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也在古文中的意思/

①用于句末.1.表判断.《石钟山记》:“此世所以不传~.”2.表疑问或反问,前面常有“安”、“何”等与它相配合.《马说》:“安求其能千里~”3.表感叹.《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4.表祈使,常与“无”、“不”等呼应.《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5.表示陈述或解释.《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②语气助词,用于句中.1.表判断.《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以为神.”2.表陈述或解释.《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3.表语气停顿.《师说》:“师道之不传~久矣,欲人之无惑~难矣.”③语气助词,用在复句的前分句末或并列的句子成分之后,表示停顿和上下文的互相关连,兼有舒缓语气和抒情的作用.《愚公移山》:“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2.文言文中“所”的意思

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所 ⑴处所,地方。

例:①持童抵主人所。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③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④乐土乐土,爱得我所!⑤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⑥某所,而母立于兹。

⑦此何所也? ⑵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

的事、物”? “。

的地方”、“。

的人”等。例:①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荆柯有所待,欲与俱。⑤此疾之所由生也。

(所由生:产生的缘由。) 「所以」 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

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

的方法””是用来。

的”等。例:①吾知所以人距子矣,吾不言。

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⑵表示原因。

相当于“。

的原因(缘故)”。例: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②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所谓」所说的。

例:⑴郦道元所谓环水也。⑵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⑶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所在」 ⑴到处。例: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⑵所在之处,处所。例:①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③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

3.【古文的意思】

原文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解释北方人生来不认识菱角的,(有个北方人)在南方当官,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口里.有的人(就)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那人自己护短,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的原因是,想用来清热.”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回答说:“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道理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比喻强强辨别,护其短处。

4.文言文中的则什么意思

【则】(一)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②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二)副词.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肴之战)(三)名词.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①《论语》六则.2、准则,法则.①以身作则.。

5.古文上是什么意思

上 shàng

①上面;位置在高处的。《陈涉世家》:“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墨池记》:“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②等级高的;质量高的;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③地位高的人;主持、领导的人。《谋攻》:“上下同欲者胜。”特指君主、帝王。《周亚夫军细柳》:“上自劳累。”《东方朔》:“上伟之。”

④时间或次序在前的。《屈原列传》:“上称帝喾,下道歉齐桓,中述汤武。”《陌上桑》:“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⑤上升;登上。《陈情表》:“郡县逼迫,催臣上道。”《游黄山记》:“十里,上黄泥冈。”

⑥向上。《鸿门宴》:“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赵威后问齐使》:“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

⑦献上;送上;呈上。《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乃敢上壁。”《狱中杂记》:“狱辞上。中有立决者。”

⑧向上;走向。《孔雀东南飞》:“上堂拜阿母。”《柳敬亭传》:“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

⑨装上;加上。《冯婉贞》:“以枪上刺刀相博击。”

⑩通“尚”。崇尚。《史记·秦始皇本纪》:“上农除未,黔首是富。”

shǎng

上声。汉语声调之一。钟嵘《诗品序》:“至平上去入,则余病未能。”

【上足】⒈徒弟的美称,相当于“高足”。⒉指骏马。

【上手】⒈技艺高超的人;高手。⒉先例;榜样。⒊先前经手的人。⒋较尊的位置;处在较尊的位置上的人。

【上头】⒈首位;第一。⒉古代男子束发加冠或女子束发插笄,是成年人象征。娼妓初次接客。

6.古诗文解释

瞎子摸象

直译(原创):有一个大王告诉大臣:你牵一头大象显示在盲人前,这时盲人们用手去摸.(那时)大王召唤盲人们问他们:你们所摸到的象像什么?摸到象的牙的盲人说象的体形象萝卜的根;摸到象的耳朵的盲人说象像畚垃圾的器具(簸箕);摸到象的脚的盲人说象像舂米的器具;摸到象的背脊的盲人说象像麻衣;摸到象的肚子的盲人说象像陶器;摸到象的尾巴的盲人说象像麻绳.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去郭轩楹敞, 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 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 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 此地两三家。

