼相猜。

自今以后知人意, 一日须来一百回。 “猜”和“回”在《平水韵》中同属十灰,但在现在普通话中也不押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

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比如《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 酒渴爱江清, 余甘漱晚汀。 软沙倚坐稳, 冷石醉眠醒。

野膳随行帐, 华音发从伶。 数杯君不见, 都已遣沈冥。

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属下平声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 这叫做借邻韵发端,在晚唐开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

现代人写近体诗,当然完全可以用今韵。如果要按传统用《平水韵》,则不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读古诗更是如此。

这些不同,有时可以借助方言加以区分,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读多背了。 【四声】 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

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

那么什么是入声呢?就是发音短促,喉咙给阻塞了一下。一类是以塞音t,p,k收尾,另一类是以喉塞音?收尾。

在闽南语和粤语中,还完整地保留着这四种入声,在吴语中则都退化成了较不明显的?收尾了。以t,p,k收尾的入声,并不真地发出t,p,k音。

塞音在发音时要先把喉咙阻塞一下,然后再送气爆破出声。在入声中,只有阻塞,没有送气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

比如英文的stop,美式英语在发这个词时,并不真地发出p音,而只是合一下嘴就完了,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说是一种入声。 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

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比如“乙、亿、邑”,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在普通话读来毫无差别(。

3.中国古代诗词在韵律上的用法

略说韵律 诗词创作要重视艺术性,并重几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韵律”,要讲究字词的搭配、音调的和谐,在这些方面,古人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这里就不引经据典了(有《诗品》、《词品》、《曲品》等一套丛书,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阅)。

谈到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

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这三个方面都来自于汉语语音的特点,就是单音节语素占优势,有声调。

在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写作时平仄、对偶和押韵运用的好,运用的自然,可以使诗作增强音乐感,呈现韵律美;运用的不好,用得过多过滥,就会给人以生拼硬凑之感,甚至以文害义,六朝到初唐的骈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这是每一个诗词爱好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这里主要谈谈对押韵的看法。 在散体的语言中,押韵比较少见,但也不是没有。

常用押韵的是韵文(包括赋、诗、词、曲等),韵文的意思就是用韵之文。押韵的格式一是逐句用韵,也就是一韵到底,这在有些唱词、美文中能够见到;二是隔句押韵,诗绝大多数是隔句押韵,只有开头两句可以都用韵,词的情况比较复杂,既有逐句押韵,又有隔句押韵,还有隔多句押韵的。

韵文用韵,多数是全篇一韵,较长的作品也有中间换韵的。 韵的情况,古今有很多不同。

隋唐时代如《切韵》、《唐韵》等都分得很细,宋朝《广韵》定为206韵,但由于有些韵可以“同用”,唐代实际用112韵,宋代用108韵,金元时合并为106韵。清朝的《佩文诗韵》集韵之大成,分为平、上、去、入四部分。

平声包括上平声一东、二冬等15韵和下平声一先、二萧等15韵,上声包括一董、二肿等29韵,去声包括一送、二宋等30韵,入声包括一屋、二沃等17韵,共106韵。学作古体诗,用韵上应首选《佩文诗韵》。

押韵以格律诗的要求最为严格,许多字如一东中的“终”、“风”、“公”和二冬的“钟”、“峰”、“恭”,我们现在读音一样,律诗却不能通押,如果通押,就犯了出韵的错误,就要遭人耻笑,考试就要落第。中唐以后,才逐渐出现邻韵通押,如杜牧的《清明》诗用的十三元韵,但首句却用了邻韵十二文。

词押韵不那么严格,像平声,词就合并到了14韵。 押韵还有选韵和次韵的难易问题。

作诗,主动地选韵或被动地限韵,会碰到难易问题。像平声中的四支、十一真等,包含的字多,选用就容易,称为宽韵;而像五微、十二文等韵,包含的字较少,选用就难,称为窄韵;还有些韵,如三江、十五咸等,包含的字更少,选用很难,称为险韵;而像有些朋友“限韵”,则迹近于文字游戏了。

