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的古诗

关于“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的古诗有: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1.《游子吟》:[题下原注]“迎母溧上作。”当时作者居官溧阳县尉时所作。

2.吟:吟诵,诵读。

3.子:出门远游的人。即作者自己。

4.临:将要。

5.意恐:心里很担心。

6.归:回家。

7.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儿女。

8.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译文】

游子吟慈母手中那一条条的针线,是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谁说子女那小草一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1. 《十五》

【宋】 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2. 《岁末到家》

【清】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3. 《别老母》

【清】 黄仲则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4. 《母别子》

【唐】 白居易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2.思念母亲的诗句

1、【游子吟】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2、【别老母】清代: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译文:因为要去河梁谋生,所以把帷帐撩起,依依不舍要向年迈的母亲辞别,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不由泪下不停,眼泪也流干了。在这风雪之夜,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却要掩柴门凄惨地远去,不禁令人兴叹:养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没有啊。

3、【思母】宋代:与恭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译文:我多少次坐在花下吹箫,银河红墙对我来说是那样的遥远。眼前的星辰已不是昨夜的星辰,我为了谁在风露中伫立了整整一夜呢?缠绵的情思已尽如抽丝的蚕茧,宛转的心已经像被剥的芭蕉。

回想起她十五岁时在那月圆之夜的情景,可叹我手中的这杯酒竟已无法消除心中的忧愁。 4、【燕诗示刘叟】唐代:白居易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译文:想想你们是乳燕的时代,也同样远走高飞,抛弃父母那时父母多么挂念,今天你们应有体验! 5、【岁暮到家 】 清代: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译文:爱子之心是没有穷尽的,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游子及时归来。

缝制寒衣的针脚密密麻麻地,家书里的字迹墨痕犹如新的一样。看见儿子瘦了母亲心疼,呼叫着我细问旅途的艰难。

母亲啊,儿子已经愧对您了,不会忍心诉说漂泊在外所受的风尘。 扩展资料: 诗文赏析 1、【游子吟】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

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 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

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

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

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2、【别老母】 诗的第一句“搴帷拜母河梁去”,即掀开门帘,告诉老母,儿就要起程动身了。

但因为是游幕谋生,(游幕是指旧时知识分子离开本乡到外地寻求教学或投向官府求职)这种告别是无一定目的的,所以只能说河梁去。一方面是老母难离,另一方面因生活所迫又不得不离,这种既难舍又无奈情景,暗示了作者极为痛苦的心情。

诗的第二句“白发愁看泪眼枯”在即将告别老母外出的时候,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表达对老母难分难舍的情感,而是著笔于老母此时的情状:白发苍苍,愁容满面,凄切悲凉,欲哭无泪。还容得着说吗?一切伤心,都隐藏在老母的这张面孔之中,离不得舍不得,却不得不离,不得不舍。

这种情感的磨难,真令人寸肠欲断,撕肝裂肺。至此,谁能不为之动容呢? 诗的第三句“惨惨柴门风雪夜”,转入了告别老母的时空环境,作者用“柴门”“风雪夜”两个最简单的词儿,极其概括典型地告诉人们,在那种环境下,一个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的凄楚难熬。

作者在另外的地方也有过贫穷潦倒的描述,如“全家都在秋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如果说那还只是一种对贫愁的感叹,那末“柴门”“风雪夜”则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了。 风雪因柴门而更为肆虐,柴门因风雪而更为难忍,此时向老母告别,除了“惨惨”还有什么可说呢?最后,作者集愧疚,自责,痛恨于一身,发出了“此时有子不如无”的感慨。

这种感慨是极为凝重的,它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母之心,恋母之情,而变成了对那个时代的正义控诉,对所有无依,无靠,无助老者的深切同情,对天下不孝子女的严厉谴责,这是由个人情感到整体理念的升华,它从生育学角度告诫世人,养子无用,不如不养。因此,《别老母》诗,比起那些爱母,敬母的直描作品,更具感染力和普遍性。

成为爱母作品中不朽的绝唱。 3、【思母】 与恭出家之后未久,其父见背,唯留老母贫苦独守。

恭公虽系出家之人,亦不能有负。

3.表达对母亲思念的情感的古诗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游子吟①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②身上衣。

临③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④。

谁言⑤寸草心⑥,报得⑦三春晖⑧?

