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班古诗画教案怎么写
一、活动目标:1、初步培养幼儿古诗朗读的兴趣。
2、引导幼儿边表演边朗读古诗。二、活动准备:一幅山水画,音乐磁带。
三、活动过程:(一)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幼儿谈论自己所看到的景象。1、事先布置好场地,教师带领幼儿入场。
2、教师以谈话的形式引入主题。①小朋友们,春天的时候你们去山上玩过吗?(玩过)在山上你看到了什么呢?②(大树)大树上住着谁呢?(小鸟)如果你过去抓它,小鸟会扑棱一下飞走吗?③(小溪)水声好听吗?(好听)④(小花)春天里小花都开放了,非常漂亮,小朋友们看到的小花是什么颜色的?到了冬天花怎么了?还在吗?⑤你见到大山了嘛?谁能说说你见过的山是什么颜色的?⑥小朋友们玩的地方可真多,有山有水有鸟有花,真漂亮!(二)以郊游的形式带领幼儿去看画。
1、师:今天老师也带小朋友们去美丽的山上玩一玩,看看山上有些什么?让我们背上背包出发了!2、带领孩子一边开汽车一边欣赏路上的风景(轻音乐起)师:走呀走,走呀走;碰到小草问声好:“嗨,你好!”看小鸟在我们头上飞过了,我们也学小鸟飞吧,飞的高,飞的低;好美的小花呀,亲亲它吧;前面有条小河,我们变成小鱼游过去,游呀游,转个弯吧;游到岸上休息一下,擦擦汗吧。前面是个小山坡,让我们蹦蹦跳跳的跳上去;这是一条石子路,我们踏步走吧;后面的小朋友可要跟上了;起风了,我们找个地方躲一躲。
(带领幼儿到座位上休息)(三)引导幼儿观看图片,并初步讲解诗句的意思。1、教师与幼儿围在画的周围,初步理解诗句的含义。
师:哇,小朋友看这个地方漂亮吗?(漂亮),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有哪些漂亮的东西?(幼)找到小花,(师)好漂亮的小花,春天过去了,可小花还依然开放的很漂亮(春去花还在);(幼)有一座山,(师)我们走远一些看看山宝宝今天穿了件什么颜色的衣服?(幼) 很漂亮的衣服,有很多颜色(远看山有色);(教师手指水)看山宝宝旁边是谁呀?(水)悄悄的走进水宝宝的身边听听,它发出声音了吗?(有声音的)竖起小耳朵,再听听水宝宝真的发出声音了吗?(没有)(近听水无声);好漂亮的小鸟,和小鸟打个招呼吧:嗨!你好。咦!小鸟怎么不理我们?我们轻轻的走过去摸一摸,奇怪?小鸟怎么不动的?(这是画上的小鸟)哦!原来这是一幅画!2、教师小结:师:难怪小朋友刚才没有听到水的声音,小鸟也没有被吓跑,这是为什么?(因为这是一幅画)在很久很久以前许多读书人喜欢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思的事用简单的好听的话写下来,变成诗让别人朗诵。
那么古时候有位叔叔就因为非常喜欢这幅画,所以写了首诗,名字就叫“画”。(四)和着音乐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
1、教师范读古诗一遍。师:今天老师把这首“画”的古诗带来了,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2、幼儿再次静听录音一遍:我们再仔细听听录音机里的叔叔(阿姨)他(她)是怎么念的,你听他说到了什么?怎么说的?3、跟读古诗两遍。A、跟随录音朗诵第一遍。
师:真是好听的诗,小朋友们也跟着这位阿姨来念一念吧。B、朗诵第二遍。
师:小朋友念的真棒,让我们象录音机里的阿姨一样用好听的声音再念一遍。4、配乐朗诵古诗。
①配乐朗诵古诗第一遍。师:和这位阿姨念的一样好听。
听,好美的音乐,让我们用好听的声音配上美美的音乐来朗诵一遍。②配乐朗诵古诗第二遍。
师:配上音乐来朗诵,真是太好听了。老师还想听听这么美的声音,让我们再来朗诵一遍。
(五)用肢体语言来表演古诗内容。1、师: 念的太好了,让我们轻轻地把画拿到自己跟前对着画再来念一遍(以手的形式拿下画) 2、教师与幼儿一起表演《画》的内容两遍。
①表演第一遍。画(手拿画摇摇头)远看山有色(把画拿远些并人往后)近听水无声(突然把画贴在耳朵旁边,并摇头)春去花还在(把画慢慢移到一边,停一下,然后用手点一下画面)人来鸟不惊(摇摇头,停住)。
