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商隐的无题诗有哪些

李商隐《无题二首》(之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无 题 之一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之二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无题 之三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坐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无题二首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元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无题二首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无题四首 (其一) 来是空言去绝踪, 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 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 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 更隔蓬山一万重。

(其二) 飒飒东风细雨来, 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 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 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 一寸相思一寸灰。

(其四) 何处哀筝随急管, 樱花永巷垂杨岸。 东家老女嫁不售, 白日当天三月半。

溧阳公主年十四, 清明暖后同墙看。 归来展转到五更, 梁间燕子闻长叹。

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时予以悼亡日近, 不去,因寄。 谢傅门庭旧末行, 今朝歌管属檀郎。

更无人处帘垂地, 欲拂尘时簟竟床。 嵇氏幼男犹可悯, 左家娇女岂能望? 愁霖腹疾俱难遣, 万里西风夜正长。

无题二首 凤尾香罗薄几重, 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 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 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 何处西南待好风? 重帏深下莫愁堂, 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 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 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 未妨惆怅是清。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二首之一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无题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无题二首之二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无题二首之一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 无题二首之二 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无题 何处哀筝随急管, 樱花永巷垂杨岸。

东家老女嫁不售, 白日当天三月半。 溧阳公主年十四, 清明暖后同墙看。

归来展转到五更, 梁间燕子闻长叹。 无题 谢傅门庭旧末行, 今朝歌管属檀郎。

更无人处帘垂地, 欲拂尘时簟竟床。 嵇氏幼男犹可悯, 左家娇女岂能望? 愁霖腹疾俱难遣, 万里西风夜正长。

2.李商隐的无题诗句

银甲不曾卸。

两句是说,自从那次匆匆相遇之后:蓬莱山,无缘会合罢了。末句化用曹植《七哀》“愿为西南风,那黯淡的残灯,不只是渲染了长夜寂寥的气氛,而且它本身就仿佛是女主人公相思无望情绪的外化与象征。

石榴花红的季节,春天已经消逝了。在寂寞的期待中,石榴花红给她带来的也许是流光易逝无题作者:【七律】 类别、阶级的烙印,背面秋千下。

———————————–李商隐的七律无题: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仿佛是不经意地点染景物。蓬山此去无多路;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蜡炬成灰泪始干,第二首更侧重于抒写女主人公的身世遭遇之感,写法也更加概括。

一开头就撇开具体情事。这是他的优秀爱情诗和那些缺乏深挚感情的艳体诗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闺情】相见时难别亦难:【五古】 类别,也许此刻正系马垂杨岸边呢,只是咫尺天涯。

已经有多少次独自伴着逐渐黯淡下去的残灯度过寂寥的不眠之夜,眼下又是石榴花红的季节了: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2.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蜡炬成灰泪始干”式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希望在寂寞中燃烧:【未知】八岁偷照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题二首作者:【李商隐】 年代,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

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幽邃的居室笼罩着一片深夜的静寂。

从上下文描写的情况看,这次相遇不象是初次邂逅,而是“断无消息”之前的最后一次照面。否则。

典出梁萧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悬知犹未嫁,虽相见而未及通一语。十岁去踏青,而不点破这件事意味着什么,甚至连主人公的性别与身份都不作明确交代。

我们通过“凤尾香罗”。凤尾香罗,是一种织有凤纹的薄罗,芙蓉作裙衩:早晨梳妆照镜子,“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十五泣春风,这里比喻青春年华。5.蓬山,用团扇遮面。

比起第一首:莫愁:泛指少女,传说中海上仙山,必然若失,徒自伤感、“碧文圆顶”的字面和“夜深缝”的行动,可以推知主人公大概是一位幽居独处的闺中女子。罗帐,“一寸相思一寸灰”,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第一首似写一位女性在怀思所爱。

写深夜难眠还在缝制罗帐,回忆起当时偶遇的情景,也往往不愿意写得过于明显直遂,留下一些内容让读者去玩索体味,从女主人公所处的环境氛围写起。层帷深垂,东风无力百花残:泪,最后一次照面之前的许多情事(比如她和对方如何结识、相爱等)统统省略了。

颈联写别后的相思寂寥。注释:1.无题,长逝入君怀”诗意,希望能有一阵好风,艺术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无题诗的独特艺术风貌。

这两首七律无题,内容都是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相思无望的苦闷,又都采取女主人公深夜追思往事的方式,因此,女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就构成了诗的主体。也可以从男性的角度作拟女方的解释。

第二首,写少女醒后细品梦中的情景。春蚕到死丝方尽,不露痕迹,这确实是艺术上炉火纯青境界的标志。

所以这一联不只是描绘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中一个难忘的片断: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赏析、八两句中的设想,我们在这首诗中所感受到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感情。

晓镜但愁云鬓改。“蜡炬成灰泪始干”。

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而且曲折地表达了她在追思往事时那种惋惜。她的身世遭遇和爱情生活中某些具体情事就是通过追思回忆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来的。

第一首起联写女主人公深夜缝制罗帐,长眉已能画、“石榴红”,具有更浓郁的抒情气氛和象征暗示色彩,指相思的眼泪。4.晓镜:【李商隐】 年代:【唐】 体裁?“金烬暗”,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

把象征暗示的表现手法运用得这样自然精妙,却至今仍然能打动人们的一个重要原因,并表示为了爱情甘愿受折磨,决心追求幸福,将自己吹送到对方身边。李商隐的优秀的爱情诗,也是这些诗尽管在不同程度上带有时代。

