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词的韵是什么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诗词中的韵,大致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
一个汉字如果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一般都有声母、韵母和声调。例如,“中”字,拼成zhōng,其中zh是声母,ong是韵母,声调是阴平。
再如,“弓”gōng,虫chóng等字,它们的韵母都是ong。这些字叫同韵字。
凡同韵字都可以押韵。押韵就是把同韵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是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字。
如: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xī), 水面初平云脚低(dī)。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ní)。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tí)。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dī)。
这首诗里的“西”、“低”、“泥”、“蹄”和“堤”字押韵,韵母都是i。 如果把韵母再细分的话,可以分为韵头、韵腹和韵尾。
如雄xióng,i是韵头。o是韵腹,ng是韵尾。
弓gōng,虫chóng等字没有韵头,只有韵腹和韵尾,“雄”字跟这些字的韵母不同,但是,它们的韵腹和韵尾相同,都是ong。韵腹、韵尾相同,韵头不同的字也是同韵字,仍然可以押韵。
例如: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qiū)。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liú)。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zhōu)。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liú)。
这首诗里的“秋”、“流”、“舟”和“留”字押韵,它们的韵母分别是iu、iu、ou、iu,韵母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同样是和谐的。 押韵的目的是要声韵和谐。
但是有许多诗,我们今天读起来却不和谐了,这是因为古今语音发生了变化。如: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huā), 乌衣巷口夕阳斜(xíe)。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jiā)。 xíe跟huā、jiā不是同韵字,但是在唐代“斜”字读siá,当时是和谐的。
再如: 江南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qī)。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ér)。
这首诗里,“期”和“儿”都是押韵的;但是按今天普通话去读,qī和ér就不能算押韵了。如果按照上海话的读音念“儿”这个字,念像ní音(接近古音),那就和谐了。
古人押韵需要依照韵书。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一致,依照韵书押韵,比较合理;宋代以后,语音发生了变化,依照韵书押韵就不合理了。
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就不一定要按照韵书来押韵。不过,当我们读古诗的时候,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
2.宋词里面的句和韵是什么意思
指句中音调和谐,句末韵脚相叶。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 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但是。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拼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韵母。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公”字拼成g ōng,其中g 是声母,ōng是韵母。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我们再看”东”d ōng,”同”t óng,”隆”l óng,”宗”z ōng,”聪”c 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 ,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韵是韵诗的简称。其规则由林方亮于2009年提出,2015年定稿。韵的主要特点是”句内格律、句子押韵、诗句对称、诗长不限”。具体规则见林方亮《韵及其规范》。
