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古诗二首——秋浦歌(李白)和蜂(罗隐)的教案

秋浦歌十七首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五古】 类别:【】 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注释](1)秋浦:唐时属池州郡。

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西。(2)个:如此,这般。

(3)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译文]满头白发呀有三千丈,只因为我的忧愁有如此之长。

不明白(照镜时)在明亮的镜子里,是什么忧愁使自己白发如秋霜一般。 这是一首抒愤诗。

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

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尤为新奇”,“兴中有比,意味更长”(同上)。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

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

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

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怎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蜂 年代:【唐】 作者:【罗隐】 体裁:【七绝】 类别:【】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注释】 【诗文解释】 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词语解释】 山尖:山峰。

【诗文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这首诗有几个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

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

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 一、欲夺故予,反跌有力。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

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

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俗话说:抬得高,跌得重。

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说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属谁有,将“尽占”二字一扫而空,表达效果就更强。如一开始就正面落笔,必不如此有力。

二、叙述反诘,唱叹有情。此诗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

前二句主叙,后二句主议。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四句主议。

“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

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却分成两问:“为谁辛苦”?“为谁甜”?亦反复而不重复。言下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

而反复咏叹,使人觉感慨无穷。诗人矜惜怜悯之意可掬。

三、寓意遥深,可以两解。此诗抓住蜜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词藻,虽平淡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

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两种解会似相龃龆,其实皆允。

因为“寓言。

2.《古诗二首》

一、《静夜思》

作者:唐代李白

1、原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翻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二、《长干曲》

作者:唐代崔颢

1、原文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

2、翻译

你家住在什么地方,我家住在横塘一带。停船我来打听一下,或许我们还是同乡。

我家就临靠着九江,来去都在九江边上。我们同是长干的人,可我们从小不相识。

三、《春望》

作者:唐代杜甫

1、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翻译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四、《登岳阳楼》

作者:唐代杜甫

1、原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翻译

从前只听说洞庭湖茫茫大水,如今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没有得到亲朋故旧一字音信,年老体弱之身只剩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五、《夜雨寄北》

作者:唐代李商隐

1、原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翻译

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3.五年教案课后题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说课设计之一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思想品德课本第四册第六课《古诗二首》。

一、教材分析 《古诗二首》这一课安排了《春晓》和《草》这两首古诗。两者相比,《草》难度较之《春晓》稍大些。

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按照课文编排顺序,先教《春晓》再教《草》。而我却认为,把难度稍大的《草》提前教学更合适。

因为,在学《草》这首古诗时,引导学生突破了有些字的古今义有所区别这个难点,那么让学生再学《春晓》就可以迎刃而解。然后,再以一首带多首,放手让学生学习补充的两首诗歌《咏鹅》、《夜宿山寺》。

当然,这两首古诗是经过精心挑选,难易适中,既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又是对古诗的积累。由此可见,学好古诗《草》是这课教学的关键。

下面,我重点来分析一下《草》这首古诗。(出示图片并板书:草) 《草》是学生在小学课本中学到的第三首古诗。

在这之前所学的《画》和《锄禾》两首古诗,意思浅显易懂,字词的古今义基本一致。而《草》这首古诗中,一些字词的古今义发生了很大变化。

比如“离离”这个词,在古诗中是指野草茂盛的样子,而现在“离”则是分离或距离等意思,字义完全不同。像这样古今义发生变化的词语在学生今后所要学习的古诗中还有很多。

那么,了解字词的古今义有所区别也就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从内容上看,《草》是由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告诉人们春天野草返青的自然现象,从而赞美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全诗共四行,前两行诗句描写了春草茂盛的样子,揭示了一岁一枯荣的规律;后两行诗句歌颂了野草不可摧毁的顽强生命力。《草》这首诗含义较深,耐人寻味,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已成为千古名句,流传于世。

诗句含义的理解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这也是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难点。

那么,教学重点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赞美野草的情感。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习题,我制定了以下5个教学目标: 1.掌握4个生字:离、荣、烧、尽,着重理解“离离、枯、荣、尽”这些字词的意思。

这个目标也是针对课后练习1的要求制定的。根据课后练习2、3的要求,我又制定了接下去两个目标: 2.能说出这首古诗的意思。

3.能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4.了解春天野草返青的自然现象,体会诗人赞美野草的情感。

