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峨眉山月歌季节的诗句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王维《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王维《山居秋暝》

红藕香残玉簟秋。 ——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李商隐《夜雨寄北》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 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刘禹锡《望洞庭》

昨夜西风凋碧树。 ——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 黄巢《不第后赋菊》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 杜牧《秋夕》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 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 李峤《风》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峨眉山月歌》每一句的赏析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首句是仰望,写静态之景;次句是俯视,写动态之景。第三句写出发和前往的地点,第四句写思念友人之情。全诗连用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语言自然流畅,构思新颖精巧,意境清朗秀美,充分显示了青年李白的艺术天赋。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赏析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被视为绝唱,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3.峨眉山月歌的诗句解释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②。

夜发清溪向三峡③,

思君不见下渝洲④。

注释

①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②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

③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④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洲:今重庆一带。

译文:

峨眉山升起半月的秋月,月影映入青衣江随着江水流.

夜晚我乘的船从清溪出发驶向山峡,

思念你却不能看见我乘的船驶下渝州.

简析:

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4.峨眉山月歌诗句填空

峨眉山月歌

作者: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

5.《峨眉山月歌》的诗句是什么

你好!看看是不是你要找的—

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①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②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

③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

指四川乐山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④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渝州:今重庆一带。

[解说]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

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旅途中,月

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