杜甫定居草堂后,经过他的一番经营,草堂园亩扩展了,树木栽多了。水亭旁,还添了专供垂钓、眺望的水槛。诗人经过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后,现在得到了安身的处所,面对着绮丽的风光,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些歌咏自然景物的小诗。

《水槛遣心》二首,大约作于公元七六一年。此为第一首,写出了诗人离开尘嚣的闲适心情。轩,长廊;楹,柱子。赊,远。首联先写草堂的环境:这儿离城郭很远,庭园开阔宽敞,旁无村落,因而诗人能够极目远眺。中间四句紧接着写眺望到的景色。“澄江平少岸”,诗人凭槛远望,碧澄清澈的江水,浩浩荡荡,似乎和江岸齐平了。这是写远景;“幽树晚多花”则写近景,草堂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木,在春日的黄昏里,盛开着姹紫嫣红的花朵,散发出迷人的清香。五、六两句刻画细腻,描写极为生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喷吐着水泡儿,欢欣地游到水面来了。燕子呢,轻柔的躯体,在微风的吹拂下,倾斜着掠过水蒙蒙的天空……这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叶梦得《石林诗话》云:“诗语忌过巧。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如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细雨着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淰。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胜,惟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句。”唯其雨细,鱼儿才欢腾地游到上面;如果雨猛浪翻,鱼儿就潜入水底了。唯其风微,燕子才轻捷地掠过天空;如果风大雨急,燕子就会禁受不住了。诗人遣词用意精微至此,为人叹服。“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诗人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其意在托物寄兴。从这二句诗中,我们不是可以感到诗人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吗?这就是所谓“缘情体物”之工。

尾联呼应起首两句。以“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比,更显得这儿非常闲适幽静。全诗八句都是对仗,而且描写中,远近交错,精细自然,“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它句句写景,句句有“遣心”之意。黄宾虹先生曾经说过:“山水画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黄宾虹画语录》)高明的绘画如此,感人的诗歌更是如此。此诗描绘的是草堂环境,然而字里行间含蕴的,却是诗人优游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

7.古诗文乃的意思意思

◎ 乃

廼、乃 nǎi

〈代〉

(1) 你,你的 [your]

余嘉乃勋。——《左传·僖公十二年》

几败乃公事。——《汉书·高帝纪上》

谁谓乃公勇者?——《史记·淮南衡山传》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父亲)。——陆游《示儿》

(2) 又如:乃父(乃翁。你的父亲);乃祖(你的祖父;先祖);乃公(你的父亲);乃兄

(3) 他的 [his]

乃心在咸阳。—— 曹操《蒿里行》

(4) 又如:乃眷(他的妻子);乃尊(尊称别人的父亲);乃老(他的父亲);乃堂(他的母亲)

(5) 此,这个 [this]

吾闻之,五子不满隅,一子可满朝,非乃子耶?——《晏子春秋》

(6) 又如:乃今(如今;从今);乃者(往日;从前)

(7) 这样,如此 [so]

子无乃称。——《庄子·德充符》

(8) 又如:因山势高峻,乃在山腰休息片刻;乃尔(如此;这样);乃若(至于)

词性变化

◎ 乃 nǎi

〈动〉

(1) 是,就是 [be]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2) 又如:真乃英雄好汉;失败乃成功之母;乃是(却是)

◎ 乃 nǎi

〈副〉

(1)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 [just now]

九月…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春秋经·定公十五年》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聊斋志异·狼三则》

(2) 只,仅仅 [only then]。如:唯虚心乃能进步

(3) 竟,竟然 [unexpectedly;actually]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唐· 韩愈《师说》

(4) 却 [at the same time]

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却每天寻找可买的合适的土地房屋。)——汉· 刘向《列女传》

(5) 于是;就 [then;whereupon]

屠乃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

乃令张仪佯去 秦,厚币委质事 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婉贞挥刀奋斫…敌乃纷退。——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6) 又如:乃遂(就,于是);乃其(于是,就)

◎ 乃 nǎi

〈连〉

可是,然而 [but;however]

时夫仆具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徐霞客游记》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