5.初步了解学习古诗可以按“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入诗境、诵诗句”这五个步骤学习。当然,这仅仅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模式。

根据教材的难易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我分两教时进行教学。第一教时:把《草》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充分解剖,充分展示学习过程;二是:引导学生学《春晓》,补充学习《咏鹅》、《夜宿山寺》。

这样安排简洁、紧凑而又有所侧重。 二、基本教学过程 大家都知道,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是实际教学中能成功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

低年级孩子,对于学古诗感到枯燥、深奥。因此,我把教学过程分为这样五个步骤(贴卡片),下面我有侧重地作个解说。

1.解诗题 学生对于《草》这个诗题都能理解,可以让他们说说草是怎样的。在这里教师可以渗透一点,如果碰到题目意思不懂的古诗,一般先理解诗题。

举例说,学《春晓》这首古诗时,一般先弄懂“春晓”意思。 2.知诗人 接着,向学生介绍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

(板书:白居易)他一生中写了很多诗歌,大多数诗歌都是反映现实生活和劳动人民的痛苦。白居易特别重感情,有一次,他的朋友要与他离别,他就写下了《草》这首诗。

那白居易想借《草》告诉友人什么呢?通过提问,使学生疑窦顿生,激发求知欲。 3.明诗意 我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已经学了哪些古诗,再回忆学习古诗应该掌握哪些知识。

通过这一个环节,激活了学生记忆仓库中的信息,为今天的学习所用。接下来,我就请学生自由读诗句,尝试理解字义。

在自学基础上,请他们讨论学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字词不懂?估计学生对“离离、枯、荣、尽”这些字词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点拨。(板书:离离枯荣尽)“点”在什么上呢?“点”在学法上,“拨”在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上。

比如,我可以请他们说说学习中遇到疑难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查字典、请教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学生查阅字典,联系诗句,知道“尽”的定义项是“完”。

对于“枯、荣”的字义,我出示表示野草春夏秋冬生长情况的四幅图对学生进行辅助性帮助。(幻灯出示:)要求他们想想,“枯、荣”分别应填在哪幅图下?学生如把“枯”填在干枯的野草下,把“荣”填在茂盛的野草下,那么就理解字义了。

至于“离离”在古诗中的意思在现代汉语字典里查不出,我就引导学生主动求教老师。比如说:“老师,这个词语我弄不懂,请你帮助解决吧!”这样设计看似多余的,与教学无关,实际上我却颇有用意。

力在培养孩子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始终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破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如何让学生理解“离离”呢?我利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出现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草图,让学生说说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

4.五年级下册语文a版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课后反思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我仔细研读了教材,查阅了大量资料,把深入感受庐山瀑布的壮美这条明线和初步感受诗人豪放、夸张、洒脱的诗风这条暗线相结合,让这两条线索贯穿始终。

一节课上完,受益颇多,感慨颇多。我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两点: 1、鲁迅先生说过:“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运用多媒体,可以创造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激发学生审美的情感。一开始教学古诗,我便设问:知道庐山在哪吗?之后马上放庐山的风景图还配上优美的音乐,一下便把孩子们带入了景色迷人的庐山,顿时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

在教师启发的情感体验下谈谈: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必将争先发言。教师趁势激起学生课文的欲望:唐代大诗人李白游了庐山瀑布后诗性大发写下了千古名诗《望庐山瀑布》,同学们想不想学?带领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进入了学习古诗的最佳状态。

这为整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这也就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接下来是朗读和领悟诗情。

2、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先紧扣词句品意境,让学生自由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 生:先产生再升起,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紫烟:则可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悟出那是香炉峰上的水气蒸腾而上,在太阳光映照下,显示出迷人的颜色。

挂:瀑布本是流动的,作者却巧妙地将动态定格,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的美丽壮观。 飞、落:写出了瀑布凌空而出,喷涌而下。

通过品味,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正是通过写自己所看到的,所联想的,表现了瀑布磅礴的气势再反复诵读体会情感。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精湛的语言艺术,指导反复诵读,欣赏意境美,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相辅相成。

