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句的五言古诗一定要25首,不能少一首

1.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 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4.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5.《鹿柴》 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6.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7.送崔九 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8.终南望馀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9.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0. 怨情 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11.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2.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3. 送灵澈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14.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15. 送上人 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16. 秋夜寄邱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17. 听筝 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18. 新嫁娘 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19.玉台体 权德舆 昨夜裙带解,今朝〔虫喜〕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20.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1.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22.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23. 何满子 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24.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5.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古诗中,五言绝句是四句诗,每句是五个字,七言绝句是四句诗,每句

算术法:五言绝句比七言绝句多13首,应该多13*4*5=260个字,总字数却反而少了36个字,说明除这13首以外,相同数量(首)的七言绝句比五言绝句多了260+36=296个字,而七言绝句每首比五言绝句多4*(7-5)=8个字,相同数量的七言绝句多出的总字数除以每首多出的字数,就是七言绝句的数量.(13*4*5+36)/[4*(7-5)]=296/8=37首37+13=50首七言绝句37首,五言绝句50首 方程法:设七言绝句x首,则五言绝句x+13首4*7x-4*5(x+13)=36x=37首x+13=37+13=50首七言绝句37首,五言绝句50首。

3.五言古诗和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之间的区别五言古诗不限长度,五言

五言绝句、五言律诗是五言古诗的分支. 五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全篇由五字句构成。

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索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五言歌谣继续产生,并被采入乐府,其中如《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 所谓近体诗(又称近体诗,那是古人的叫法),这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它们由齐、梁时代的”新体诗”开始由不大讲究规律的诗格,转入极度讲究的了。诗人沈约在这一方 面,建立了一套音的理论,首先就奠定了律诗的基础。

初时只限于五言,七言是由唐代 人所创造的。 律诗和绝句是近体诗的两大部分。

如果明了律诗的格律,绝句也可以了然;因为绝句是 随着律诗而来的。 律诗的格律也分五言、七言,是一种每首八句的诗体。

它们由一定的平仄和对偶,有和 谐的音节,有整齐的章句。作者不能自由地逾越其范围和限制。

所谓平仄,就是每一个字,都有平、上、去、入四声之分。不属于平声的,就是仄声。

关于这,我们下面再作详谈。律诗、绝句每一句都受固定的平仄的限制。

所谓对偶,就是律诗中间四句,必须再字面上成为排偶一对对子,相对成为两联。首尾 四句不排。

三、四两句,称为”前联”或”颔联”;五、六句,称为”后联”或”颈联”。这些对 句,好比门的双扉,车的两轮,凡是虚字和实字,均须铢两悉称。

有意对、事对、正对? 反对、方法很多,这里不妨先举白居易一首题为《草》的五言律诗来看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从这首诗不难看出,第三、四句是一幅对子;第五、六句又是一幅对子。

但开头和结尾 两句都不用对仗。 至于平仄呢?下面我们先来弄清”四声”,再谈律诗、绝句怎样运用这些平仄。

四声和平仄 我们已经说过,写旧诗,特别是格律严谨的律诗、绝句,必须遵守固有的平仄限定。 什么叫做平仄呢?对声韵有点常识的,当然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但完全没有留意过这一 方面的话,那就大有说明一下的必要了。

所谓平、仄,那就是每一个字的平声和仄声。 怎样才叫平声,又怎样才叫仄声呢?原来中国自东晋以后,人们做诗作文,都非常讲究 声调。

齐朝的周颙和梁朝的沈约,都在这一方面著有专书,把每一个字的声调,调为 平、上、去、入四声。 五言律诗的平仄 律诗,是旧诗“近体诗”中一种最流行的形式。

所谓“律”,是含有规律的意思的。这些规律,包括平仄的限定,字句的长短,对偶的工整,等等。

现在,先说平仄。 律诗在字句上,一般有五言、七言两种。

如写五言,平仄如下: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些平仄,共八句。一般学做旧诗的人,都先要把它念熟。

但这并不困难。这里不妨提供一些记忆它的窍诀。

第一,这八句中,事实上是两组。开头的四句,自成一组;后边四句,只是重复一次吧了,所以,只要记四句便够了。

第二,每一组起句如果是“平”起的话,第四句也一定是用“平”头来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平起”“平收”。

第三,每一组如果是“平起平收”的话,二、三两句,一定是仄声开始的。第四,正常的平仄定式,每组除第三句,其余三句最末一字一定是平声。

(但是,上列一式,却有变体。因为第一句如不押韵,可以用“平平平仄仄”来起的,那么,这就恰恰是每四句成为一组了。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