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精神抖擞、壮志满怀”的诗句有哪些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李白< > 3、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 清•曹雪芹< > 4、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龚自珍< > 5、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唐•刘禹锡< > 一、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1. 原文 龟虽寿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2.赏析 这首诗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写作的时间是建安十二年(207)。

东汉末年,居住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奴隶主贵族,乘中原一带天下大乱之机,经常入塞掳掠汉民。建安十年,曹操平定冀州以后,袁绍的儿子袁熙和袁尚等,投奔了乌桓。

建安十二年,曹操为了安定东北边境,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率军征伐乌桓,结果取得了胜利。这首诗是他凯旋归来的时候写的。

全诗以昂扬慷慨为基调,抒发了曹操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豪壮之情。二、李白《行路难》1.原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赏析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

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此诗多写世道艰难,表达了离愁别绪。

三、曹雪芹《临江仙》1.原文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2.赏析 细看词的双关隐义,可以发现“蜂围蝶阵乱纷纷”正是变故来临时大观园纷乱情景的象征。

薛宝钗一向以高洁自持,“丑祸”不会沾惹到她的身上,何况她颇有处世的本领,所以词中以“解舞”、“均匀”自诩。林黛玉就不同了,她不禁聚散的悲痛,就像落絮那样“随逝水”、“委芳尘”了。

薛宝钗能“任他随聚随分”而“终不改”故态,所以林黛玉死后客观上就必然造成“金玉良缘”的机会而使薛宝钗青云直上。但这种结合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薛宝钗和贾宝玉在对待封建礼教、仕途经济上的思想分歧,也不能使贾宝玉忘怀死去的知己而倾心于她。

所以,薛宝钗最终仍被贾宝玉所弃,词中的“本无根”也就是这个意思。 四、龚自珍 《已亥杂诗 》1.原文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2.赏析 “万马齐喑究可哀”一句,深刻地表现了龚自珍对清朝末年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的不满,因此他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像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

他又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热情地呼唤:天公啊!请你抖擞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赐给我们吧。五、刘禹锡 《酬乐天咏老见示》1.原文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2.赏析 后六句诗意思产生了巨大的转折,诗情一振而起,“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头两句“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是说人老了经历的事多,理解也深刻透彻,看人也像看山河一样,一目了然,有很深的洞察力。下两句“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思考深刻,浓缩着人生的精华;认识全面,充满着一种辩证思想;感情深挚,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真情关爱和真诚劝勉。

末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桑榆,喻日暮。

是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这里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表达“做事前做好充分准备”的诗句有哪些

1、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意思是站在水边想得到鱼,不如回家去结网。比喻只有愿望而没有措施,对事情毫无好处。

或者比喻只希望得到而不将希望 付诸行动。语出《淮南子·说林训》,原文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2、造物之前,必先造人。意思是如果想创造更多的财富,必须首先做人。

做人好了,做事就容易了。做人做不好,做事也不可能好,即使偶然成功,也不会维持多长时间。

3、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撰写的读书联,说的是西楚霸王灭秦和勾践卧薪尝胆灭吴。

为表达他读书创作《聊斋志异》不达目的不甘休的意志与决心,用项羽大破秦兵和勾践天吴雪耻的史事来激励自己,鼓舞自己。 4、先知三日,富贵十年。

意思是: 如果一个人能提前知道三日之内的事情,那么就会有十年的富贵。 主要是说:一个人有前瞻性和洞察力的话,就能过的很好。

类似意思的有:居安思危。 履霜坚冰至。

预则立,不预则废。 扩展资料: 表达“高尚品格”诗句: 《石灰吟》 于谦/明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释文: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竹石》 郑燮/清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译文: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

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史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译文:桃树李树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它们那芬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实,却吸引人们纷纷前去欣赏采摘,以至在树下自然踩出一条条小路来。此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自然会赢得人们的敬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竹石 (郑燮所作七言绝句)。