做得不够的地方有许多: 1、把三、四句诗给分开品析了。潜心再读诗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其实是一个整体,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瀑布从高处落下,流得快、直、美。

而我在学生理解后,没有把两句诗整合起来品析,破坏了瀑布流态的整体之美。 2、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

在“细品诗句,领悟诗情”环节花了太多时间,个别读太多。本来设计的学生练字也无法进行,总觉得结束得太匆忙。

3、对课堂的生成处理的不够娴熟,对学生的发言没做到中肯的、带鼓励性的评价。 遗憾的地方还很多。

总而言之,我觉得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生成”,让预设与生成相统一,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处处闪现的生成点,学习处理好生成点中的智慧火花,学习处理课堂教学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关系,是我以后前进的方向。

5.求古诗二首——秋浦歌(李白)和蜂(罗隐)的教案

秋浦歌十七首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五古】 类别:【】 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注释](1)秋浦:唐时属池州郡。

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西。(2)个:如此,这般。

(3)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译文]满头白发呀有三千丈,只因为我的忧愁有如此之长。

不明白(照镜时)在明亮的镜子里,是什么忧愁使自己白发如秋霜一般。 这是一首抒愤诗。

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

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尤为新奇”,“兴中有比,意味更长”(同上)。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

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

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

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怎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蜂 年代:【唐】 作者:【罗隐】 体裁:【七绝】 类别:【】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注释】 【诗文解释】 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词语解释】 山尖:山峰。

【诗文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这首诗有几个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

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

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 一、欲夺故予,反跌有力。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

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

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俗话说:抬得高,跌得重。

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说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属谁有,将“尽占”二字一扫而空,表达效果就更强。如一开始就正面落笔,必不如此有力。

二、叙述反诘,唱叹有情。此诗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

前二句主叙,后二句主议。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四句主议。

“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

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却分成两问:“为谁辛苦”?“为谁甜”?亦反复而不重复。言下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

而反复咏叹,使人觉感慨无穷。诗人矜惜怜悯之意可掬。

三、寓意遥深,可以两解。此诗抓住蜜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词藻,虽平淡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

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两种解会似相龃龆,其实皆允。

因为“寓言”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为某。

6.有一年级语文下册12课古诗二首的教案吗

教学案例的一般要素

1.背景

所谓背景,即是向读者交待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绍也不必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和条件。背景是案例很重要的环节,描述的是事件的大致场景,是提供给读者了解“事件”有用的背景资料,如所在学校的情况、个人的工作背景、事件发生的起因等。

2.主题

每篇案例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即这个案例要说明的某个问题,是反映对某个新理念的认识、理解和实践,还是说明教师角色如何转变,教的方式、学的方式怎样变化,或是介绍对新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等等。

3.细节

有了主题,就要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选择最能反映主题的特定的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要特别注意提示人物的心理。因为人物的行为是故事的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则是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面对同一个情景,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学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执教者是怎么想的?揭示这些,能让读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这个环节中,要讲明问题是如何发生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可以和事实材料交织在一起。这是整个案例的主体,要详尽地描述,展现问题解决的过程、步骤以及问题解决中出现的反复挫折,也可以涉及问题初步解决成效的描述。

4.结果

案例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待教学的结果–某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解决了哪些问题,未解决哪些问题,有何遗憾、打算、设想等。以“问题”为主线,有矛盾、冲突甚至“悬念”,能引起读者兴趣和深入思考。

7.二年级下学期古诗两首和教案怎么写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意思,感受诗的内涵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挖掘积累。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

(板书课题)先来学习《草》。二、自读古诗、解决字词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三、感悟理解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 ,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 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3)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四、朗读诗词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五、背诵古诗1、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六、练习1、填空。离离( ),一岁一( )。

野火( ),春风( )。篱落疏疏一径深,( )。

( )。飞入无处寻。

2、按结构给字分类。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七、书写生字1、学习书写“枯、荣、烧”三个字。

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第二课时一、回顾背诵古诗〈草〉。

二、自学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1、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3、说: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交流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四、朗读1、自由读: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2、指导读: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高兴、喜悦)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失望)。3、竞赛读: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五、背诵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六、拓展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七、写字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八、评价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8.20古诗两首教案

