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板荡识忠臣,中的板荡 是什么意思

板荡识忠臣比喻危急动乱中能识别忠贞。

《板》、《荡》是《诗经·大雅》中的两篇。旧说《板》、《荡》二诗皆讽刺周厉王无道。《毛诗·大雅·板序》:“《板》,凡伯刺厉王也。”《毛诗·大雅·荡序》:“《荡》,召穆公伤周室大坏也。厉王无道,天下荡荡,无纲纪文章,故作是诗也。”

后以此二诗篇名借代政局混乱,社会动荡。唐·李世民《赐萧禹(瑀)》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后汉演义》第六十三回:“见危授命,大义凛然,虽死且不朽矣!语云:‘板荡识忠臣!’信然!”

2.“板荡识忠臣”中的“板荡”是啥意思

“板荡”原指政治黑暗,在此形容天下大乱,局势动荡不安。

板荡识忠臣的意思是在乱世里方能显出忠臣的赤诚之心。“板荡”一词典出《诗经·大雅》,其中有《板》《荡》两篇写当时政治黑暗,人民生活贫苦。

该句语出唐太宗李世民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赐萧瑀》,是李世民赐给萧瑀的一首诗,这首诗盛赞萧瑀的仁德。萧瑀字时文,隋朝将领,被李世民俘后归唐,封宋国公。

全诗原文如下: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白话文释义:在猛烈狂疾的大风中才能看得出是不是强健挺拔的草,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才能识别出是不是忠贞不二的臣。一勇之夫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而智勇兼具的人内心里必然怀有忠君为民的仁爱之情。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唐高祖后期,李渊的三个儿子为争夺帝位而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宫廷斗争,在这场斗争中,萧瑀坚定地站在李世民一边,最后帮助他夺得帝位。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封萧瑀为宰相。

由于萧瑀性情刚直,李世民便把萧瑀改任太子太傅。于贞观九年(653),封萧瑀为“特进”,参预政事。

这首诗极富于哲理。诗的前两句是历来传颂的名句。

“疾风知劲草”出自宋·范晔《后汉书·王霸传》原为汉光武帝刘秀赞誉王霸,光武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后世遂用以比喻只有经过危难或战乱的严峻考验,才能识别出谁的意志坚强,谁是忠诚可靠者。

两句诗使用了比兴的手法,诗人表达的核心意思是“板荡识诚臣”,赞美萧瑀能在自己当年最紧要的时刻拥护自己,帮他谋得帝位。“疾风知劲草”是兴,为下文的立论张本。

同时这一句兴中有比,以普通的自然景物为喻,形象而深刻地说明:在艰难危急的时刻,最能看出一个人真正的品格。 后二句则另换角度,继续盛赞萧瑀。

徒有一时之勇的“勇夫”并不懂得真正的“义”,而真正的“智者”必然心怀仁德。这首诗诗意浅显,说理形象,寓意深刻,言简意赅地揭示了“智”、“勇”、“仁”、“义”之间的辩证关系。

3.是“板荡显忠臣”还是“坦荡显忠臣”

个人感觉应该是板荡显忠臣。

电视剧中一个民国初年的国务总理与一个副总理对话时有“疾风知劲草,坦荡显忠臣”之语。这位剧中人显然是把“板荡显忠臣”误为“坦荡显忠臣”了。这两者虽只一字之差,但意义可相距太远了。“板荡”语出《诗经·大雅·板》与《诗经·大雅·荡》,是两篇诗的名。“板”得名于《诗经·大雅·板》的第一句“上帝板板,下民卒瘅。”此中的“板”同“反”,是“违反常道”的意思。两句诗的今译为“上天行为不正常,民众就遭殃”。“荡”得名于《诗经·大雅·荡》的第一句“荡荡上帝,下民之辟”。此中的“荡荡”是渺茫之状,在诗中形容法度混乱。两句诗的今译是“法度混乱的上苍啊!你是民众的君王”。《板》诗是指责厉王无道和大夫们因遭逢乱世而互相告诫“要敬畏天命,爱恤人民”的。《荡》诗是召穆公感伤周室大坏指责厉王实行暴政的。由于这两篇诗都写的是乱世人民遭殃的情景。因此这两篇诗的名字被后人提炼出来组成“板荡”一词用来指社会动荡不安,政局不稳定。“板荡显忠臣”也就是在社会动荡不安、政局不稳定时会把忠臣显示出来。如岳飞《五岳祠盟记》有“自中原板荡”的话。此中的“板荡”即指“中原政局混乱,社会动荡不安”。此外,“疾风知劲草” 单说与“疾风知劲草,坦荡显忠臣”两句一起说,均另有出处,见另题。

4.板荡识忠臣的介绍

比喻危急动乱中能识别忠贞。《板》、《荡》是《诗经·大雅》中的两篇。旧说《板》、《荡》二诗皆讽刺周厉王无道。《毛诗·大雅·板序》:“《板》,凡伯刺厉王也。”《毛诗·大雅·荡序》:“《荡》,召穆公伤周室大坏也。厉王无道,天下荡荡,无纲纪文章,故作是诗也。”后以此二诗篇名借代政局混乱,社会动荡。唐·李世民《赐萧禹(瑀)》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后汉演义》第六十三回:“见危授命,大义凛然,虽死且不朽矣!语云:‘板荡识忠臣!’信然!”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