诗友写诗填词时一定要注意韵部的选择。 宋代以后,和别人诗习惯要次韵或称为步韵,也可以看作是“限韵”的一种,不少文人喜欢玩这种押韵杂技,于高难动作中见功夫。

苏东坡有一首次韵诗,就写得精炼自然:“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以上说了这么多,是不是说要大家作诗都要用韵,不用韵就不是好诗呢?恰恰相反,我们是提倡推陈出新的,“处处拘泥格律,反而损害了词的意境,同时也降低了词的艺术性。词律是为人服务的,我们不能反成为其奴隶而让思想内容去迁就格律。”

只是要大家对“陈”有所了解,然后出“新”。何况诗友们常常要做韵文,也有些朋友喜欢依旧格律做诗词,这时候可以格律从旧,保留旧格律的合理部分,如粘、对、韵等,而在读音上却完全从今。

实际上,我们在读古代诗词时已经这样做了。像“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斜”,除了古文研究者外,还有谁念“xia”呢? 今韵中,现在成系统的有多种,推荐大家用《中华新韵》的新诗韵,包括一麻、二波、三歌等共18部,每一韵又分阴平、阳平、上、去四种声调,这是根据普通话的语音规定的,用它押韵,自然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另外,戏曲中惯用的十三辙也是不错的。

熟悉今韵,活用格律,用今音作新体韵文,是一定会出佳作的。有些诗友认为写古体诗特别是填词不用古韵就不是“词”,个人认为是不妥的。

宋词韵律宋词韵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压平声韵 压仄声韵 ○ ● ◎ △ ▲ 小重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又名《小冲山》、《小重 山令》,双调五十八字,前后阕 各四平韵,一韵到底。 踏莎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又名《踏雪行》, 双调五十八字,前后阕 各三仄韵,前后阕开始 两句例用对仗。

临江仙 ◎ ● ◎ ○ ○ ● ●, ◎ ○ ◎ ● ○ △。 ◎ ○ ◎ ● ● ○ △。

◎ 。

4.诗词格律知识

近体诗和古体诗 诗是从商周时代以来早已有了的一种抒情言志的韵文形式。

《诗经》305篇,就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被谱入乐曲,用来歌唱,即为曲辞,或称歌辞。

从文学的角度定名,则称之为诗。“楚辞”就是在楚国人民中流行的歌辞,亦可称为楚诗。

到了汉代,五言诗产生以后,诗逐渐成为不能歌唱的文学形式,开始与歌辞分家。从此以后,凡是能作曲歌唱的诗,题目下往往带一个“辞”字。

就诗体而言,则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大类。 近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也称今体诗。

它形成于唐代,以有严格的格律为其主要特征。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人开始就研究四声、八病(指诗歌创作中应避忌的八个声律问题,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等声律、对偶,至唐初沈佺期、宋之问时逐渐定型,形成了一种与旧体诗有明显区别的新诗体。

其字数、句数、平仄、对仗和押韵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主要类别有律诗和绝句,其中又各有五言、六言、七言之别(六言较少见)。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十句以上的称排律或长律。

还有六句三韵的律诗,称为三韵律诗或小律。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

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

其主要特点是: 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四十字,七律五十六字; 2、押平声韵; 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4 、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七律如: 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五律如: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 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

五言绝句二十字,七言绝句二十八字。 七绝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五绝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以外的各种诗歌体裁,都可称之为古体诗,也称古诗或古风。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

篇幅长短不限,有句子比较整齐划一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有长短句相间、随意变化的杂言体。五言、七言的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

杂言最少一字,多者可达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将其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

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及白居易的《新乐府》等,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称“古绝句”,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

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总括起来说,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诗。乐府和绝句,有些属于古体,有些属于近体。

古体诗的主要特点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

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

因此,可以说凡不受近体格律束缚的,都是古体诗。但是古体诗也不是一点格律上的要求都没有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实际上它是一种半自由体的诗,在格律上有以下特点,值得注意: 一、古体诗的押韵 古体诗也要押韵,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在仄声韵当中,还要区别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