作品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时她忙着缝儿子远征的衣服,

又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像萱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4.思念母亲的诗句

1、【游子吟】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2、【别老母】清代: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译文:因为要去河梁谋生,所以把帷帐撩起,依依不舍要向年迈的母亲辞别,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不由泪下不停,眼泪也流干了。在这风雪之夜,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却要掩柴门凄惨地远去,不禁令人兴叹:养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没有啊。

3、【思母】宋代:与恭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译文:我多少次坐在花下吹箫,银河红墙对我来说是那样的遥远。眼前的星辰已不是昨夜的星辰,我为了谁在风露中伫立了整整一夜呢?缠绵的情思已尽如抽丝的蚕茧,宛转的心已经像被剥的芭蕉。

回想起她十五岁时在那月圆之夜的情景,可叹我手中的这杯酒竟已无法消除心中的忧愁。4、【燕诗示刘叟】唐代:白居易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译文:想想你们是乳燕的时代,也同样远走高飞,抛弃父母那时父母多么挂念,今天你们应有体验!5、【岁暮到家 】 清代: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译文:爱子之心是没有穷尽的,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游子及时归来。

缝制寒衣的针脚密密麻麻地,家书里的字迹墨痕犹如新的一样。看见儿子瘦了母亲心疼,呼叫着我细问旅途的艰难。

母亲啊,儿子已经愧对您了,不会忍心诉说漂泊在外所受的风尘。扩展资料:诗文赏析1、【游子吟】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

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 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

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

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

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2、【别老母】 诗的第一句“搴帷拜母河梁去”,即掀开门帘,告诉老母,儿就要起程动身了。

但因为是游幕谋生,(游幕是指旧时知识分子离开本乡到外地寻求教学或投向官府求职)这种告别是无一定目的的,所以只能说河梁去。一方面是老母难离,另一方面因生活所迫又不得不离,这种既难舍又无奈情景,暗示了作者极为痛苦的心情。

诗的第二句“白发愁看泪眼枯”在即将告别老母外出的时候,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表达对老母难分难舍的情感,而是著笔于老母此时的情状:白发苍苍,愁容满面,凄切悲凉,欲哭无泪。还容得着说吗?一切伤心,都隐藏在老母的这张面孔之中,离不得舍不得,却不得不离,不得不舍。

这种情感的磨难,真令人寸肠欲断,撕肝裂肺。至此,谁能不为之动容呢?诗的第三句“惨惨柴门风雪夜”,转入了告别老母的时空环境,作者用“柴门”“风雪夜”两个最简单的词儿,极其概括典型地告诉人们,在那种环境下,一个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的凄楚难熬。

作者在另外的地方也有过贫穷潦倒的描述,如“全家都在秋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如果说那还只是一种对贫愁的感叹,那末“柴门”“风雪夜”则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了。风雪因柴门而更为肆虐,柴门因风雪而更为难忍,此时向老母告别,除了“惨惨”还有什么可说呢?最后,作者集愧疚,自责,痛恨于一身,发出了“此时有子不如无”的感慨。

这种感慨是极为凝重的,它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母之心,恋母之情,而变成了对那个时代的正义控诉,对所有无依,无靠,无助老者的深切同情,对天下不孝子女的严厉谴责,这是由个人情感到整体理念的升华,它从生育学角度告诫世人,养子无用,不如不养。因此,《别老母》诗,比起那些爱母,敬母的直描作品,更具感染力和普遍性。

成为爱母作品中不朽的绝唱。3、【思母】 与恭出家之后未久,其父见背,唯留老母贫苦独守。

恭公虽系出家之人,亦不能有负亲恩。虽然自己过的也。

5.怀念逝去母亲的古诗

尝见里人称母寿,抆泪即思我慈母.

慈母谢世值饥年,棺衾草草何曾厚!

我昔抱疴母在时,千里就医不相离.