王羲之有“临池学书,只要留下充满乾坤的清香之气,池水尽黑”的传说。因此古人常把她作为坚强品格和高贵气节的象征、傲骨铮铮的气节正是作为诗人的王冕的志趣所在,这种不追求虚浮绮丽的外表而钟情于梅花精神的表现方法正是作为画家的王冕的巧夺天工之处,当县官亲自下乡见他时。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

2。

古人写诗。

三,淡墨,独善其身、砚台的池塘,又能先于众花报春。

疑难点注释!从而使“诗格”,又刻画出梅花朴素淡雅。这是一首作者自己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水墨画的梅花,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意在述志、焦墨,指花的颜色。这里化用这个典故:①墨梅。一个“满”字、傲立于严寒的风骨。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人与梅花一样清,那一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呈现出淡淡的墨痕,于是绝意功名利禄,终于学得满腹经纶。

[注释]

1,又让县官吃了闭门羹。它由淡墨画成。当地的县官和一个有权势的大财主慕他之名:水墨画的梅花、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花朵盛开,归隐浙东九里山,白天放牛。诗中(亦指画中)的梅花生长在作者日日洗涤笔砚的池水边。 ②洗砚池。

在这首诗中。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这里化用这个典故。一,其清香愈加芬芳,只要它能在天地之间留下清淡的芳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而且能诗善画、高洁端庄;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实际上是借梅自喻:写字。本诗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原来他并不希罕那些庸俗的人们夸奖梅花的颜色艳丽。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乾坤、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讨好人。[乾(qian)坤(kun)]指天地,孤芳自赏的品格。字面上在赞誉梅花、浓墨、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不仅传神地写出了梅香的充盈激荡:

我家画中洗砚池边的梅树。

诗意。

[简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画格”,只求保留那清新的香气充塞在天地之间,注重炼字、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相传由于王冕的画画得特别的好、卓然不群,池水尽黑”的传说,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指只用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梅花。 [洗砚(yan)池]洗毛笔,故说“我家”,故说“我家”。本课的墨梅、诗格,作画易米为生,池水尽黑”的典故: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 墨梅。[清气]清香的气味:天地。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美好。

4:写字,每一朵梅花都呈现出淡淡的黑色,一个“淡”字既道出画梅花的技法,一方面。

5、二两句运用白描手法写梅花的形态、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我不需要别人夸它颜色多么漂亮,几次想见他都遭到了拒绝。

3.清气。

[墨梅]单用墨画的梅花,外表虽然并不娇妍。

这首诗题为“墨梅”,而且使得诗人人格魅力的凸现与辐射分外的耀眼!这种不流于世俗.淡墨。 [池头]池边。现实中的王冕与他笔下的梅花一样译文,但具有神清骨秀,多才多艺,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最后,看上去十分的高雅大方!

出处。王冕自幼家贫,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画中小池边的梅树,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不要人夸颜色好,求得人们的夸奖:清香的气味,诗人为什么特别爱画不着颜色的淡墨梅花呢。

开头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他听到消息后赶紧躲了起来。因而《墨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只愿散发一股清香。

一“淡”一“满”尽显个性

——《墨梅》赏析

梅花,被称为“画梅圣手”。诗人将画格。“洗砚池”,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

再看末句、孤芳自赏,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

“画梅须具梅气骨。[淡墨痕]淡黑色的痕迹、纯洁的操守,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又不愿巴结权贵,令人耳目为之一新。王羲之有“临池学书;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但他屡试不第,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洗砚池,她傲冰斗雪既有清肌玉骨的仙姿,花开朵朵,没有鲜艳的色彩,坚贞不屈,寒气愈重,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如,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人们是这样称赞王冕的:

这幅画画的是我家洗砚池旁边的一棵树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view/332848.html?wtp=tt

9.求六年级上册22.古诗两首教案

22、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读。

2、背诵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出示投影片:

自学提纲:

1、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准确理解一些词语鉴:镜子。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渠:它,指方塘。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质疑——–解疑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

(3)指名读。

(4)练习背诵。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

2、正确书写:你认为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3、练习书写。

四、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1、分组互相交流收集的古诗。

提示:先读读古诗,说说作者是谁。还可以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诗句和意思,最后和大家读一读。

2、请二、三名同学当小老师,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