一般地说,不同声调是不可以押韵的。古体诗用韵,比格律诗用韵稍宽,一韵独用固然可以,两个以上的韵通用也行。

但是,所谓通用也不是随便乱来的,必须是邻韵才能通用。古体诗虽然可以通韵,但是诗人们不一定每次都用通韵。

特别要注意的是,上声和去声有时可以通韵,但是平仄不能通韵,入声字更不能与其他各声通韵。古体诗的用韵,是因时代而不同的。

实际语音起了变化,押韵也就不那么严格。中晚唐用韵已经稍宽,到了宋代以后,古风的用韵就更宽了。

二、古体诗的换韵 格律诗是一韵到底的,古体诗则可以换韵,而且可以换几次韵。换韵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每两句一换韵,四句一换韵,六句一换韵,也可以多到十几句才换韵;可以连用两个平声韵,连用两个仄声韵,也可以平仄韵交替。

值得一提的是,换韵的第一句,一般总是押韵的。近体诗首句往往押韵,古体诗在这一点可能是受了近体诗的影响。

三、古体诗的平仄和对仗 唐代以前的诗在平仄上没有明确规定。唐宋以后的古体诗在平仄上也是完全自由的。

但是,有些诗人在写古体诗的时候,却着意避免律句,使古体诗和格律诗有明显的区别。

5.诗歌和诗歌的常识或知识

一、什么叫诗歌

“诗”一词,本是四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中的《诗经》的简称。《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原本是配乐来唱的,所以也称“诗歌”,后演变成脱离音乐的一种文学体裁。

1、对诗歌的定义:

〈1〉《辞海》: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2〉现代汉语词典: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感情

2、对诗歌定义的诠释(依《现代汉语词典》说)

(1)有节奏、韵律的语言。

旧体诗在节奏、韵律方面有严格要求。尤其是唐代的近体诗和宋代的词,在字数、平仄、对仗、用典、韵脚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①节奏(或称节拍):指声音的轻重缓急与抑扬顿挫,主要表现在语气的间歇停顿上。

△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歌可以没有严格的韵律,但必须有鲜明的节奏。郭沫若说:“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②韵律: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辞海》:指诗歌中的声韵和节律。

△平仄:汉语古音有平、上、去、入四声(现入声字已在普通话中消失)。按现代汉语的四声(除轻生)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字在京剧念白中还有:街。

平仄声的特点:平声:平缓悠长;仄声:短促急收。

6.古诗词的韵律,特别是古词的韵律是怎么回事

进入新文化网原创诗词栏目后,顿觉耳目一新,这里风气纯正,人气旺盛,高手如云,佳作连连。美中不足是有些内容和意境都非常优秀的作品,却经不起韵律推敲,遗憾之余甚觉惋惜。所以,建议我们一些初学古诗词创作的朋友,要尽快熟悉和掌握中国古典诗词韵律基础知识,为自己的作品增添光彩。

??

中国古典诗词之所以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在中外文学史上光彩夺目,是因为她有其独特的魅力。产生这种魅力的核心原因就是其自身独有的创作规律,即格律和韵律。遵循了格律和韵律,才使古诗词语言更凝练,意境更优美,音乐感更强,更加脍炙人口。这也是中国古典诗词远比现代诗更受欢迎的根本原因。所以,既然喜欢并且想写古典诗词,不可以离开格律和韵律。

??

关于古诗词格律和韵律的继承与扬弃,学术领域仍存在争议,未有结果。我们不要受这些学术讨论的影响,在国家没有出台新规定之前,我们只能按照老规矩办,否则,你写出的作品内容再好,也会因为韵律缺陷而不被认可。

??

