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字六句的古诗有哪些
1、《八至诗》隋唐 李冶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2、《田园乐其一》唐 王维
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官府鸣珂有底,崆峒散发何人。
3、《田园乐其二》唐 王维
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讵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
4、《田园乐其三》唐 王维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5、《田园乐其四》唐 王维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2.诗句中含有六,七的古诗
文君怨
卓文君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
都说是三四月,谁又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不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
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未黄,我与对镜,心欲乱。
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
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
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3.古诗中的”带月荷锄归”的前一句是什么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此句出自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之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句赏析:
陶渊明把自耕自食看作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根本道理。所以,“理荒秽”,亦包含了以自耕自食的生活方式纠治整个社会的“芜秽”之深意。
“带(戴)月荷锄归”,说明整整干了一天。但他的心情却很愉快。因为没有好心情,写不出这样美的诗句。月光洒遍田野,扛着锄头,沿着田间小路往家走,这是多么漂亮的画面!另一首诗中,陶渊明对田间劳动说过这样的话:“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身体虽然疲劳,却避免了许多患害。这不但包括兵凶战厄,也包括人群间的尔诈我虞。在劳作中生命显得切实、有力,所以是愉快的,美的。
用浅易的文字,平缓的语调,表现深刻的思想,是陶渊明的特长。陶渊明之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实际都是在咏歌自己的 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4.有没有一句六个字,共四句的古诗
你说的是六言律绝联,下面是王维写的:
厌见千门万户,(首联上)
经过北里南邻。(首联下)
官府鸣珂有底,(次联上)
崆峒散发何人。(次联下)
——《六言律绝·田园乐七首其一》诗联
一作辋川六言。
再见封侯万户,(首联上)
立谈赐璧一双。(首联下)
讵胜耦耕南亩,(次联上)
何如高卧东窗。(次联下)
——《六言律绝·田园乐七首其二》诗联
采菱渡头风急,(首联上)
策杖林西日斜。(首联下)
杏树坛边渔父,(次联上)
桃花源里人家。(次联下)
——《六言律绝·田园乐七首其三》诗联
萋萋春草秋绿,(首联上)
落落长松夏寒。(首联下)
牛羊自归村巷,(次联上)
童稚不识衣冠。(次联下)
——《六言律绝·田园乐七首其四》诗联
山下孤烟远村,(首联上)
天边独树高原。(首联下)
一瓢颜回陋巷,(次联上)
五柳先生对门。(次联下)
——《六言律绝·田园乐七首其五》诗联
桃红复含宿雨,(首联上)
柳绿更带朝烟。(首联下)
花落家童未扫,(次联上)
莺啼山客犹眠。(次联下)
——《六言律绝·田园乐七首其六》诗联
酌酒会临泉水,(首联上)
抱琴好倚长松。(首联下)
南园露葵朝折,(次联上)
东谷黄粱夜舂。(次联下)
——《六言律绝·田园乐七首其七》诗联
一作皇甫。
5.古诗句里有有稻草牛羊 是什么诗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①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平川.敕勒是古代一个游牧民族,活动在今甘肃、内蒙一带.
②阴山――就是大青山,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
③穹庐――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
④见――同“现”,呈现.
这首古代民歌,歌咏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晴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敕勒族人用穹庐――圆顶毡帐来比喻草原的天空,对“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讴歌赞美,这样的审美情趣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穹庐是游牧异议的活动居室,牛羊和牧草是他们的衣食来源,对于这些与他们的生活和命运相关的事物 ,他们有着极深极厚的感情.所以我们说,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我们并且认为,这首民歌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原因也在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