韵的规范
(一)名词含义
在阐述韵的规范以前,先约定一下规范中名词的含义。
1,字音
字音:指一个汉字的读音。韵创作中注重字音所含的字韵和字调。字音以现代汉语拼音为准。
字韵:指一个汉字的汉语拼音韵母。
字调:指一个汉字的汉语拼音声调。四声调加上轻声,共5声,对应5个字调。字读第几声,字调为几;读轻声,字调为0。所以,字调分为1、2、3、4、0。如”林”,拼音为”lin”第2声,那么”林”字字调为2。
字调具有高低相对性。如字调3,较1、2为高;较4为低。因此,字调2、3具有高低两重性。
字调调向:指一个汉字字调的方向。字调1、2向上;字调3具有双向性,可向上或向下;字调4、0向下。
2,句步
句步:指诗句中不超过3个字的基本语节。分为一字步、二字步、三字步。如句子”莫负婵娟再登高。”(林方亮《相约登赤城》),句步为:莫负/婵娟/再/登高,分别为二字步、二字步、一字步、二字步。
句步的含义与通常语法中语节的含义有所区别。超过3个字的单纯词,语法上,不许破词,算1个语节;韵中,为反映阅读的真实性,控制句长,实现建筑美,允许破词,将其继续划分为3字以内的句步。如”爱新觉罗”,是4字,超过3字,语法上是1个语节,但句步划分为2个:爱新/觉罗。
辅步:辅助句步的简称,指与对称(见下)共同表达语义并与其组成语法意义上的句子的句步。如”也知道/你的清白不能使潭水清白,你的清白只可能使你淘汰。”(林方亮《荷露》)中,”也知道”是辅步,”你的清白不能使潭水清白,你的清白只可能使你淘汰”是对称的二个诗句。
步音:指一个句步末字的字音。
步韵:指一个句步末字的字韵。
步调:指一个句步末字的字调。根据字调,步调对应为1、2、3、4、0,共5调。与字调一样,步调也有高低相对性,步调2、3具有高低两重性。
3.诗歌的韵是什么意思
●韵
yùn ㄩㄣˋ
◎ 汉语字音中的元音或元音加收尾音,即声母以外的部分,或声母和介音以外的部分,称“韵母”。如:~文(有韵律节奏的文学体裁,亦指用这种体裁写成的文章,包括诗、词、歌、赋等。区别于“散文”)。押~。~腹(韵母中主要元音)。~脚(韵文句末押韵的字)。~律(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的规则)。
◎ 和谐而有节奏的:~白。琴~悠扬。
◎ 风度,风致,情趣,意味:风~。气~。~味。
◎ 韵律,指一种声音。
◎ 韵,(亦称新古风诗歌)是一种新兴的散化古典文体,由凉子创立,陈郁显命名。格式上与古典诗不同,但在辞藻上注重押韵,保留了古典诗词的传统精髓,内容上主要以“古典”为主。因其在结构、写法上都较为随意,不受其他因素的限制,读起来朗朗上口等特点,故称为韵。
韵是在所有文体中最抽象的一种。是凉子在阅读古诗词曲中突发创新的灵感,从而衍变出一种令现代大众愿意接受的古典文体。它不同古典诗一致,却有古典诗的格调与韵律,既有古典诗的韵味,又有现代诗的格式与通俗。把古今诗歌婉转的融入一体,刻画出东方的古典之美,韵律舒畅。韵可分为典韵与散韵。~人。~曲。~集。
4.古诗的押韵是什么
1、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2、举例说明: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lou。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you。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zhou。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chou。
这首诗押“ou”韵,韵脚为:楼、悠、洲、愁。
5.诗词中的韵部是指什么
古代韵书中把可以在一起押韵的字归成类,每类叫一个韵部。
如东、同、中、虫、崇、嵩、戎、弓、融、雄、冯、风、充、隆等字,在中古时的韵 文中,可以一起押韵。宋代所编的韵书《广韵》就把它们归在一起,合为一个 韵部,称为“东部”。
关于词的韵部,并没有正式的规定。 词韵不像诗韵要求那样严格,在科 考时代,诗韵是由朝廷颁布或者认可的,故近体诗一律要求押本韵,不得落 韵、出韵。