为帮助大家学习掌握中国古典诗词格律和韵律方面的相关知识,我将在此文附件中推荐几种教材资料的网址,大家可以下载备用。其中《诗律浅说》和《平仄诗二十八式》是专门针对创作古典格律诗的;《声律启蒙》、《平水韵部》、《入声字表》对写诗和填词都适用;《填词入门》专门介绍怎样填词,《白香词谱》、《唐宋词格律》总共列举250多首各类词牌的格律及音韵,并有古代名家的代表性作品作例词。上述这些内容,对于初学者来说,应该说够用了。

??

关于古诗词格律和韵律的具体内容,上述资料中都有,我不再重复。这里我只简单说一下我在入门过程中的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

一是明确平仄音的范畴。通俗的讲,现代汉语拼音中的第一声(古代阴平)、第二声(古代阳平)的字,凡是不属于古代入声字的,都是平声字;现代汉语拼音中的第三声(古代上声)、第四声(古代去声)的字,都是仄音字;古代入声字(现代汉语中第几声的都有)都属于仄音字。

??

二是勤于对照。创作古诗词时,不要完全以我们现代人的语音习惯为准,应该充分利用《入声字表》,在诗词律谱上要求使用平声字的位置,首先回避入声字。在南方等一些不以普通话为方言的地区,还应该注意不要以本地方言为准(例如“街、阶”和“鞋”等等,不少地区的方言发音与普通话相去甚远)。

??

三是加强语言锤炼。符合韵律的诗词,未必就是上品。诗词能否脍炙人口,能否有艺术生命力,主要靠语言的运用。意境、趣味、乐感以及给人以余味无穷的弦外之音或人生哲理等,统统来自凝练的语言。当然,也不要忽略构思环节的重要性,构思不巧妙,再好的语言也派不上用场。建议大家对新写的作品进行适当的沉淀,多怀疑,多修改,多听相反意见。

??

四是利用检验平台。建议大家将自己写好的古诗词作品,拿到《红袖添香》网站的《诗风词韵》栏目发表。那里对投稿的作品都先进行韵律审核,只有符合韵律要求的才能发表,否则一律退回。大家到那里试一试,经受经受失败的痛苦与成功的喜悦,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我的古诗词韵律入门就是在红袖添香完成的。

??

以上是笔者关于古典诗词创作的一点个人看法,仅供大家参考。在下也知之不多,井底之蛙,水平有限。错误的地方,请以正确的说法为准。

7.古代的诗词讲究的韵律主要指那些

(言论一:不按韵律的诗谓之自由体诗,其意在诗外。

只要写出诗的那种凝练,超脱的感觉,又何必在乎韵律呢。诗毕竟从音乐分离出来很久了。)

要说凝练超脱,散文杂文同样可以做到。但韵律却是诗歌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诗歌区别于散文杂文的重要特点。

我在上面帖子里已经讲过,这个韵律不是狭义上的押韵(押韵是针对古体诗词而言的),而是富有音乐性,有节奏感。这一点无论古体诗词,现代诗歌,或是中文诗歌,外国诗歌,都是一样可以体现的。

自由体诗指的是用白话而不是文言作为工具来写作,放宽了对格律的限制,不再要求用韵部相同的字,但诗歌的根本性质是不可变的。 (言论二:即使都是古人的诗词,读起来的感觉也是有差别的,太过追求韵律规则,而害其意,不可取,但是只有意而无其韵,也比较遗憾~~有的时候读起那些意新韵美的词句,总会想起那句话: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上大学后,才知道现代诗也可以很美的,再别康桥真美,可是这样的佳作似乎并不很多~~)所以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些都是针对偶得佳作不忍以律过分限制所言。

:)然而即使是古人的出律作品,基本格律仍然是遵守的,格律诗之大忌他们是不肯犯的。比如说,杜甫的作品中就有一些拗句,但仍然会通过拗救来使其符合基本格律规则(某些句子拗救时“一三五”其实还是要论的)。

另有一些古人不遵守格律处,也是因为表达时不得不如此,比如“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这里下句的白帝城就不能换,所以出律可以原谅。

朋友所言现代诗美的不多,我想和现代人不重韵律极之相关,前文已有所述,这里就不多作评论了。另,对于“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从另一方面看,如没有深厚功底,没有读过记过大量的作品,是无法妙手偶得的,这点无论是写古体诗词还是现代诗歌都一样。

