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日依山尽的整首古诗
1、原文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注释
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
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意画
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3、译文
现代文译文之一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4、《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2.关于黄河的古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黄河二首》【唐】杜甫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咏史诗•黄河》【唐】胡曾 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江上渔者——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惠崇春江晓景——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黄河》【宋】王安石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江上》—【宋】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晓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关于黄河的古诗句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唐】王之涣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唐】王之涣3、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唐】王维4、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浪淘沙》【唐】刘禹锡5、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黄河二首》【唐】杜甫6、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咏史诗·黄河》【唐】胡曾7、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黄河》【宋】王安石8、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水调歌头》【宋】元好问10、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将进酒》【唐】李白11、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唐】李白1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唐】李白13、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唐】李白14、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行路难》【唐】李白15、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 《赠崔侍郎·其一》【唐】李白16、亘地黄河出,天开此一门.——【明末清初】顾炎武17、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征人怨》【唐】柳中庸18、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古风》【唐】李白19、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寄远》【唐】李白20、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黄河》【唐】杜甫。
3.白日依山尽的整首古诗
1、原文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注释 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蒲 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意画 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3、译文 现代文译文之一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4、《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4.白日依山尽是什么古诗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鹳雀楼故址在今山西永济县西南城上,高三层,登楼可以前瞻中条山,下瞰黄河,因常有鹳雀栖其上,遂名。此诗深得江山之助,日落远山,河走东海,这充塞天地的无边景物,诗人使其自然入诗,易如探囊取物。作者写所见景物,有特殊角度,也有非常命意。
“白日”句:夕阳西下在远山中隐没。灿烂的夕阳,渐渐消隐在层峦叠嶂,雄伟的黄河,滚滚流向那无尽的海洋。想要穷尽那更远的地方,只有努力攀登向更高一层楼迈上。诗人是以诗驱景,山不动,让披在它身上的日光抚着山峦走向山后;黄河奔流,归宿正常,则以诗笔推进,送它流入远海。
5.“白日依山尽”出自哪首诗
出自:《登鹳雀楼》
解释: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1. 原文: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2.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3.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
4. 作者介绍:
王之涣(688─742)盛唐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其兄之咸、之贲皆有文名。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6]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诗六首,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和《送别》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两首最脍炙人口,可谓“皤发垂髫,皆能吟诵”;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