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西林壁的全部诗句
题西林壁的全部诗句: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版本一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版本二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看山总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1-3] 。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2.题西林壁的全部诗句
题西林壁的全部诗句: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版本一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版本二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看山总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1-3]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3.题西林壁的古诗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4.题西林壁古诗短文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短文—金秋时节,秋高气爽,天气晴朗,夏姑娘悄悄地退到幕后,秋姑娘粉墨登场,苏轼带着他的老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妹妹苏小妹一起去庐山游玩。
庐山的空气真是太新鲜了,苏轼深吸一下,真像进了天然氧吧一样。苏轼举目四望,周围的山岭一座挨着一座,像一只只绵羊,又像一条条青绿色的蛟龙,它们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半山腰轻轻地笼着一层薄雾,一座座山就像一位位仙女披着面纱在舞动……庐山真是名不虚传!苏轼一边牵着老父亲,一边喊弟弟妹妹跟紧了。他们沿着蜿蜒的小路,缓缓前行。
路旁许多参天的古木挺立着——银杏树拿着小扇子,枫树在摇摆着自己的身子,好像在展现它那优美的身材,展示它如火般的热情……沿着山峰前行,突然奇迹出现了——庐山的山岭改成了山峰的模样!山峰有的高耸入云,直插云霄;有的像一把利剑……那里怪石嶙峋,千姿百态。苏轼拿出毛笔,挥笔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此以后,《题西林壁》这首诗引来了成千上万的游客。
人们慕名而来,想亲眼目睹庐山的神秘面目是否和苏轼写的一模一样。
5.题西林壁古诗
1. 原文: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 字词注释:
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⑶各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⑸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3. 翻译: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6.题西林壁古诗
《题西林壁》 著名学者、书画篆刻家洪亮先生作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比喻对事物要有新的看法,从整体去看。编辑本段作品解读倾蓝紫著《那些年,我们一起读的诗》解读此诗:1084年,元丰七年,四月,一个诗人行在庐山之中,路遇的僧人和当地老百姓见到他纷纷打招呼:“苏子瞻来了!”苏东坡,第一次做庐山客,却已被当作庐山人。
似乎人们在这里等了许久,等他回来赋得庐山一首,而庐山等了许久,就等他到此空山岩径迷。跟着陶渊明窈窕寻壑的身影,循着白居易筑堂为诗的心情,苏东坡本为庐山盛景,应接不暇,而不欲作诗,但为这人们等了许久的心情也不得不作诗了。
此时,他尚看见的是窈窕萝径上,迎面而来为他露出笑靥的人们——“芒鞵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抬头望,他望不见让李白惊落人间而觉人与天之近的银河,他只看见高耸入云的群山,更觉人之渺小,所以说:“青山若无素,偃蹇不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从进庐山的这一刻起,他就一直在迷,偶然的路经客,只为庐山盛名而来,遇不到那些诗人的景,体悟不了那些诗人愿弃置红尘落山而坐的心情,他以为只因他还是个陌生人,所以说,他年再来做故人,便能识得庐山身。没有等到他年,半个月之后,苏东坡又来了,东林寺的和尚陪着他逛了西林寺。
苏东坡为上次自己入得庐山反而迷失了眼界不识庐山真面目,便想在庐山外再见庐山,把庐山看小是不是就能识得庐山身了呢?他没有登高而是远望,所以不能如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能如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所以他远望的庐山还是让他看得糊涂。
本来人们总是去庐山东林寺,而苏轼偏偏去了西林寺,西林寺与东林寺依庐山而立,相距不过百丈,景观各有千秋。东林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西林寺则小巧紧凑,秀丽严谨。
东林寺,东晋慧远大师携净土宗而来,见庐山闲旷,可以息心,遂驻足弘法,剃草开林,缔构伽蓝,创立了我国佛教第一个社团——白莲社,开佛教中国化之先河。传说,一天在庐山也建了简寂观的道学宗师陆修静,和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来东林寺与佛学宗师慧远相聚,慧远历来送客不过门前虎溪,这次言谈忘情,竟送过了虎溪,后山的老虎看得不习惯了,吼叫起来,三人会意一笑,于是就有了中国古代“虎溪三笑”的佳话,不过真正陆修静来庐山的时候,陶渊明已去世34年,而慧远更已逝去45年,那虎溪三笑的不过是场空话。
苏东坡还曾画过《三笑图赞》,他还真为此虚妄的传说迷了。而从老虎吼叫声中送走三位宗师后,无数的诗人来了,留下无数的诗而去,满寺万诗咏,一步一惊心。
见自己在此已无处可落笔,苏轼转到百丈之外偏寂的西林寺,他要为自己留一曲而艳压庐山客,他远远地眺望庐山,庐山也静静地等着他,生怕惊扰了他作诗的思绪,他看了很久,回望自己的前尘旧事,发现他一生都误在一个迷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时,苏东坡正陷在乌台诗狱案。他被一群大大小小的文化官僚纷纷检举其诗对皇帝有大不敬,就连他的好朋友,那位后来写得《梦溪笔谈》赫赫有名的沈括,拿着苏东坡在湖州与他分别时送给他留作纪念的诗,将其意淫为反对皇帝的句子,一一注释出来向皇帝检举,一百多首诗的大案便因沈括的告密震惊朝野。
众位为了自己的政治立场的大臣纷纷出来落井下石,于是苏东坡就从湖州被抓回京城,过了一个月,又被关进御史台监狱。一众人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连苏东坡都以为自己快死了,给弟弟苏辙写了诀别诗:“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这就是中国最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而此时闲居钟山不问朝廷事的王安石终看不下去,上疏劝导宋神宗“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这场文字狱最终“以公(王安石) 一言而决”。苏东坡被释放出狱被贬黄州。
追其原因,苏东坡是因为反对变法,而被执掌王安石变法大旗的吕惠卿为首的变法派整治,其时,苏东坡反对变法了许久,在王安石执政时期相安无事只是不得志而已,在王安石离去后,却被置之于死地,幸得王荆公一句而得搭救,但后来人们纷纷把害苏东坡的屎盆子扣在了王安石头上。怪不得梁启超要把王安石比作英国的克伦威尔,说他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垢。”
苏轼一家一开始就站在王安石的对立面上,他的父亲苏洵更是。