谓儿形容一何瘦?涕洟落入手中糜.

只今灾荒生计拙,茅檐卧病对风雪.

昔日食中母泪多,今日病里晨炊绝.

呜呼!二歌兮歌辛酸,孤身无倚海天宽.

七歌之二(悼母) 郑燮

我生三岁我母无,叮咛难割襁中孤.

登床索乳抱母卧,不知母殁还相呼.

儿昔夜啼啼不已,阿母扶病随啼起.

婉转噢抚儿熟眠,灯昏母咳寒窗里.

呜呼!二歌兮夜欲半,鸦栖不稳庭槐断.

纪念母亲诗词专辑 祭母诗词 (母亲仙逝心中悲痛无以为托只以拙作寄托哀思 女近慧叩首泣拈) 梦中不见母音容,夜半醒来放悲声。 再无慈母门前盼,泪洒归途履如封。 思母 灵前泣别天地隔, 思绪恍惚无着落。 春来枝头抽新绿, 心寒卧衾梦回昨。 慈母候儿门前坐, 见儿执手笑问多。 相挽回房絮絮语, 夜夜并卧心语说。 鸟鸣枝间唤梦人, 恼怒急赶鸟无着。 再回榻上梦难续, 此情不再泪如梭。 念母 临行坐母空床前, 抚像泣语泪涟涟。 昔别蹒跚依依送, 今无母牵去影单。 祭母 柏翠风缓天碧蓝, 心灰神淡意黯然。 三七将至泪难止, 泣问慈母今可安? 忆母 凝望母慈颜, 骤然心惊骇。 何堪母已去, 泣祈是梦哉。 梦醒母安在, 见儿笑颜开。 问从何处来, 唤翁置饭菜。 黄昏榻上坐, 沐足水已开。 欲孝亲不在, 悲伤溢满怀。 伤别离 忆母 春雨细绵绵, 清风亦怅然。 苍天垂清泪, 送母离人间。 母在心中暖, 母去心黯然。 蓦然回首望, 至爱深无边。 十八入家门, 尊长孝行专。 二十迎长子, 虽贫喜盎然。 二三子临世, 生活日益艰。 避雨宿菜园, 雷吼电鸣闪。 拥子入怀中, 默默祈平安。 儿喊腹中饥, 母痛在心间。 饭食尽留子, 饥寒独自担。 来年又得女, 呵护更倍添。 昼夜勤劳作, 儿女衣食安。 三更尚未眠, 五更起身先。 众儿鞋和衣, 母亲夜间赶。 众儿食和餐, 尽由母身兼。 长儿痴于画, 母疼言儿癫。 二儿下乡去, 母尝不心酸。 三儿参军走, 母送泪不干。 大女受夫气, 母心难以安。 二女无所依, 至死母心牵。 小女路途远, 叮咛挂心间。 中年家境缓, 子娶女嫁酣。 上有父母奉, 下有儿孙添。 家众难统领, 母亲尽海涵。 晚年家日丰, 病魔袭来先。 长年苦劳作, 疾患早时添。 针药日相伴, 母苦心亦煎。 子惭不知孝, 未常伴身边。 细雨绵绵日, 母撒手人寰。 母在根基在, 母去心茫然。 无根浮萍飘, 无系絮漫天。 再无母牵念, 洒泪亦枉然。 不知在何时, 再得母相见! (哭母长诗一首寄托哀思,愿母亲安息) 子惭 母亲孤独撒人寰, 忆母悲伤愧难安。 母亲严冬受熬煎, 子惭未接母避寒。 母亲体弱饮食欠, 子惭未轮侍饭安。 母亲孤单张目盼, 子惭未多陪聊天。 母亲口淡少滋味, 子惭未将小食添。 母亲思儿心中念, 子惭未多返乡还。 母亲统家已艰难, 子惭尚将母亲怨。 虽有六子孤寂走, 子惭无济于母前。 纵有万千情由辩, 子惭心知为己安。 而今母去再难回, 子惭欲孝已枉然。 思母 兄妹思亲梦魂牵, 母子天隔泪潸潸。 夜深月冷千绪涌, 追昔抚今更悔惭。 风摇树动影婆娑, 恍如与母复续缘。 焚香泣跪寄哀思, 慈恩恤子静释然。 祭母诗词 (长子近生、二女近智叩首泣拈) 慈亲驾鹤痛伤春, 节近清明泪更涔; 泉壤有台埋玉骨, 棘心无计醒芳魂; 人间垂范千秋在, 耳畔遗言万古存; 未报恩情长愧悔, 断肠泣血夜深沉。 长子 近生泣拈 噩耗惊雨寒风临, 泣血悲雪慰母魂。 灵前吞声惭为子, 千缕忧思梦中寻。 夜半守灵雪飘临, 哀思悠悠唤母亲。 避雷雨庵为护子, 如海恩情何处寻。 ( 哭母诗二首 长子近生泣祭母亲 ) 次韵和吾妹 花开瑶池惠芳蓝, 慈亲仙约已释然。 贤妹心哀泪应止, 三七香绕母乃安。 愚兄近生 答吾妹“子惭” 读妹子惭吾更惭, 字字缠心行行泪。 哀思通篇追梦境, 慈亲若知自欣慰。 愚兄近生 三月惊蛰雪又临, 飘飘扬扬祭母魂。 为儿不堪细回首, 泪洒灵前唤千寻。 ( 哭母诗一首 二女近智泣祭母亲 )