3.古诗高手进

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多有不便,从这点上说,他们是同病相怜了,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产生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且写了《咏老赠梦得》一首给刘禹锡(字梦得):“与君俱老矣,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於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诗,写了《酬乐天咏老见示》回赠:“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第一部分分头两句:“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意思是说:人谁不顾虑,不怕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你呢?下四句:“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意思是说:身体消瘦衣带常常紧缩,头发稀疏帽子便自动偏斜,为了爱惜眼睛而废弃书籍不读了,经常请医生调理、治疗,是为了延年益寿。这一部分是承接白居易原诗而来的,表示了对白居易的“咏老”思想情怀的回应,说明在对“老”的看法尚颇有同感。读来极为亲切。

后六句诗意思产生了巨大的转折,诗情一振而起,“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头两句“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是说人老了经历的事多,理解也深刻透彻,看人也像看山河一样,一目了然,有很深的洞察力。下两句“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思考深刻,浓缩着人生的精华;认识全面,充满着一种辨正思想;感情深挚,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真情关爱和真诚劝勉。末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桑榆,喻日暮。是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这里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形容老来得志的诗句有哪些

形容老来得志的诗句有: 1、孟郊《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2、《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王维《少年行》(其三) 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4、李白《少年行》(其二)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5、苏轼——《祭常山回小猎》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免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归来 红叶满征衣。圣朝若用西凉薄,白羽犹能效一挥。

老来得志,读音:[lǎo lái dé zhì] 老来得志,比喻一个人年轻时遭受各种挫折,事业没有起色,到了老年才功成名就的意思。 老来得志的故事: 亚伯拉罕·林肯是美国第 16 任总统,领导了拯救联邦和结束奴隶制度的伟大斗争。

尽管他仅在边疆受过一点儿初级教育,担任公职的经验也很少,然而,他那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人道主义意识,使他成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林肯 1809 年 2 月 12 日黎明出生在肯塔基州哈定县霍尔以南 3 英里的小木屋里。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童年是“一部贫穷的简明编年史”。小时候,他帮助家里搬柴、提水、做农活等。

9 岁的时候,母亲去世,这对林肯来说是一个残酷的打击。幸而继母对他很好,常常督促他读书、学习,他和继母的关系很融洽。

后来,长大的林肯开始独立谋生,他当过农场雇工、石匠、船夫等。1830 年,林肯一家迁居伊利诺斯州,在那里他第一次发表了政治演说。

由于抨击黑奴制,提出一些有利于公众事业的建议,林肯在公众中有了影响,加上他具有杰出的人品, 1834 年他被选为州议员。两年后,林肯通过自学成为一名律师,不久又成为州议会辉格党领袖。

1846 年,他当选为美国众议员。1854 年,北方各州主张废奴和限制奴隶制的资产阶级人士成立了共和党,林肯很快成为这个新党的领导者。

1858 年,他发表了著名演说《家庭纠纷》,要求限制黑人奴隶的发展,实现祖国统一。演说表达了北方资产阶级的愿望,也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意愿,因而为林肯赢得了巨大声望。

1860 年,林肯作为共和党候选人,当选为美国第 16 任总统。林肯上任后不久,南部奴隶主挑起了南北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林肯肩上的担子之沉重,是以往绝大多数美国总统无法比拟的。但是,他凭借着自己的非凡毅力和决心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即使在遭到诋毁时,也从未动摇他的方向:恢复联邦、废除奴隶制。

1862 年 9 月,林肯发布了著名的《解放黑奴宣言》,宣布废除奴隶制,解放黑奴。 1864 年 6 月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结束,它标志着奴隶制的彻底崩溃。

由于林肯的卓越功绩, 1864 年 11 月 8 日他再次当选为美国总统。然而,还没等林肯把他的战后政策付诸实施,悲剧发生了。

1865 年 4 月 14 日晚 10 时 15 分,林肯在华盛顿福特剧院遇刺。凶手是一个同情南方的精神错乱的演员。

1865 年 4 月 15 日,亚伯拉罕·林肯去世,时年 56 岁。林肯去世后,他的遗体在 14 个城市供群众凭吊了两个多星期,后被安葬在普林斯菲尔德。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