②与画一起表演第二遍。师:和画宝宝一起朗诵非常有趣,我们把它放到小脚上来朗诵会更有趣。
(六)延伸活动:让家长去猜谜1、师:画宝宝说你们表演的真不错。这首古诗的意思记住了吗?我们回家后就把今天学的诗象谜语一样说给爸爸妈妈听听,让他们猜一猜,这个谜语说的是什么?看看他们谁能猜中!2、带领幼儿出场地:现在让我们先到中班和大班哥哥姐姐那里去考考他们,好吗?。
2.幼儿园中班古诗《画中》教案怎么写
活动目标:
1、喜欢猜谜语,感受古诗的文学语言和绘画的形式、特点。
2、欣赏、跟读古诗、记忆古诗内容,并能模仿录音的声音朗诵古诗。
3、认读字词“画、远、近、还”,感知诗句中的反义词。
活动准备:
1、大字卡、大范例。
2、磁带、录音机。
3、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
今天,请你们动脑筋猜谜语,猜猜我说的是什么?(朗诵古诗)
二、欣赏画面、理解古诗
1、出示大范例,引导幼儿读图理解谜语:边朗读谜语面引导幼儿
看图中相应的景物。
2、你们知道吗?我们读了好几遍的谜语就是古人写的诗,你们猜
一猜这首诗的名字叫什么?(引导幼儿认读“画”)
4、诗人在什么位置看山,看起来怎么样?(认读“远”)
5、他在什么位置上听水声?(认读“近”)帮助幼儿理解反义词
的含义,请小朋友再找找这两句诗中还有没有反义词。(有——无)
5、为什么说“春去花还在(认读“还”)人来鸟不惊?你们平时看到的花是总在开吗?树上的鸟看到人来就怎样?为什么这么说?同样一个物体或风景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所画出来的画一样吗?
6、最后两句诗中也有一对反义词请小朋友找出来。
3.幼儿园中班古诗《画中》教案怎么写
活动目标: 1、喜欢猜谜语,感受古诗的文学语言和绘画的形式、特点。
2、欣赏、跟读古诗、记忆古诗内容,并能模仿录音的声音朗诵古诗。 3、认读字词“画、远、近、还”,感知诗句中的反义词。
活动准备: 1、大字卡、大范例。 2、磁带、录音机。
3、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 今天,请你们动脑筋猜谜语,猜猜我说的是什么?(朗诵古诗) 二、欣赏画面、理解古诗 1、出示大范例,引导幼儿读图理解谜语:边朗读谜语面引导幼儿 看图中相应的景物。
2、你们知道吗?我们读了好几遍的谜语就是古人写的诗,你们猜 一猜这首诗的名字叫什么?(引导幼儿认读“画”) 4、诗人在什么位置看山,看起来怎么样?(认读“远”) 5、他在什么位置上听水声?(认读“近”)帮助幼儿理解反义词 的含义,请小朋友再找找这两句诗中还有没有反义词。(有——无) 5、为什么说“春去花还在(认读“还”)人来鸟不惊?你们平时看到的花是总在开吗?树上的鸟看到人来就怎样?为什么这么说?同样一个物体或风景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所画出来的画一样吗? 6、最后两句诗中也有一对反义词请小朋友找出来。
4.幼儿园中班古诗《画鸡》教案
1、手指读《画鸡》诗歌两遍。
2、再读诗歌,在课文中圈出二类字,并熟读两遍。
3、熟读诗歌用直线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
4、书空生字,并口头组1至2个词语。
5、试背诵古诗《画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要求认识的字,会写3个字。
2、学生能理解诗意,能背诵全诗。
3、体会学习拼音识字的乐趣,加深理解字与拼音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初步运用拼音试读古诗,学习生字词。
教具准备:
生字卡、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文结合,初感诗意。
1、出示插图,请大家猜猜图上画的是什么?(引出鸡)(出示公鸡图)
2、鸡在干什么?(叫)
3、认真观察图上的鸡是什么样子?(雪白、红冠子)
4、有位诗人叫唐寅,写了一首诗叫《画鸡》。这首诗写的就是同学们画的这只大公鸡,你们想学吗?
