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翻译《忆江南》这首诗.

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注释】 忆江南:词牌名.《忆江南》又名《望江南》,《江南好》. 谙(ān庵):熟悉. 绿如蓝:绿得比蓝草还要绿.如,用法同“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古词今译】 江南的多么美好,那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太阳升起时江边的鲜花红得胜过燃烧的火焰,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那如诗如画的江南? 【赏析】 诗人早年因避乱曾来到江南,旅居苏、杭二州.晚年又担任杭、苏刺史多年.江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晚年回到北方的时候,仍然怀恋不已.这首小令就是诗人在辞官苏州刺史,回到洛阳以后作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他以后词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词作起笔“江南好”一语道破要写的地点,“江南.”继而一个“好”字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怀念和眷恋,一个再浅显不过的“好”字,却包含了整个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风景旧曾谙,”旧时谙熟的美好景致依然时刻在眼前闪现.诗人无论是早年漂泊,还是晚年为官,都曾经与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结下过难解之缘,而今即使远居北方洛阳,那熟识的美景也依然那么熟悉,依然那么亲切,依然常常浮现在自己的眼前.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在诗人的记忆里,江南让他眷恋的东西很多很多,然而诗不同于文,不可能把种种佳处都写出来,因此,诗人巧妙地摄取了一年之中最美丽的春天里的初日照耀下的“江花”和“绿如蓝”的一江春水这极少的景致,以一当百,以少胜多,写得简洁,写得鲜活,写得生动,写得色彩浓艳,写得生机盎然.如此迷人的江南春色,却看他不到,教诗人怎“能”不“忆江南”呢?不要说诗人自己,就连我们这些欣赏佳作的后人都难免会产生欲去江南一睹为快的想法.。

2.【古诗江南春的全诗紧急要..】

江南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注释] 1.啼:叫.2.山郭:靠山的城墙.3.酒旗:酒店门前高挂的布招牌.4.南朝:公元420-589年,南方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总称.当时建立了大批佛教寺院.——————————————————————————– [简析]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开始就展现了江南大自然风光.“千里”是对广阔的江南的概括.这里到处是莺啼,无边的绿叶映衬着鲜艳的红花.这种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景色自然是江南特有的.次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写了江南独特的地形风貌,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风中,酒旗在轻轻地招展.这是多么明丽的江南啊!一二句写的是晴景,三四句写的是雨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春天的微雨中,则另有一番风光.在山明水秀之处,还有南朝遗留下来的数以百计的佛寺.这些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给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四百八十”是虚数,不是实指,突出佛寺之多.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

3.古诗:江南 风 凉州词 出塞 绝句(全诗,请帮忙找找)

江南

玉树歌声泽国春,累累辎重忆亡陈。

垂衣端拱浑闲事,忍把江山乞与人。

撩钗盘孔雀,恼带拂鸳鸯。罗荐谁教近,斋时锁洞房。

凉州词

涿州沙上饮盘桓,看舞春风小契丹。

塞雨巧催燕泪落,蒙蒙吹湿汉衣冠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出塞

海底有明月,圆于天上轮。得之一寸光,可买千里春

绝句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4.求描写江南风景的七言绝句诗

1、《江南逢李龟年》——唐代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2、《寄扬州韩绰判官》——唐代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译文: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草木已经枯败。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3、《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唐代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译文: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4、《江南弄》——唐代李贺

江中绿雾起凉波,天上叠巘红嵯峨。

水风浦云生老竹,渚暝蒲帆如一幅。

鲈鱼千头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绿。

吴歈越吟未终曲,江上团团贴寒玉。

译文:绿雾从江中清凉的波涛中升起,天上红霞重叠,像高峻的山峰。河边的云,水面的风,都像从老竹林里生出,洲渚暮色茫茫,众多蒲帆连成一片,不甚分明。鲈鱼千头醇酒百斛尽情享用,酒醉卧地,斜视着南山的绿影。信口唱支吴歌越曲,还未唱完,江月如圆玉,已在东方冉冉上升。