而词则长期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词人填词用韵只需唱之上口、听之 顺耳,用韵很宽,没有作诗那么严格的要求,一般情况下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 均可通押。 如清人戈载所编的《词林正韵》一书将古韵分为19部,每部都详 细介绍了可以在一起押韵的字,如第二部平声:三江七阳通用,其中三江中有 江、缸、窗、邦、双、泷、庞、撞、扛等字,七阳中有阳、扬、杨、洋、羊、徉、芳、妨、望、茫、肠、浪、丧等字,这些字是可以放在一起押韵的。
值得一提的是,依我们现在看来是同韵母的,中古音却分为了若干韵 部,中古音有些韵部所收的韵字是不同韵母的,现在却收在了一个韵部中,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些可以通押的字以我们现代汉语音韵的角度来看是同 韵的,但实际上却是有区别的,比如,“东”与“冬”,前者的韵母为ong, 后者为ong, “删” en、“寒” an、“咸” em、“衔” am, “侵” yem、“覃” ang、“真” yen。 这些韵部之间在韵头、韵腹和韵尾上都有所不同, 因此不能相混,在同一韵部里有些韵字,我们现在看是不同韵的,但在中古它 们却是同韵的。
如四支收有“垂”、“悲”、“为”、“吹”等字,当时它们 同“支”是同韵母的,十灰中收有“来”、“台”、“开”、“才”等字,又 收有“雷”、“杯”、“回”、“梅”等字,当时它们的韵母同是ai。 这种现 象是因为声韵变化造成的,但我们应明白,中古音韵部之分不是随意的,而是 有音韵学依据的,因此必须严守韵部。
6.诗歌的韵到底是什么
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这三个方面都来自于汉语语音的特点,就是单音节语素占优势,有声调。在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写作时平仄、对偶和押韵运用的好,运用的自然,可以使诗作增强音乐感,呈现韵律美;运用的不好,用得过多过滥,就会给人以生拼硬凑之感,甚至以文害义,六朝到初唐的骈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简单说就是,平是一声二声,仄是三声四声(又称去声)。
7.古诗中什么是入韵
入韵是诗文某一句的韵脚符合该句应押之韵。 “出句”,指一联中的上半句;“入句”,即一联中的下半句。
格律诗的平仄格式有四种,即平起入韵式、仄起入韵式、平起不入韵式、仄起不入韵式。所谓平起入韵式,就是一首诗(或绝句)首句一、二两字用平声字,首句末字也用平声字并押韵的格式;仄起不入韵式正好相反。
所谓平起不入韵式,就是律诗(或绝句)首句一、二两字用平声字,但首句末字用仄声字,同时不用押韵的格式,仄起入韵式正好相反。特别是格律诗要求必须双句平声入韵,单句不入韵。
扩展资料:
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所谓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
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对于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的不同而已。这也是诗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比较常用的是“106部平水韵”。
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近体诗为了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对于押韵十分讲究。
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颁布的专门指导押韵的书,如《唐韵》、《广韵》、《礼部韵略》、《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韵略》最为流行,即世人所谓之“106部平水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押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入韵
8.诗词当中的新韵是指的哪一类韵
诗词的新韵采用现代声韵,一般依照《新华字典》执行。
按照古典的格律、采用现代的声韵,创制或填写的诗词为新韵诗词。其中,古典格律依照古人的诗词谱格执行。
2010年,中华诗词学会发布了中华新韵。中华新韵由《中华诗词》编辑部组织力量,对诗词界传用的几种简表,进行了分析、研究、比较和归纳,征求了一些诗词作者的意见,经过集体讨论,整理出了《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