二、初读古诗,趣学生字
(一)1、试读古诗,初步运用拼音来学习生字。同桌互读,相互知道学习生字。
2、听读古诗,纠正字音。
3、指名试读古诗,注意生字词的发音。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4、小老师带读,利用学生之间识字量的差异,让识字量大的学生当小老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5、同桌合作,相互读。因为,这是初入学儿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
6、师生接读,这是帮助学生记忆熟悉语言的一种方法,有助于儿歌的整体输入。
7、全班齐读
8、分组比赛读
(二)教学生字词:
1、缩小语境,提出词语。
2、再从词中抽出生字。
3、灵活运用生字卡片, “开火车”、“抢答”等多种游戏学习生字。
4、其它方法识字。
1)猜字谜。平:一字五笔,有些出奇,六十又差,八十有余;千:一个字,有十撇。
2)编故事。生(牛一):它是牛小壮,在跑道上奔跑。
3)数笔画。万:一笔横,二笔撇,三笔横折钩,一共有三笔。
4)看实物。门:观察教室的门框,学习“门”字。
5)找朋友。户:“尸”字上面加一点,就是“户”字。
6)出示生字,多种方法识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领读)
7)给生字戴帽子:拼音作帽子,找准生字给戴上。
——————课间休息,唱“大公鸡”及校歌——————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激疑:同学们读了这首诗,说一说知道了什么。
2、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归纳并板书。
样子:头上红冠
大公鸡 颜色:满身雪白
打鸣:一叫门开
3、出示表格练习(口答)。
四、品词赏句,感悟诗情
1、自由读第一句,看图想一想:这只大公鸡的冠子和羽毛有什么特点?(头上红冠 ,满身雪白。)
(1)出示图片,让学生再次看一看大公鸡的冠子和羽毛,理解“头上红冠”和“满身雪白”。(2)指名表演大公鸡“走”的神态。(3)教师小结: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这只大公鸡,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听见过大公鸡的叫声吗?有谁知道它一般在什么时候叫?我们学习第二句就知道了。
2、指名读第二句,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大公鸡怎样叫?
(1)理解“叫”。(2)提问:大公鸡一叫,人们就去干什么?(学生据古诗内容回答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3)说一说这句诗的大意。(4)体会大公鸡的勤劳:这首诗的作者喜欢这只大公鸡吗?为什么?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六、回读古诗,完成作业
1、按古诗原文填空。
不敢轻言细语,一叫 开。
大公鸡
样子 颜色 打鸣
2、画一只大公鸡,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在画的左上角题上《画鸡》这首诗,左下角写上自己的名字。
七、课外延伸,积累语言
选择一种动物,介绍它的样子。
5.怎么样做一个古诗的PPT
1、启动PowerPoint2013,切换到“插入”选项卡选择“形状”组中的“圆角矩形”,插入到页面中。
2、画出圆角矩形之后,在“格式”选项卡下,调整矩形的填充颜色,为了村托文字,这里不建议大家填充较深的颜色。
3、再画出标题框,右击页面空白处,右键菜单中选择设置背景格式。
4、弹出“设置背景格式”窗格,勾选“图片或纹理填充”,选择填充背景。
5、然后右击标题框,编辑文字,输入诗歌的题目并改变字型、字号、颜色等等。
6、切换到“插入”选项卡,选择“文本”组中的“文本框”,作者名称用横排文本框插入,诗句用垂直文本框插入。
7、在文本框中输入文字,因为我们插入的是垂直文本框,这样就不需要在改变文字方向,简单许多。