5、《古离别》——唐代韦庄

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译文:春光明艳,晴空上飘浮着一层淡淡的烟云,在柳枝披拂的大道口,正举行着一场送别的酒宴。无奈分别在即,愁肠百结,这酒也喝得不畅快。

离人举起华贵的马鞭指向他此行将往的远方—江南。想到此去江南,那里草长莺飞,桃红柳绿,春色更美。只是良辰美景难有人与之共享,因此江南春色愈美愈增加人的愁苦,使人痛断肚肠。

5.古诗《江南》的诗和诗意各是什么

《江南》

两汉/佚名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译文

江南水上可以采莲,莲叶多么茂盛,鱼儿在莲叶间嬉戏。

鱼在莲叶的东边游戏,鱼在莲叶的西边游戏,鱼在莲叶的的南边游戏,鱼在莲叶的北边游戏。

扩展资料: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采莲歌,全诗没有一字一句直接描写采莲人采莲时的愉快心情,而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将它们的欢乐之情充分透露了出来,仿佛亲耳听到和亲眼看见许多采莲男女的歌声和笑语声融成一片,许多小伙子和采莲姑娘们还在调情求爱。

首先,此歌起句“江南可采莲”,其中的“可”字已透露出消息。莲花本来是大江南北湖泽沟塘中常见的人工栽培植物,可这位歌者(亦即诗中未露的男主人公)却偏要说“江南可采莲”,这是因为莲花栽培的地区虽然很广,但却以江南最盛;而江南采莲人大都是青年男女,尤以青年妇女为主;同时江南民风柔靡,青年男女在采莲时调情求爱之事极为常见,故盛行于南朝时期的民间情歌,在汉代的江南实际上就很流行。

在这类民间情歌中常用比兴、双关手法,以“莲”谐“怜”,象征爱情。由此可见,此歌用的显然也是比兴、双关手法。起句中的“采莲”,也含有寻欢求爱的意思。由此可推知这位歌者乃是一个风流小生,他可能不是江南人,而是从外乡来到江南的。他来江南名为采莲,实际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否则何处不可采莲,而独留恋于江南,可见“可”字之中的寓意。

其次,紧承上句而来的第二句“莲叶何田田”,显然也是明写莲叶茂美,暗喻采莲姑娘们人数众多,姿态丰美的。而第三句“鱼戏莲叶间”和后四句“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则是以鱼儿戏水于莲叶间暗喻采莲男女调情求爱的欢乐情景。这也是民间情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由此可见,这首采莲歌实际上乃是一首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

这首歌辞只有七句,明白如话,而后四句又基本上是第三句的重复,它的妙处究主要在于运用民歌中常用的比兴、双关手法,把男女之间调情求爱的欢乐之情写得极其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而无轻佻、庸俗之弊。

全诗一气呵成,但在结构上又可分为两个部分:前三句揭示题旨;后四句进一步展示采莲时的欢乐情景和广阔场面。而诗中第三句又在全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相连,不着痕迹。诗的意境清新、开朗,寓情于景,景中寓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到美景如画,心旷神怡,呈现出一派生意盎然的景象。

这首诗在乐府分类中属《相和歌辞》,“相和歌”本是两人唱和,或一个唱、众人和的歌曲,故“鱼戏莲叶东”四句,可能为和声。故此诗的前两句可能为男歌者领唱;第三句为众男女合唱;后四句当是男女的分组和唱。如此,则采莲时的情景,更加活泼有趣,因而也更能领会到此歌表现手法的高妙。

诗中“东”、“西”、“南”、“北”并列,极易流于呆板,但此歌如此铺排,却显得文情恣肆,极为生动,从而充分体现了歌曲反复咏唱,余味无穷之妙。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江南(汉乐府诗)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