(言论三:诗歌对于古诗来说讲求格律,其实本意乃是为了好记,而不是别的。在诗歌理论发展以后,猜出现后来所说的平仄之类的东西,也出现了很多的理论。

像诗经最初写的那么短,而且有押韵,就只是为了好记,要不然能有那么多得诗歌流传下来么?对于现代诗。 我想我们应该不必要求的那么严格,我个人认为,现代诗讲求意境。

格式没有那么严格,押韵也不是那么严格,有的时候不押韵对于现代诗来说反而是好事。但是握住么说并不是觉得古代诗歌不讲求意境。

只是相对的,现代诗对意境更加重视而已。现代诗的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有的时候流于通俗,或者说俗气。

因为是用白话写的,因此不免出现这样的问题。如果有意于现代诗的,应该注意啊。)

有必要重申两点:一,这里只要提到格律就是针对词和格律诗(近体诗,也就是我们讲的五言、七言绝句和律诗)。 象诗经(一般为四言诗,四言诗以及杂言诗、五言、七言等均为诗体的分类)是不谈格律的,古风(古体诗、古诗,这和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统称不同)的押韵方法和格律诗也不同,当然也有入律古风,即按格律诗的方法写作,但押韵上仍按古风的规则。

我于古风是不大通的,这里就不多讨论,待擅长的朋友解释吧。 诗经中常有的押韵和同体反复并非是为了好记,而已经是一种写作手法,不然学诗经时如何还要注意讲究“赋、比、兴”,也就说明不仅是为了好记。

二,谈到现代诗歌的韵律,我已经一再说明,主要指现代诗歌要有音乐美,有节奏感,这是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要求。 现代诗歌不需押韵,这点我并无质疑。

另,楼上朋友说现代诗对意境更加重视,我极不赞同。古体诗词与现代诗歌在表达的语言、写作方式上有所区别,但对意境的追求是完全一致的。

古人云,不以词害意,也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只要立意新,意境好,无须刻意追求辞藻。

8.唐诗的韵律是怎样的

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我们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平仄在诗和韵文中的作用是构成一种节奏。

作家依照汉语声调的特点,安排一种高低长短互相交替的节奏,就是所谓”声律”。《文心雕龙o声律》篇就谈到这个问题。

中国文人很早就有意识地运用声调的交互,主要是平仄的交互,来寻求声律的美。 但是,平仄的交互作为一种规则固定下来,则是从近体诗开始的。

相传南朝沈约发明了四声,甚至有人说平仄的区分也是沈约在他的《四声谱》里规定了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声调在古代汉语里是客观存在的,不是由谁主观创造的。至於沈约等人有意识地运用声调的交互来写诗,那自然是可能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声调的交互是中国历代诗人们长期创作所积累的艺术经验,决不是少数文人所发明的。远在魏晋时代,诗人们可能就已经探索用声调的交互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沈约等人不过更积极更有意识地提倡罢了。

平仄的交互成为诗的格律要求以后,其影响是很深远的。 不但近体诗用平仄,连某些古体诗也用平仄,这就是所谓入律的古风(见下文)。

不但诗用平仄,连词律和曲律也离不了平仄。懂得了近体诗的平仄,对於词,曲的平仄也就迎刃而解了。

平仄的掌握不是很困难的。拿普通话来说,阴平、阳平都是平声,上声、去声都是仄声。

古代的入声字,现在转到上声、去声的,也不成问题,因为反正上、去、入三声都是仄声。只有从入声转到阴平、阳平的字,才需要记一下,而这类字是有限的。

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湘方言、赣方言等区域的人辨别平仄更加容易,因为他们的方言里仍保存着入声。普通话区域像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等,也有许多地方还保存入声。

因此,经过一定的学习,各地方的人辨别平仄都不是很困难的。 平仄简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五律平起首句押韵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押韵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仄起首句押韵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