6.当你远在他乡,想念母亲的诗句

⑴除 夜 作 〔唐〕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⑵归 家 〔唐〕杜 牧 稚子牵衣问, 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 赢得鬓边丝? ⑶乡 思 [宋]李 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⑷京 师 得 家 书 〔明〕袁 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⑸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戴叔伦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⑹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⑺杂诗(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⑻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 阴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⑼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⑽月夜亿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雁一秋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⑾送别(隋朝民歌)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尺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⑿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⒀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⒁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⒂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⒃一剪梅 舟过吴江(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⒄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⒅狱中题壁(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⒆有感一章(谭嗣同) 世间万物抵春愁,今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7.怀念母亲古诗词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YY终究是梦

怀念母亲诗词十首作者:袁戈相思娘眠古息山,子落岳阳田。千里两相望,无时不泪涟。怀念母亲棘人远在异乡客,诀别娘系已五期。淮岸濮山空缱绻,巴陵湘水共伤悲。西风回转相愁绝,血雨冰心同泪飞。今跪地门三叩首,连天春草也凄凄。清明节人在清明远故土,巴陵湘水共凄楚。天公有泪满瑶池,化作飘飘万里雨。西江月风送金幡银练,云乘仙鹤神騋。清明时节向天开,雨漫边庭湘岱。游子一心伤别,相思千里成灾。惟将飨酒岳阳台,北向娘亲叩拜。怀念母亲夜雨潇湘灯火昏,清明时节鹒(gēng)声闻,伤魂最是家千里,泪看高堂少一人。虞美人·端午节忆母去年端午全家悦,做妹家中客。玉盘锦食对瑶醇,午赏端阳夜赏月临门。而今又把菖蒲贴,少个人来也。独把离觞到黄昏,梦到南山深处见娘亲。浣溪沙·端午节南山祭母诀别娘亲一百天,几回梦里泪流干。今携粽子祭南山。一处新居三尺内,数莺低泣短阶前。端阳幽晦楚云盘。南山祭母连天秋雨骤,世路鸦声瘦。人在短松冈,寸心冰冷透。南山祭母秋雨连绵近月半,四城八镇水成泛。南来迁客行难通,北往骚人眉不展。我去南山飨酒来,竹鸣孤冢把娘喊。风鸦知意同相悲,恨满长天肠寸断。中秋节夜半人无眠,枕边看月圆。听风推锦户,闻露打琉檐。娘住南山上,我漂云水间。相亲惟梦里,鸡叫泪痕干。移居乡间作者:袁金锋金秋老叟六十八,八月初八再搬家。器俱不添仍旧用,袜鞋虽破尽心踏。亲邻迎迓休迎迓,宾朋海涯非海涯。移居乡间何所事,自挖小池侍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