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静”的古诗词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

2.关于“静”的古诗词有哪些

1、《夜雪》 唐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2、《入若耶溪》 南北朝 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3、《逢雪宿芙蓉山》 唐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4、《山下宿》 唐 白居易

独到山下宿,静向月中行。

何处水边碓,夜舂云母声。

5、《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形容静的古诗词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4.古诗中以动写静的诗句

古人作诗十分注意字句的锤炼,创造了许多巧妙浑成的方法。以动衬静为其方法之一。以动写静,意境奇妙,能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天地。古诗中以动写静的诗句很多,下面仅举一些常见的。

一、以鸟鸣写静。

鸟鸣涧 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里以不时发出的几声鸟鸣,衬托出春之月夜鸟鸣洞的幽美寂静,给人以空旷、静谧之感。

二、以流水泉声写静。以澡游的泉水写静谧的山野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三、以人语声写静。

鹿砦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里的“空”当幽静讲,“空山”指深山密林中很少有人来往,十分幽静,这时的寂静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以致使人产生幻觉。全诗突出了“静”字,给人一种深幽的意吮美的感受。

四、最典型的以动写静。

题李凝幽居 唐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古诗中以动写静的诗句还有很多,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列举了。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