8、给每个垂直文本框添加动画效果,这样在幻灯片播放的时候更加生动有趣。
9、大家还可以插入音频文件,营造一个气氛,让学生更好的领略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
10、OK,我们的动画到此已经全部完成
6.诗歌故事
清朝大学者—纪晓岚的故事 纪先生很小的时候,他既聪明又顽皮,常常让老师啼笑皆非(老师姓施);有一天,纪晓岚带着一只小黄鸟到学堂去玩,玩得正起劲的时候,施老师进来了;纪晓岚马上把鸟儿藏在墙上松脱的砖头后面,石老师也瞧见了,他故意装做不知道,就上他的课了。
可是当施老师吟著诗句走到墙边时,突然用手把砖头往后推,可怜的鸟儿就活活的被压死了,老师还很得意的吟了一句: “细 羽 佳 禽 砖 后 死 ” 纪晓岚想了想,说:“老师,我能不能给您对个下句?”老师还是很得意,说:“当然可以。” 纪晓岚说:“您念的是细羽佳禽,我给您对粗毛野兽,您的砖,我对石, 后我对先,死我对生,是: 粗 毛 野 兽 石 先 生” 老师听了,知道纪晓岚是用谐音在骂他,鼻子都气歪了,但是,他又没对错嘛! 于谦的故事 于谦小时候,束发两髻,有个和尚笑他: “牛头且喜生龙角”于谦马上回答: “狗嘴何曾出象牙” 但是于谦回家之后,告诉妈妈,妈妈马上帮他梳成三角;于谦出门又遇到那和尚,和尚又笑他: “三角如鼓架” 于谦就回答说: “一秃似擂槌” 和尚听了无言以对。
宋之问巧遇骆宾王的故事。 初唐诗人骆宾王曾参与起兵反对武则天,但归于失败,他只得隐姓埋名,出家当和尚。
这天,杭州灵隐寺来了一个年轻的游客,此人正是宋之问。晚间,宋之问于寺间长廊漫步,见皓月当空,野山魃魃,便诗兴大发,吟出“鹫岭郁昭哓,龙宫隐寂寥”两句诗来,自觉有些意味,可是下面两句却一时接不上来。
长廊尽头,宋之问忽见一老僧打坐。他便上前招呼。
老僧抬眼寒喧几句,道:“老衲倒有两句——”于是,他缓缓吟来:“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宋之问听了,深感佩服。
宋之问回房细细品味,觉得老和尚的两句妙不可言,第二天一早就兴冲冲地跑去拜见老和尚,可不见人影。正在徘徊怅然之际,一个小和尚经过,宋之问赶忙上去询问,和尚道:“噢,他就是骆宾王啊。”
清朝大学者—纪晓岚的故事 纪先生很小的时候,他既聪明又顽皮,常常让老师啼笑皆非(老师姓施);有一天,纪晓岚带着一只小黄鸟到学堂去玩,玩得正起劲的时候,施老师进来了;纪晓岚马上把鸟儿藏在墙上松脱的砖头后面,石老师也瞧见了,他故意装做不知道,就上他的课了。可是当施老师吟著诗句走到墙边时,突然用手把砖头往后推,可怜的鸟儿就活活的被压死了,老师还很得意的吟了一句: “细 羽 佳 禽 砖 后 死 ” 纪晓岚想了想,说:“老师,我能不能给您对个下句?”老师还是很得意,说:“当然可以。”
纪晓岚说:“您念的是细羽佳禽,我给您对粗毛野兽,您的砖,我对石, 后我对先,死我对生,是: 粗 毛 野 兽 石 先 生” 老师听了,知道纪晓岚是用谐音在骂他,鼻子都气歪了,但是,他又没对错嘛! 二、于谦的故事 于谦小时候,束发两髻,有个和尚笑他: “牛头且喜生龙角”于谦马上回答: “狗嘴何曾出象牙” 但是于谦回家之后,告诉妈妈,妈妈马上帮他梳成三角;于谦出门又遇到那和尚,和尚又笑他: “三角如鼓架” 于谦就回答说: “一秃似擂槌” 和尚听了无言以对。 三、宋之问巧遇骆宾王的故事。
初唐诗人骆宾王曾参与起兵反对武则天,但归于失败,他只得隐姓埋名,出家当和尚。 这天,杭州灵隐寺来了一个年轻的游客,此人正是宋之问。
晚间,宋之问于寺间长廊漫步,见皓月当空,野山魃魃,便诗兴大发,吟出“鹫岭郁昭哓,龙宫隐寂寥”两句诗来,自觉有些意味,可是下面两句却一时接不上来。长廊尽头,宋之问忽见一老僧打坐。
他便上前招呼。老僧抬眼寒喧几句,道:“老衲倒有两句——”于是,他缓缓吟来:“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
宋之问听了,深感佩服。 宋之问回房细细品味,觉得老和尚的两句妙不可言,第二天一早就兴冲冲地跑去拜见老和尚,可不见人影。
正在徘徊怅然之际,一个小和尚经过,宋之问赶忙上去询问,和尚道:“噢,他就是骆宾王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