中华新韵包含十四个韵部,其韵部表如下:一、麻 a,ia,ua 二、波 o,e,uo 三、皆 ie,üe 四、开 ai,uai 五、微 ei,ui 六、豪 ao,iao 七、尤 ou,iu 八、寒 an,ian,uan,üan 九、文 en,in,un,ün 十、唐 ang,iang,uang 十一、庚 eng,ing,ong,iong 十二、齐 i,er,ü 十三、支(-i)(零韵母) 十四、姑 u 制定原则:1、韵部划分的依据 ——普通话 韵部划分以普通话为读音的依据,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读音的依据,将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部:麻波皆开微豪尤,寒文唐庚齐支姑。为了便于记忆,可用两句七言韵语来代表14个韵部:中华诗国开新岁,又谱江涛写玉篇。
2、韵部划分的标准 ——同身同韵 韵部划分用《汉语拼音》注音,韵母可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韵母开头的部分i、u、ü,称为韵头;韵头后面的元音部分是韵母发音的主部,如ua中的a、ei中的e、iou中的o,称为韵腹;韵腹后面的辅音部分,即n、ng,称为韵尾。
韵腹和韵尾全称韵身。有的韵母没有韵头,只有韵身。
有的韵母没有韵尾,韵腹即是韵身。显然,韵身相同的字,发音取同一收势,读起来是和谐统一的,因而是押韵的。
所谓“同身同韵”,即是将韵身相同的字,归于同一韵部。这样就使音韵划分有了明确的可操作的标准和尺度,从而使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考虑到汉语拼音使用英文字母时的具体情况,在判定“同身”时,对个别具体情况有所调整。用《注音字母》注音,韵头称为介母,没有韵尾,韵母即是韵身。
韵母相同,自然同韵,同身等韵就更是理所当然的了。3、平仄区分的原则 ——只分平仄,不辨入声 每个韵部中发音为阴平、阳平的字,即为平声字;发音为上声、去声的字,即为仄声字。
不再区分入声字。这样,每个韵部实际上自然分成了平声、仄声两个部分。
用入声韵的词牌,用新韵时改用仄声。为了同时使用《平水韵》时更加方便,在每个韵部的后面标出该韵部平声字中所含的原入声字。
仄声部分中的原入声字不再标出。4、多音字归属原则 ——音随意定,韵依音归。
对于多音字,根据其不同的读音,分别归属于相应的韵部。在使用时,根据该字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确定其读音,从而确定其所属韵部及其平仄划分。
5、与旧韵书的关系 ——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创作旧体诗,提倡使用新韵,但不反对使用旧韵,如《平水韵》。
但在同一首诗中,对于新旧韵的不同部分不得混用。为了便于读者欣赏、便于编者审稿,使用新韵的诗作,一般应加以注明。
一般说来,新韵比旧韵要简单、宽泛,且容量大,这对于繁荣诗词创作应该是有促进作用的。但这并不妨碍继续使用旧韵,这就是“今不妨古”的原则。
而且,即使使用新韵,也可以使用比《中华新韵》更严、更细的韵目,这就是“宽不碍严”的原则。我们认为,声韵改革是一件大事,不是一蹴而就的。
《简表》并不是十全十美的,通过一个阶段的试行,还要进行修订和完善。希望这个《简表》能够对广大诗词作者和爱好者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希望诗坛能够涌现出一大批使用新声韵的好诗,这是我们公布这个简表的根本目的。
问题说明:1. e、o 同韵。e 与 o 在汉语拼音中发音的区别,是依赖于声母的,当其与 b、p、m、f 相拼时,发 o 音,与其它声母相拼时,发 e 音。
它两个其实是一个韵母,只是与不同的声母相拼时,才造成了读音的微小差别。《平水韵》同归五歌,《十三辙》同入“梭波”,说明古时差别更小。
《注音字母》中用ㄛ、ㄜ表示,采用两个形近的字母,正是反映了读音的实际情况。因此,把 e、o 归入同一韵部,是在实际发音上是不违反“同身同韵”的标准的。
2. eng、ong 同韵。韵母 ong 的使用,只是《汉语拼音方案》的特殊处理。
从音韵学角度上讲,ong、iong 的韵腹都不是 o,而是 e,即应为 ueng、ǖeng,其韵身都是 eng 。《汉语拼音方案》中还有一个韵母 ueng,与 ong 同音,可见 ong 与 ueng 是等效的。
在《注音字母》中,ong、iong 即为ㄨㄥ、ㄩㄥ。介母不同,韵母同为ㄥ,其与 eng 同身同韵的状况,更是一目了然。
《平水韵》分为一东二冬八庚九青十蒸,至《十三辙》统归中东,反映出古人已经认识到它们可以是同韵的。3. ie、ue 的韵身不是 e,而是 ê。
我们所说的“同身同韵”的标准,是以字的实际读音为依据的。《汉语拼音方案》为了简便,对个别字母的使用做了调整。
比如,ie、ue 中的 e 实际应是 ê,即《注音字母》中的ㄝ,为了简便,以 e 代之。注音时是简便了,划韵时却增加了一层假面具。
必须抛开假面具,按照其实际读音划韵。因此 ie、ue 不应与 e 同韵,而应自成一韵。
《平水韵》中,此二韵杂于九佳六麻,《十三辙》始辟“乜斜”,反映出读音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