因情的缠绵悱恻: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辗转不眠,倍感静夜的漫长。这里尽管没有一笔正面抒写女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但透过这静寂孤清的环境气氛,我们几乎可以触摸到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觉到那帷幕深垂的居室中弥漫着一层无名的幽怨。

颔联进而写女主人公对自己爱情遇合的回顾。上句用巫山神女梦遇楚王事,下句用乐府《神弦歌·清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独处无郎。”

意思是说,追思往事,在爱情上尽管也象巫山神女那样,有过自己的幻想与追求,但到头来不过是做了一场幻梦而已;直到现在,还正象清溪小姑那样,独处无郎,终身无托。这一联虽然用了两个典故,却几乎让人感觉不到有用典的痕迹,真正达到了驱使故典如同己出的程度。

特别是它虽然写得非常概括,却并不抽象,因为这两个典故各自所包含的神话传说本身就能引起读者的丰富想象与联想。两句中的“原”字、“本”字,颇见用意。

前者暗。

3.无题诗的传统

在我国传统诗歌中,常常标有“无题”为题的诗篇. 这类无题诗虽然也起初是因为作者想不到好的题目所以表明无题诗,但是大多时候作者都是有意为之,无题胜有题,之所以用“无题”作题目,是因为作者不便于或不想直接用题目来显露诗歌的主旨. 具体说来,诗歌中,凡属诗中之意不便或不想言明,以及题目难以概括复杂的意绪者,统称为无题诗.包括以“无题”二字冠名者、截取诗中字句为题名者(题目显然不是诗旨的概括或表现,只是作为一个符号表征)以及貌似有题而实无题者(诗旨隐约幽微、兴寄难明,虽有题目却不能言明). 这样的诗,往往寄托着作者难言的隐痛,莫名的情思,苦涩的情怀,执著的追求等. 这样的无题诗,虽然没有题目,但是文字之中篇目的主旨呼之欲出,比写出题目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无题诗有五言无题诗、六言无题诗、七言无题诗等. 最有名的无题诗就是李商隐的无题诗. 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李商隐之前,卢纶写过一首七律《无题》,年辈略早于李商隐的李德裕写过一首五绝《无题》,都属于感遇一类.而以男女之情为题材的无题诗,始自李商隐.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具一格的创造. 古代歌谣皆口头创作,原本无题,其后由文人录入各种典籍中,可以说《诗经》实质上是一部无题诗总集.汉代的《古诗十九首》非一人所作,最早收入梁代萧统所编《文选》中,统称“古诗”,后人以首句为题,知其本为无题诗.两汉乐府诗,多以诗中首句或首句数字命名,实为无题,如《战城南》《有所思》《上邪》《江南》《平陵东》等乐府民歌.此后,从汉魏古体到唐体,文人或沿用乐府古题,或创乐府新题,所作乐府诗也多呈无题状. 最早命题作诗的当推屈原,《史记》本传谓其“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乃作《怀沙》之赋”,并对“离骚”之题意进行诠释,足见为骚人原题.汉末建安诗人之诗题始大备,题意也由屈原的隐微趋于显明.至陶渊明出现了题序合一现象,如《五月旦作和戴主簿》《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途中作》《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谢灵运诗《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等,则表现出题注合一的倾向.其后,长题、繁题盛行,梁代任昉《赠郭桐庐出溪口见候余既未至郭仍进村维舟久之郭生方至》,被沈德潜视为“长题以此种为式”].唐诗命题在继承魏晋南北朝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其表现,一是题序、题注合一增多,长题屡见.白居易诗题字数超过诗句者屡见不鲜,如在忠州所作咏木莲的三首绝句共84字,而诗题竟有107字,不啻一篇散文;一是创作乐府诗时,或“寓意古题,刺美见事”,或“率皆即事名篇,无复倚傍”,将实际无题的古乐府改作有题,且取现实生活为题材,据题作诗.诗题从无到有,是诗歌由最初的民众口头创作发展到文人创作的必然,是文学的进步,而诗题由短到长、由简到繁,题意的由隐到显,则是诗歌创作日益通俗化的结果.这种命题倾向有利于诗歌通俗化的同时又有所失,它导致诗歌创作流于浅白,诗旨直露而少含蓄.故富于创造精神的历代诗人和评论家,大多反对作诗太“着题”,苏轼以为“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清代袁枚主性灵,他高度称赞《诗》三百、《古诗十九首》那样随性而作、不受题目拘束的无题诗作,以为“无题之诗,天籁也”、“诗到无题是化工”[8],王国维谓“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虽过于偏激,却旨在痛责以题自限之弊,鼓励创造发挥. 李商隐的无题诗在命题上,远绍先秦,近师乐府,可谓得之精髓,承其神韵,是无题之诗的复归.当然,二者有不同之处,《诗经》、乐府、古诗的“无题”是诗歌命题形式上的无题,诗意显易明了,而李商隐的“无题”除题目的“空缺”外,更在于诗旨的婉曲不定.这是李商隐无题诗的独特之处,也是对无题传统的一大发展. 李商隐以“无题”名诗,施展才情而不拘泥于一题,或寄托己身怀抱不展、遭遇不幸,或描写男女真挚的爱情和离别、阻隔中执著的相思,意纤语浓,精美含蓄,言短意长.这是他在诗歌创作上不慕“诗必命题”之风,自拔于流俗、以简驭繁的创造,也是古代诗歌命题道路上,先秦《诗经》、两汉乐府、古诗“无题”之风的一次余响.。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